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叙事策略探析

2022-11-25 18:02:19张玉荣
新闻传播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

张玉荣

(宣城日报社 安徽 242000)

重大主题报道也即宣传党的各项重要政策、讲述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不同媒体的快速融合,新闻报道形式逐渐多样化,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由于公众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使得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不断下降。面对新的形势,媒体在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时,需要对原有的叙事模式、叙事手法、叙事风格进行创新,使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受众,才能显著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宣传效果。

一、引入不同叙事主体

叙事主体也即“讲述故事的人”,在新闻文本当中主要负责提供故事内容。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当中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除新闻工作者之外,网民、机器人或者数据,都可以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对重大主题报道而言,在看待、评价、分析同一件事时,叙事主体不同,所表达的观感也完全不同。比如湖北广电在2019年两会报道期间,就引入了多个叙事主体,除新闻记者之外,还邀请许多普通的受众参与叙事;此外,湖北广电还通过微博和公众进行互动,不断推出新的话题,其中大部分都是网民提出的各种建议,在类似的报道当中,发表意见的网民和网络编辑都成为了叙事主体。在重大新闻报道当中引入不同的叙事主体,可以让报道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让新闻报道显得更为真实,尤其是当读者从新闻当中看到自己发表的意见信息时,内心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喜悦之情,从而对报道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当见到自己创作的报道信息引起受众广泛关注时,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受到了肯定,在后续报道中的表现也会越来越积极。

除此之外,不同叙事主体所表达的看法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拓展新闻工作者与读者的思维,增强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传播效果,提升读者的认知。以新华社关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系列报道为例,在开展报道的过程当中,新华社不仅从新闻专业者的角度,分析此次进博会对我国经济、新兴技术方面的影响,而且还引入不同行业的人士,由他们亲口讲述“进博会”的系列成果,让受众在浏览信息的过程当中,充分了解各行各业的动向,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新华社还专门开设了板块,邀请与会者畅谈自己的感想,从宏观层面分析探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人类未来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进博会的全貌。

二、重新排序叙事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新闻叙事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方式,在记叙同一新闻事件时,采用不同的叙事时间,所获得的效果完全不同。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对新闻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媒体在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时,需要结合报道的具体需求,对叙事时间进行重新排序。

(一)打乱时序或者倒置时序

就时序而言,新闻事件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两者在时序上必定会存在差距,不可能保持平行。但是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的动向,因此,报道时需要将最重要的事件放在前面,其他事件酌情进行安排,这就是新闻报道常用的叙事结构。而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都是一个系列,报道内容通常包括多个事件,但主题始终不变,所以在报道的过程当中,既要突出最关键的信息,又要合理地介绍相关背景,以及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因此需要打乱时序,重新排列。比如2019年人民网以“70年70问”为题,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切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受众呈现历史变迁进程中发生的“中国故事”,通过当下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再加上时代背景资料,穿插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多次采用“现在”与“过去”交错的时间序列,来体现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力度。“70年70问”自发布之后,仅两微的阅读量就超过3000万次,迅速成为微博热搜上的重点话题。由此可见,在实施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时,打乱时序再重新排列,不仅不会让受众无所适从,反而可以将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作为背景,使得人物曾经历的磨难和所取得的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起到深化报道主题的效果。

(二)合理地省略和概括

重大主题报道所讲述的故事从发生到结束,其时间总量和新闻文本的叙事时间不可能完全相等。重大主题报道内容相对复杂,时间上跨度比较长,在报道时即使选择特稿或者专题的方式,也会受到时长的限制。为了能够在较短的篇幅当中再现事件的全貌,需要结合时间总量合理地裁剪,才能向受众呈现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比如2021年1月到7月,《人民日报》陆续编发系列关于“庆祝建党百年”的报道,报道时间横跨百年,其间发生了无数重要的事件,但是《人民日报》在报道过程当中,采用省略、剪裁等多种方式处理叙事时长,通过不断切换叙事时间,来展现宏大的结构,既有与主题相关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也有关于普通人命运的叙述,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无数个体之间产生强烈的价值共鸣,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三、精心编辑叙事素材

首先,在对新闻素材进行组合时,可以通过场景转换来突出报道的主题,运用不同场景当中的新闻素材,扩大报道覆盖的范围,从而丰富报道的内容,增强报道的层次感。在这样的故事模式当中,可以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对场景进行分割,然后再次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报道。比如《人民日报》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作为主题,先后编发多篇报道,每一篇都围绕相同的主题展开,比如在报道《吉安乡变了模样》当中,不管是神山村成功改变落后的面貌,还是江南村的产业变革,抑或是井冈山革命文化的发扬,所有场景都与革命老区的脱贫有着密切的关联,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不同新闻素材进行组合,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将典型的新闻事实集中在相同的逻辑层面上,让整个故事更为生动,借以增强新闻本身的叙事性。

其次,要注意突出重要的新闻素材。相比于其他的报道类型,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素材较为丰富,在进行报道时,要注意突出其中最有价值的素材。讲述新闻事件时,可以扩大重要素材所占的篇幅,也可以采用“大标题”或者“特别说明”的方式突出重要素材的地位,使其变得更为醒目,从而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

最后,新闻素材重复可以强化报道的价值,加深受众的印象,尤其是部分观点性较强的报道,在组合时可以采用标题与引语直接相连的方式,来重复新闻素材。受众在阅读信息的过程当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报道内容的影响,进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实现通过重大主题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的目标。尤其是在报道一些受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媒体需要从不同渠道广泛地搜集新闻素材,并在叙事过程当中反复地加以运用,充分挖掘素材的内涵,为受众呈现既生动形象,又极具启示意义的重大主题报道。

四、灵活运用叙事方式

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需要通过相应的方式,将整个事件,以及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呈现给观众。过去传统媒体主要采用文本叙事的方式进行报道,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叙事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传统文本之外,还有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因此,媒体在实施重大主体报道时,可以结合报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有效地增强新闻叙事的效果。具体而言,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在传统文本+图片叙事的基础之上,运用新媒体技术拍摄、记录新闻事件带来的系列变化,通过短视频、微信文章等多种形式,讲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确保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热议。如《都市快报》关于“‘双减’实战,八问八探”的系列报道,在传统文本+图片叙事的基础之上,运用新媒体技术拍摄、记录“双减”政策带来的系列变化,通过短视频、微信文章等多种形式,讲述与“双减”有关的新闻事件,迅速地引起大量受众热议。

其二,尝试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叙事,同时采用背景音效增强叙事效果,共同建构生动的融合新闻叙事文本。再比如重大主题报道《6397公里的守护》,不仅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叙事,同时还通过背景音乐、自然原声等方式增强叙事效果,共同建构生动的融合新闻叙事文本。该作品在“导语”部分通过H5的形式交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参与新闻叙事的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整个画面则采用主题班会课堂的形式,带给受众更强烈的沉浸体验。报道“主体”部分则是由长江沿线重要省市组合而成的全景地图,并且根据报道的主题设计了各类动态画面。受众在浏览时不仅能够看到相关的背景文字介绍,还能听到各种自然原声,以及儿童背诵古诗词的声音,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享受。此外,融合新闻文本以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贯穿整个始终,将《长江之歌》作为尾声,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保护长江生态文化的主题。

五、采用多种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也即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切入的角度,通常是从叙事主体的立场入手,以经验性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叙事对象。李普曼曾经说过,在大众传播模式下构建的信息环境,并非单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重新呈现给受众的一种环境。因此,媒体在进行重大新闻主题报道时,叙事时切入的视角不同,带给受众的体验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精心挑选恰当的叙事视角。

(一)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即叙述者所掌握的信息大于报道当中人物所了解的信息,新闻记者已经知道了所有的一切,掌握了全部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新闻叙事者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整个事件客观地呈现给读者。比如《嘉兴日报》以“红船驶进新时代,精神永恒红船行”为主题,编发系列报道,相关报道统一将红船精神作为起点,深入全国各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座城市,通过全知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当中的故事,在透视全局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称赞。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进行报道,可以极大地增强报道的权威性,使报道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报道偏离客观事实。媒体在实施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当中,如果从始至终只采用全知视角,总结和评述整个新闻事件,会导致新闻报道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受众阅读的兴趣。

(二)限知视角

叙述者所掌握的信息与报道人物大致相同,在限知视角下,叙事者需要借助第三人的力量,补充说明报道的内容,借以提升报道的可信度。例如《中国青年报》策划的重大主题报道《一根网线畅通坎坷求学路》,在报道时就采用了限知视角,由多位报道人物讲述为了能给中咀岭小学的孩子们上网课所经历的重重波折,从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能够让报道显得更加客观真实,还可以为报道提供更多的素材。因此,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应当结合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才能充分地发挥新闻叙事的功能,从而达到通过重大主题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六、恰当选择叙事风格

不同媒体在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时,所采用的语气不同,形成的风格也不同。由于各类媒体的快速融合,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地参与信息传播。因此,他们更渴望看到自己想看的新闻信息,并积极与他人分享。因此,基于受众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平民化的叙事风格来强化报道的传播效果。平民化的叙事风格也即运用受众喜爱的方式讲述新闻故事,比如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故事,从而显著地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以《金华日报》编发的报道《拥抱“科学春天”,献身“美丽中国”——武义籍院士王金南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故事》为例,文章以一名农家子弟的口吻,回忆自己通过高考,从偏远的山村进入清华大学的坎坷经历,作品采用平易近人的风格讲述真人真事,成功引起无数读者共鸣,报道刊发后,金华新闻客户端人气急速上涨,迅速超过10万+。

虽然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是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联的政策、决议或者大型社会活动等,但是都与群众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就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考虑,具体包括受众的爱好、当前的热点等,要将以上内容作为报道的重要素材。融媒体环境当中,媒体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时,除了所采用的图文要尽量接地气之外,还可以采用网络用语作为标题,再适当添加轻松幽默的内容,从而显著地增强新闻本身的趣味性。

此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可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使重大主题报道宏大叙事转化为和风细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传统信息背景下,媒体的受众文化素养水平较高,可以很好地接受偏理性的内容,但是网络社会削弱了理性报道的效力,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各类重大的社会事件,通过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观感和意见,所以,媒体在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时,尽量采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呈现新闻事件,也是媒体主动适应融媒环境的有效策略。

结语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报道形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新闻事件,深入挖掘新闻内涵,也是各大媒体增强自身影响力的最佳选择。但是随着各种媒体之间的快速融合,重大主题报道自身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突出。面对全新的形势,媒体要想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叙事风格等进行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精品。此外,也唯有积极地创新,才能让重大主题报道真正走进受众的心中,从而通过报道引导受众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各项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