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为媒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

2022-11-25 18:02:19王会永
新闻传播 2022年18期
关键词:顺义四力工作者

王会永

(北京市顺义区融媒体中心 北京 101300)

一、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在“四力”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顺义区融媒体中心前身是顺义区广播电视中心。原区广播电视中心下属顺义人民广播电台、顺义电视台、顺义时讯报社三家传统媒体,共有新闻采编人员90余人。这支新闻采编队伍在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中央、市委、区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服务百姓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在“四力”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脚力”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四力”中,脚力是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能力。中心新闻队伍在“脚力”方面存在着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够,主要与各委办局、街道、镇对接采访,下到社区、村、各工厂企业的次数少。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记者沟通能力不够,与基层单位沟通时遇到点问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下基层;二是记者的偷懒心理及追求绩效高产,依靠各委办局、镇、街道上报的选题采写容易、快,自己下基层采写的新闻慢,会影响自己的绩效考核。

(二)“眼力”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眼力是发现力、洞察力、识别力。中心新闻队伍在“眼力”方面存在着站位不高、发现力不强、新闻敏感性不够、于众多的采访线索中缺乏鉴别力等问题。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原因:一是成熟采编人员流失快,新引进人员上手慢,业务能力不足;二是学习能力不够,从政治理论到决策部署到国情市情区情再到业务知识,方方面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三)“脑力”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脑力是思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中心新闻队伍在“脑力”方面存在着新闻采写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温度、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有见解、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较少。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原因:一是脑不勤,老记者凭经验写稿,新记者对全区情况不了解,新闻采写质量不高;二是缺乏学习,理论功底不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笔力”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笔力是文字表达、作品创造的能力。中心新闻队伍在“笔力”方面存在着新闻采写流于常规、限于传统采写方式,不能及时转型,提供适应当前移动传播特点及受众需求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原因:一是缺乏专业的人才;二是现有人员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业务能力上还没有跟上媒体变革需求;三是业务能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以“融”为媒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举措

2018年6月23日,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成立,融合顺义人民广播电台、顺义电视台、顺义时讯报社三大传统媒体,北京顺义手机客户端、北京顺义官方微博、北京顺义今日头条号、北京顺义抖音号、顺广传媒微信公众平台、顺广传媒网、顺义网城网站新闻板块及微信公众平台等8家优质新媒体,打造以移动媒体为主体的融媒体矩阵。借助媒体融合,中心为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创造有力条件。

(一)以全媒体平台为牵引再造采编流程,为“四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融媒体中心成立后,随即委托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建设“中央厨房”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8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该项目,中心构建起了“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科学评价、有效应用”即“策采编发评用”的全新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式。随着全新业务模式的构建,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媒体的新闻选题策划、任务布置、内容采编、稿件发布等新闻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运行,实现了重大选题的统一策划,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新闻采编人员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大大降低了内部各媒体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形成团队作战合力。

在这一全新业务模式的带动下,原来一条信息各媒体都需派记者采集,现在中心只需派1到2名记者到场,就可实现多家媒体新闻信息共享,释放出更多记者到一线去采访,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增加了一线新闻的信息量,基层新闻较以往提高了40%。

同时,重大选题实现统一策划,新闻工作者在这一策划的指导下,锤炼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升了对选题把控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新闻产品越来越多。

(二)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构建,成为“四力”提升的杠杆

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创作出更多更优的融媒体作品,发挥好绩效考评“指挥棒”的作用至关重要。区融媒体中心坚持优劳优得,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索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不同传统媒体仅仅依靠发稿数量和内部质量测评进行绩效考核,而新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是基于移动终端阅读数、点赞数、评论数、发布渠道分布等多维度进行传播力分析,依靠传播力大数据分析进行综合考评。全新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依靠的是用户的认可,这势必倒逼新闻工作者推出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融媒作品。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快融媒人才队伍建设,为“四力”提升增强内生动力

随着媒体融合改革,中心加大对现有人员培养,促其加快转型尽快适应媒体变革。目前已聘请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专家授课,派人到新华网以干代训。通过与中央、市级媒体的沟通交流,采取请进来授课、送出去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综合素质,每年举办相关培训20场,为员工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同时,中心加大内容生产、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高端专业人员引进力度,将融媒体优秀人才的引进列入了区“梧桐工程——干部人才引进计划”,走进高校进行招聘,引进了一些优秀人才,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推进了全员“四力”建设。

(四)领导带头下基层、写调研,为队伍“四力”提升树立榜样

在提升队伍“四力”的实践中,中心制定了调研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要求中心党组成员和科部室主任每人每年撰写完成一篇调研文章。中心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带头下基层作调研,各科部室负责人带着问题搞调研,撰写调研文章,为队伍树立了榜样,凝聚了力量。

三、“四力”提升后产生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中心新闻工作者“四力”大幅提升,充分释放出团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突出表现在:

(一)策划性主题宣传持续推出,更有力度地服务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

2019年,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心各媒体隆重推出了《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爱国者奋斗情》《和共和国同龄》《壮丽70年,我眼中的你——顺义图片展》《我眼中的你——顺义专题系列报道》等栏目。报、台、网、微、端同向发力,还浓墨重彩地开展“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街巷吹哨部门报到”“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等主题宣传。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百集栏目学党史、百堂课程讲党史、百位党员话初心、百名青年感党恩、百首红歌传精神”为主线,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栏目、活动。《顺顺学党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栏目已推出800余期。开设了《法治顺义》《幸福一起来》新栏目,唱响了主旋律,加强了舆论引导,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和决策,最大程度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实为推动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与大平台对接,优秀融媒作品不断,“爆款”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优秀融媒作品不断涌现。借助微视频、短音频、抖音、网络直播等技术制作生产的融媒体作品越来越为用户喜爱。同时,《顺义时讯》报纸围绕区里重要会议、中心工作等,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思想的“评论员”文章,用新鲜独到的观点提升内容思想含量,引导受众,凝心聚力,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

借助媒体融合改革,中心不断推进与“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上级平台对接,推进顺义融媒产品推广。2021年,“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刊发顺义融媒推送的作品405篇,全市排名第六位。25个镇街党(工)委书记演播室里畅谈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强国”北京平台以“卡片专题”形式重点推荐。与区委党校共同打造的“红色讲台微课堂”栏目、与区政协联合开展的“永远跟党走——政协委员学党史读书活动”等登上了学习强国、首都广播电视、北京日报北京号等平台。《心中的歌儿献给党》主题MV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市“永远跟党走”歌曲传唱活动、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等平台集中展映,累计点击量破百万。

(三)聚焦时代主旋律,一大批融媒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新闻作品《顺义十二时辰》获第30届(2020年度)北京新闻奖二等奖。在2020年度北京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顺义融媒《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挂牌顺义占片区总面积59%》、《产业扶贫让“土豆豆”变成“金豆豆”》等6部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市各区融媒体中心第二位。《直击顺义核酸检测现场!寒夜里的坚守与执着!》获评2021年度第三季度北京市优秀融媒体新闻作品。广播剧《文明一家人》获评2021年四季度北京市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短音频《中国精神》获得2021年第四季度北京市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2部作品入围2021年第4期、第5期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双月赛。《区人大和区政府合力推动代表议案“落地开花结果”》获第十七届北京市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二等奖。短视频《顺义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李昆》获得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红色试听之旅”融媒行动优秀短视频。系列短视频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之“拔草行动VLOG挑战赛”评选中获得“最美VLOG”称号。《顺义这片4色樱花花海免费开放,快来打卡》等3部作品入选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推出的《“四季旅行”项目第一季——春天摄影大赛》。

(四)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顺义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统一策划、统一采集,新闻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推出新闻简讯、深度报道、评论等内容,形成了宣传合力,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彰显了新闻队伍的重要作用。

四、下一步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思考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四力”,必须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用好全媒人才的有效办法。下一步,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政治素养

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首先要体现在政治立场上。中心将把增强政治定力作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以全员学习、例会等方式,组织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基本观点、基本内涵,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清醒。

(二)着力增强新闻工作者业务本领

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上下功夫。中心将借助市区的支持,继续参加或组织媒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帮助采编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创意策划能力、创新表达能力、深度解读能力,加强专家型、全媒型人才培养。

(三)持续培养新闻工作者优良作风

采编队伍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新闻宣传的效果和水平。中心将以强化“四力”教育为契机,努力在作风养成和锤炼上下功夫。中心领导将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蹲点调研,抓好重点选题策划;采编人员要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将基层一线作为增强“四力”立足点,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鲜活素材,采写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增强记者编辑践行“四力”的自觉性。

(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如何让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考核机制更为合理,是所有业者面临并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稿件发布平台的不断拓展,绩效考核办法也需不断完善。中心将根据用户指标绩效考核中三个维度:用户维度、用户质量维度、传播影响能力维度不断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以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做各类新产品,推广新的应用,鼓励他们通过资讯、服务、互动等方式占领舆论阵地,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顺义四力工作者
北京顺义“12·3”燃气爆炸事故警示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赶小海
金秋(2021年22期)2021-03-10 07:56:24
从顺义指数2020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 12:22:46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2
增强“四力”靠什么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02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