宋诗词中的挪用演化现象剖析

2022-11-25 20:49荆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乌衣巷词人诗词

荆曼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所谓挪用演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沿用或活用前人诗词名句,在文化诗学方面打破了文学前景不同、文学背景不同、历史前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局限性。纵观宋代诗词,其挪用演化现象的发生,也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词士与前人意识形态和文本、社会之间的交合和对抗关系[1]。在挪用演化现象中,升华、迁移、提炼与增扩等,可以体现出宋代文化与前代文化的相同之处,如梳理社会异己因素对官府统治的颠覆和瓦解作用;直引和反用等则可以体现出宋代文人词士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不同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前人思想的同化与认可。

1 升华

“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南史·张融传》,“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贺新郎》,诗中出现的狂字是指愤世嫉俗的狂态,其所说的“古人”也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狂”人如他,虽然特立独行,豪放激昂,但知音难觅的惆怅愤慨之情仍油然而生。而《南史·张融传》气势则较弱,只是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一种惋惜之情。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是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升华。落日西下,余晖中独自一人倚靠西楼,遥远的群山与窗上帘钩浑然一体。宛若桃花的人面不知去往了何处,只剩那碧绿江波依旧往东流去。这句以景色描写为主,时间为“斜阳”,地点为“西楼”,而所写人物持着“倚”的动作,红日偏西,余晖斜照在西楼,正巧与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融为一体,而远处的群山高大延绵,惹得愁人难以眺望远方,家人音信无法得到,不由得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更加使人惆怅难遣。“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是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挪用,同时又赋予它新意,使其升华[2]。佳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水却依旧缓缓地向东流去。那无限的相思,也随着绿水一起悠悠东流。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是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乌衣巷》的升华。周词所写,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到底在哪里呢,又该如何去寻找呢? 思来想去,应该是那东晋著名的王家和谢家两家旧时所住之处吧。但物是人非,时来运转,燕子无法得出这处于哪代,只能在空中飞舞,或落入寻常百姓家中相互啼语,好似在谈论这里的盛衰兴亡。刘诗所写,朱雀桥已然逝去当年神采,如今只落下片片野草野花,乌衣巷口,落日余晖,将其断壁残垣映照得更加凄清萧瑟。想当年,王导、谢安所住之处的燕子,已然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刘诗中,乌衣巷口没了当初鼎盛时期的辉煌,在本是人来人往、热闹喧哗、车马喧嚣的景象中,只落得现在一抹斜晖,更凸显乌衣巷凄凉萧瑟之景,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寂寥、惨淡之意。将诗人对物是人非、时来运转、盛衰兴败的感慨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朱雀桥和乌衣巷虽然仍处在这里,但如今野草丛生,夕阳也即将落下,荒凉凄清之景已跃然纸上,残阳饱含了作者对枯荣兴废敏感之意。后两句中描写燕子栖巢的变化,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转折鲜明,极具新意。而周词,以一个问句开始,然后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用燕子的喃喃相语来表现自己仍然记得当年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周词词意一波三折,若断若续,不直接写历史事件,也没有议论,纯粹写景,寓情于景,更为感人。词的后句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是对刘诗意境上的升华[3]。在描写景物时,词人角度多变,笔法细腻,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

2 迁移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唐代诗人杜甫用语简洁明了,寥寥几语就将亲人许久不见、颠沛流离之后的久别重逢之景描写得生动形象,既有相见时的惊喜快乐,又有些难以置信,充满奇幻色彩。作者曾经流离在外,对家人思念至极,曾多少次在梦中呼唤家人的名字,想要走到家人身边,与之团聚,但如今许久未见的家人真走到了自己的身边,突如其来的久别重逢反而让诗人觉得这不够真实,充满奇幻色彩。夜幕缓缓降临,昏黄的灯光在灶台上摇曳生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淡雅的烛光下,更让诗人觉得不现实,宛若梦境。诗人采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却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将战争时代人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生活之苦一一呈现出来,用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具象化借以表达全天下人的悲苦,这是一种典型性的诗歌描写手法。“今宵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晏几道《鹧鸪天》。北宋词人晏几道,用短短数句将自己与一位歌女的久别重逢表现得淋漓尽致,往事历历在目,当初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在如今看来那么的不真切,才有了后面:今夜手持银灯仔细看着你,还担心又是相逢在梦里头,表现出来的感情细腻有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对杜诗的迁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天再高,地再大,仍有到达边际之时,而失去爱情,永失爱人却是久久不能忘怀,遗憾终身的,这种得到后失去的凄凉悲楚,是无法消失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 《玉楼春》,这句宋诗是对上句唐诗的迁移,但又不同于唐诗,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多情人为情而苦,爱人仍在世,自己的相思情意绵绵不绝,永不终止,但却不得团聚,极尽相思之苦,为了适应感情变化,作者对唐诗做了相应演化[4]。

除此之外,宋代诗词为了适应诗词情景的变化而改变的现象也十分多。例如,“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秦观《秋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杨万里《晚归遇雨》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所处环境的转变,由一开始孤苦无依,无所改变,到最后的得以逃脱,将绝处逢生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人生哲理。人生变化无常,生活处处充满机遇,表现了作者本身积极乐观的心态。人处在逆境中,更需要充满希望,不论前行的路有多么艰难,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坚定信念,敢于奋斗,勇往直前,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到达新的高度。

3 提炼与增扩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是对“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之石头城》 的提炼与增扩。江南如此佳丽胜地,不知谁还记得南朝的盛世繁华。群山与江流将故都围绕起来,秀峰宛若髻对峙立;滔滔江水猛烈地拍打着孤城,往来船帆借助风的力量即将驶入天际。断崖边,斜倚着一棵老树;不要发愁游艇曾经拴系在此。林木郁郁葱葱,只剩苍穹余迹,旧时所搭建的营垒,如今已经被大雾遮蔽。夜深时分,月光越过女墙,作者伤心一人,向东眺望秦淮河。这是周邦彦的一首怀古词,作者望着江南佳丽胜地,看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由兴盛到衰退,一种追念古昔、寄慨当今之情油然而生,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同时,这首词也是对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最著名的《石头城》中诗句的挪用演化。沿袭《石头城》的意境,并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用平易爽畅的语句,极尽其苍凉悲壮[5]。这首词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但却通过今昔对比,凸显诗人面对如此景象的沧桑之感,望着空旷的自然之景,悲壮愤慨之情在作者心中显现。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王安石《南乡子》是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提炼与增扩。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抔黄土,被历史遗弃。“吴宫花草埋幽径”被王安石增扩为“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将意境表达得更为清晰,便于读者理解,选用更具解释性的语句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进行挪用演化。与其所表达出来的是同样的情感,都是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两位作者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选用诗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南乡子》是对“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的提炼与增扩。我尽情地绕着江边闲行赏游,登高望远,已经上到城楼的最高层还想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请君莫问——还是趁早回头,看那直栏横槛外的长江空自淌流! 前尘如土,随风飘散。作者独自一人登往高处,眺望远方,好似时间定格,沉浸在心中的世界中,久久不能回神。回头后望,小楼栏杆外的长江水,滔滔不绝,一路向东流去。词的下阕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借用滕王阁所表现出来的情景,用滕王阁从以前的繁华,到如今的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由此,作者联想到了东流之水,就像那无情的时光,一直往前,从未停留,剩下的只是时光长河存在的废墟。所谓今时不同往日,最终都会归为虚无,只是时间问题。同时表达了作者自知去日无多,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6]。

4 直引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是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春残》的直引。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虽然引用翁宏的诗句,但却比翁宏诗句用意更加深刻。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同时,在《临江仙》中“落花”所表现出来的是伤春之感,“燕双飞”则寓意缱绻之情。“微雨”本是极其清美的景色,表现出娴静淡雅的氛围,但是在《临江仙》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燕子都有同伴相随,自己却孤独一人,无所陪同,极尽孤独落寞之情,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秦观《临江仙》是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直引。独自倚在高高的桅杆上,心中油然升起无限忧思,远处传来阵阵凄清的瑟声,好似在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结束了却始终见不到鼓瑟之人,江上青峰更显孤俊耸立。“遥闻妃瑟泠泠”,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冷哀怨的,她们思念着舜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与之见面,这是所有有情之人的心声,既包括湘妃的思念,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与愤慨。“曲终人不见”,作者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却早已消失不见,踪影难觅,满眼望去,只剩江岸对面的群山巍然屹立,借用山峰的穹劲有力,凸显了词人坚韧不屈的优秀品格。词的结尾直接引用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直接引用却不显突兀,更是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创作的。不仅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同时也透露出了词人高洁清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7]。这首词的主要基调虽是感伤,但在感伤中仍不缺倔强与愤慨。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同时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观的所有词中也是一个特例。

5 反用

“一鸟不啼山更幽”——王安石《钟山即事》是对“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反用。反用这类挪用演化现象较为特殊,“鸟鸣山更幽”,如果鸟类能够在山中鸣叫,则证明山中是格外寂静,无人打扰,鸟类才敢在山中尽情高歌。而王安石则反用其诗句,利用人的逆向思维解析这句诗,将其改编成“一鸟不啼山更幽”,利用外界环境的描写,将寂静之感达到极致,幽灵的山林中没有鸟的鸣叫所体现出的幽灵之意与有鸟鸣叫所体现出的悠悠寂静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人一种寂静雅然之感。“鸟鸣山更幽”,所表现出来的是山林虽然寂静,但却散发着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而王安石的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借景抒情,借用悠然寂静、春意盎然之景,反面烘托作者自身不得意之情。山林的幽静,说的更是一种死寂,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感形成一种统一。

6 结语

宋代诗词相较于唐代诗歌更加具慷慨之情,更多反映现实,富有哲理,含蓄蕴藉,通俗浅近,平易质朴,画意浓郁,诗情醇厚。其对唐代诗歌的挪用演化现象,导致宋代诗词具有唐代诗歌的特点,但却不同于唐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同时,又极具艺术表现手法。唐代处于盛世发展时期,其诗歌大多赞美当时的盛况,极尽安康之意。而宋代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期,词人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愤愤不平、颠沛流离,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对于宋代诗词中挪用演化现象,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极尽冰水之妙,不仅不显得突兀,还极其贴合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仿佛就是词人自己创作的一样。

猜你喜欢
乌衣巷词人诗词
乌衣巷
词人的职业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过乌衣巷
侧面
关注诗词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