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负面舆情中新媒体编辑的应对能力分析

2022-11-25 18:02杨明杨岚
新闻传播 2022年18期
关键词:舆情负面网民

杨明 杨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长春 130052 四平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部 吉林 136099)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高达10.0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占99.6%,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播主流,众多网民是舆情传播的重要参与群体,他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发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意见与观点,形成热点舆情。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负面舆情往往摆脱传统的蔓延方式,呈现出非线性的叠加、交叉的“涟漪式”辐射,如果应对不好,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极易导致政府公信力崩塌。对此,新媒体编辑工作者如何做好负面舆论场中的“守护人”与“引导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综合判断、甄别,然后加以正确引导的意识与能力,却是更大挑战。

一、网络负面舆情的内涵分析

从传统社会学视角上,舆情即是民意的体现,是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所持态度、情绪、意见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即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社会热点事件为核心,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热点社会问题表达出的态度、意见观点的总和,是民意的体现。随着5G的普及推动带来了“全民发声”“围观结构”,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爆炸式的增长,网民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时便会详细阅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这就容易突然生成舆情热点,同时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过度娱乐、恶意谣言、网络欺诈等负面舆情,“前十效应”网络舆论逐渐呈复杂、分化、裂变的状态,新媒体编辑应当坚守使命,守护正向价值、坚定政治立场,牢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网络负面舆情中新媒体编辑的应对能力分析

网络负面舆情极易形成网络言论暴力,助推事件恶性发展,从而影响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与凝聚力,动摇民心和社会稳定等,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复杂的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等诸多领域的超复合型危机事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编辑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积极应对这些负面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做好合理引导舆论管理者和监管者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一)秉持家国情怀,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新媒体编辑包含了新媒体和编辑两个概念,编辑是工作的基础,“新”则是编辑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创新,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手段展现不同编辑风格、多元内容和载体形式,拓展新闻数字作品多渠道,以满足公众对不同类型多维度新闻作品的需求。同时新媒体编辑同传统媒体编辑一样,承担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职责,是各种社交媒体的管理者和监管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新媒体编辑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特别是在虚假、负面舆情的焦点事件中,要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在疫情起始期,国际舆论场域把疾病的源头指向中国武汉,网络负面谣言流言四起,造成国际国内不良影响,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民众就会有极其恐惧不稳定的情绪,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这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编辑要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揭示事实真相,回应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坚守使命,切实承担起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使命任务,凝心聚力、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二)践行“四力”,锤炼新闻职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践行“四力”的新要求,这也是新媒体编辑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深入践行的方向,一是锻炼勤快的脚力,最根本是要站住站稳政治立场,扑下身子、迈开步子的同时,精通数字技术及网络,可以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上挖掘新闻作品素材,了解国情民意,真正做好“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记录者和讲述者;二是要历练敏锐的眼力,在众多海量信息中辨别是非、判断真假、破解误导信息,消解网络负面舆论,真正做到眼明手快的传播者和监督者;三是要有磨炼善思的脑力,新媒体编辑能够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真假信息,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及时传播可靠权威信息,做好能言善辩的守护人和引导者;四是要锤炼扎实的笔力,新媒体编辑不仅仅要练就“笔杆子”,还要研究现代网络传播语境风格,创作出有时代感、感召力的新闻作品,成为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创作者和发布者。因此,“四力”是提升新媒体编辑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也是对新闻传媒业发展规律、新闻实践、职业作风的精准总结。

同时新媒体编辑要锤炼新闻职业精神,始终秉承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海量信息中浮躁碎片泛起,焦虑甚至不满情绪都在社交媒体平台宣泄出来,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挑战新闻伦理,这就需要新媒体编辑发扬新闻职业精神,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新媒体编辑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起到疏通渠道和沟通桥梁多方作用,多做一些有利于因势利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的工作,做好各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者和守护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舆情的监管者和引导者。

(三)加强新闻敏锐度,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目前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9.44亿,占比93.4%,网民已经转移到微信微博及各类网络视频App媒体平台,增加了网络舆论监管难度,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短视频或微信朋友圈探讨时事,发表个人观点或意见,特别是在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爆发后,有些网民对整个事件了解一知半解或轻易听信谣言后,在平台随意盲目、情绪化地发表自己的负面观点,存在网络暴力或网络谣言传播等不良负面舆情,这时新媒体编辑不给予及时关注,缺乏及时与网民互动与沟通技巧,网络负面舆情处理能力薄弱,舆情与危机意识不强,势必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危害难以弥补。这就需要新媒体编辑在海量信息中综合判断、甄别,及时整理真实重要的信息,精准把握社会网络舆论态度“181”分布规律,其中“8”是80%网民态度倾向于中立,另外两个“1”是两个10%网民,分别为极端支持态度占10%和极端反对态度占10%,此时新媒体编辑在应对网络负面舆情时,重点分析和了解网民关注80%的主流意见,积极争取“主流80%”的认同与配合,并密切关注两端10%极端言行,妥善处理“极端反对或支持态度10%”,耐心分析,合理引导,扮演好“发言人”的角色,做好网络疑问及时解答,正确地应对和引导网络负面舆情工作。

(四)掌握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强化解读数据研判能力

“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正在向“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时代迈进。面对海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特别是视频舆情信息很难监控,新媒体编辑要具备掌握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分析、情报信息收集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平台质量信息把控上要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检索、分析与预测技能,监测有效的网络舆情态势,并灵活运用舆情数据的检索采集、抽样、监测和研判方法,分析舆情数据走向,用批判思维理性决策,数据研判,进行有效的应对与引导。

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数据量较大,容易造成网络舆论的主流价值观念偏离或发生扭曲、变形,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编辑要深挖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用逻辑和推理方法判断网络舆情参与者的主要观点,决策判断能力,强化网络数据研判能力,对网民的疑问及时解答、对事件及时跟进更新。同时借助网络舆情监控预警软件,创新报道形式,精准推送,发布到各渠道终端,为用户带来更直观、翔实的新闻体验。■

猜你喜欢
舆情负面网民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