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四莲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得到有效提高,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33.3亿元,畜禽、蔬菜、果茶、薯业、林竹花卉、食用菌、渔业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为955.3亿元,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15.6元。但乡村振兴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够大、产品品质不够高、乡村规划建设层次不如意、民生事业欠缺、乡村环境堪忧、陈规陋习不少等问题。
近几年龙岩市畜禽、蔬菜、果茶、薯业、林竹花卉、食用菌、渔业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虽有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区域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条种养比重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全市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国家级仅3家、省级51家、市级176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占全省比例明显偏低;全市亿元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2%,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仅6家,带动能力有限。
一要借鉴工业发展的做法,逐个细化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建设目标、上中下游项目安排,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打造一批产值超十亿元的重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增值收益。二要通过行业招商,突破融资、用地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早日实现竣工、投产、达产,积极培育种养型、加工型、销售型、综合型等各类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区域化、规模化、聚集化。三要筛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好、企业发展潜力大的市级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其向省级、国家级晋级,重点做大做强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四是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82.9万亩,流转率仅33%,要通过引入外来人才、培养乡土人才等方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新农人做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造就一批种养能手、加工大户、销售标兵等示范引领典型。
当前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尤其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龙岩市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位居福建省第一,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8个,149个特色产品入选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岩“福建百香果”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实施品牌驱动战略,用好“百香果”“河田鸡”“白鹜鸭”“槐猪”等地方农业特色良种,用好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等特色优势品牌,用好“红古田”等区域公用品牌,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充分发挥龙岩市良好的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以优质的产品满足需求、赢得市场、创建品牌。
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多年来农村不少地方存在“有新房无新村”或乡村建设“城市化”模式现象,主要原因是乡村规划普遍滞后或规划理论化、同质化严重。2021年底龙岩市完成545个村庄规划编制批复,仅占全市需要编制村庄规划总数1113个的49%,要力争到2023年底做到应编尽编和规划管控全覆盖。
目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村庄格局会继续演变分化,村庄规划要把握大势,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用途管制,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防止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数字化和农村物流业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减量化”、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加剧。龙岩市乡村常住人口为101.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12%;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24%,与2010年相比乡村老年人口增加了10万人。人口变化、人员流动,带来教育、养老、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不够,如全市农村村级卫生组织已设置医疗点的村数量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别为 1725、1814、1806、1709、1594 个,总体持续下降,2020年占村级总数的比例仅为87.56%。
需要强化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建设,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巡诊力度,发展远程医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得上好医生”。推进乡村老年活动场所和农村长者食堂建设,倡导健全农村互助性养老机制。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补强农村教师,推动寄宿教育,办好农村学校。
时下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72.5%,生猪养殖业污染仍在危害着一些山区;农村无公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5.6%,尚有一定数量未改造,有的改造标准还不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空心房”和裸房没有得到整治,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空心房”和裸房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目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抓好化肥农药减量、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治理和修复。自然资源必须得到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决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
多年来农村一些群众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禁而不绝,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人情支出负担重,据国家统计局龙岩调查队对龙岩市1050户城乡住户调查,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人情支出216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婚丧嫁娶礼金支出是人情支出的主要开支,占比达七成左右,当年全市居民人均丧嫁娶礼金支出为1377元。
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农家、进田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加大移风易俗推进力度,治理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