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琪
(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组织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高校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农林类专业学科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抓手。农林类专业学科特点鲜明,对大学生实习要求较高,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学年,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
大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直接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试验站点等地,有的专业还需要“上山下田”,与不同的企业、岗位零距离、长时间接触,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产之中,达到检验求证、总结思考、启发思维的目的,帮助他们进一步坚定爱农事农的理想信念,强化更加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通过校外实习工作,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对专业学科的认知,深入了解专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专业认可、行业认同;另一方面,实习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与工人、农民、技术员等同生产、同劳动,有的还要共同生活,这对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实际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农林类专业大部分的实习点相对位置较偏、距离较远、条件较苦,这对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吃苦耐劳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也是一个有效手段。
然而,农林类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其食宿生活条件一般与家庭、学校环境有一定差距,实习中有时候还会要求大学生以一线工人、生产者等身份,担负生产任务,劳动强度较大[1],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因畏难怕苦、嫌累怕脏,可能会出现思想波动,或者以不恰当的过激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对实习工作就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党员也不能管理好个人情绪,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更加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习工作的教育管理,确保校外教学实习的效果,就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广大党员组织发动起来,更加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也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学校组织层面来看,大学生党员分散到哪里,党组织就要跟进到哪里。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建设情况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党支部均设在二级学院分党委之下,接近60%的党支部设有党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多以同一专业或同一年级为单位设立。这一传统的学生党组织建设模式,较好地发挥着校内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2]。结合农林类专业实际,在校外实习点设立临时党组织,结合专业实习任务创新工作载体,及时给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安排任务、分担工作,这对推动校外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大学生党员个体来看,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带头安心尽心实习。从学校到实习点,大学生要尽快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环境的变化,身心需要及时跟进调整,这个时候党组织应适时给予关心指导,第一时间跟进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做好思想解困、生活解难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端正实习心态,把吃苦当作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经受各种历练,更快适应实习生活,带领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实习之中[3]。
综上,在校外实习点设立临时党组织,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着力提高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培育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阵地,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薄弱环节。
大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离校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列席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对党员作用发挥提出明确要求。但在较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因时间、空间、地域,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党员同学校所在党组织联系就会变少,更难以回到校内参加党组织活动。同时,大学生党员所在的党组织负责人往往也身兼数职,可能存在精力跟不上、工作不到位、想管却顾不过来等现象,导致主动联系在外实习的党员频次不高,无形中形成了大学生党员生产实习期间的管理空档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学生中发展党员要求更为严格,能成为党员的都是各方面非常突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实习期间表现的优劣,直接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高低。从前些年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党员在生产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比一般普通学生要好,但由于缺乏对他们近距离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引导,实习期间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多是依靠个人党性觉悟,加之受到新岗位、新同事、新身份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慢慢地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甚至会在无意中淡化了自己作为党员的身份,更谈不上发挥应有的带头示范作用。
学生校外实习单位更多的是企业,这其中有国有单位也有非公有制单位,各个单位党组织建设参差不齐,有的非公企业虽成立了党组织,但党建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甚至还有少数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难以实现对实习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此外,学校党组织对如何发挥学生实习单位党组织功能重视不够,缺少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出现实习单位只管工作不管思想、学校想管思想却够不着等问题弊端。
在校外实习点设立临时党组织,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创立实习期间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党建工作载体,优化教育监督内容,拓展服务管理内涵,目的就是要帮助校外实习大学生党员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增强党性修养,示范引领身边同学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六个关键环节。
大学生生产实习期间,不同实习点党员人数会有不同,根据学生党员人数,可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或依照就近就便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等临时党组织,并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推选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大学生党员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校外实习展开前,所在基层党组织应召开临时党组织成立大会,明确工作内容,组织临时党组织成员学习党的政策规定,帮助他们提高履行党建工作能力,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的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要积极深入实习一线、走到同学中去,了解和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及时协调解决思想困惑、矛盾困难。要重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引导他们在实习中更加积极向先进看齐,准确记录其日常表现情况,作为以后党员发展的重要依据。在生产实习期间要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学生党员在会上汇报思想、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及时向所在基层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重点是临时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所属党员的综合表现情况,协助带队指导教师完成生产实习任务情况等。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专门在学生实习点设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延伸党组织视角,夯实党组织基础,通过亮身份、明要求、压担子,全方位保障生产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对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根据不同校外实习点类型,明确临时党组织定期学习制度、活动开展流程、与所在基层党组织沟通联系工作、培养联系对象跟踪考察交流等制度规定。每周开展一次组织生活,每半月落实一次培养联系人谈心,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实习结束时开展一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表彰,通过有力落实“四个一”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管理,不间断地给大学生党员压担子、练内功、促成绩,在加强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中强化临时党组织功能。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在校外实习期间分类施策,以大学生党员为主要工作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有效补充,通过党课教育、思想汇报、内部交流等多种形式,在实习点建立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确保所有实习大学生始终都在组织的视野之中。
在整个生产实习期间,如何丰富党的组织生活,让大学生党员在实习中历练成长提高,更多更好地组织党员、凝聚党员、服务党员,这是临时党组织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目标导向,从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关键处着力,将生产实习点作为党建工作的新阵地,提前设计充实党小组活动内容,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生产技能竞赛、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红色教育研学、到附近中小学校交流走访、投身驻地乡村振兴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党员真正在实习中历练成长。同时,要重视加强“党建带团建”,引领带动更多的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受到教育影响,提升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结合农林类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在不同的实习点,由临时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等实习学生广泛参与,组织开展手工茶叶炒制大赛、“今天我来掌勺”、“我最拿手的一道菜”评比、“我眼中的实习生活”摄影大赛、“我为实习献计献策”、“最感动的实习瞬间”征文比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丰富了同学们的实习生活,又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凸显增强。
生产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因受时空因素的影响较大,仅仅依靠其自身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突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采取“两线共管”教育管理模式,即“线上+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校外实习临时党组织”,创新形式载体,整合资源要素,协同做好大学生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线上教育应当由高校基层党组织主抓,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实行远程管理。要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采用微信、B站以及QQ等线上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学习教育内容,开设网上党课,开展网上学习研讨,确保校外实习党员参加学习不“掉线”、组织生活不“断档”。同时,依托网络平台,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和校外实习临时党组织之间的互动沟通,及时精准跟踪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习期间的现实表现等。其次,校外实习临时党组织重点抓线下教育,采取面对面方式组织近程教育管理。校外实习临时党组织要根据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要求,结合生产实习实际,合理设置学习内容、活动时间,还要针对实习点的外部环境、实习期间党员的现实表现等情况,及时设置相关教育管理专题。校外实习临时党组织要加强与所在基层党组织的请示汇报,定期反馈工作开展情况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等综合表现,及时就当前矛盾问题、下一步活动安排等积极与带队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在大学生实习前,安排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同带队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全面介绍大学生党员特点,根据实习工作计划和党员实际,共同做好实习工作人员安排。校外实习期间。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同带队指导教师、实习点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等建立线上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党员的工作表现,定期开展线上谈心谈话,主动帮助解疑释惑,对大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各类保障等涉及切实利益的事宜,第一时间跟带队指导教师沟通交谈、协调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及时向上级反映,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问题。
为真正了解掌握大学生党员在外实习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困,确保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监督能够落地落实,在成立组织、开展教育、强化管理等基础上,还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闭环运行组织生活制度,保证大学生党员自觉遵守各项党章党规党纪。首先,建立临时党组织负责人联系制度,把党性观念强、能力素质好、主动为群众服务的大学生党员选出来,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搞好教育引领和业务指导,通过其加强对校外实习期间大学生党员表现情况的监督反馈。其次,建立实习点带队指导教师的协管反馈机制,他们与实习大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更容易了解大学生党员的真实想法、现实表现等。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定期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协助指导大学生党员开展相关教育管理活动。再次,建立实习单位回访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到一线、到实习点,实地看望实习学生,当面走访实习单位负责人,全方位了解实习大学生党员的真实表现,对条件比较成熟的实习单位,可以探索建立学生党员的双重教育管理机制,把实习大学生纳入实习单位党组织教育管理范畴。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在实习的不同阶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院系领导分赴各个实习点,走访看望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大学生,组织座谈交流、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送去组织温暖,为他们安心参加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校期间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由基层党支部负责,对党员的日常表现易于掌握,但实习期间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空档期。因此,组织校外实习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针对大学生党员的不同情况,依据党章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出科学严谨、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实习期间,临时党组织要注意及时掌握情况、收集素材,定期开展讲评活动,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实习中的感受体会,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等。实习活动结束后,临时党组织要第一时间召开组织生活会,对照考核标准,根据党员的现实表现情况,做好大学生党员实习期间的综合考评,保证教育管理的持续性[5]。高校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各个实习点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宣扬先进典型,结合工作特点、阶段任务,评选表彰一批先进临时党组织和优秀大学生党员等。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每学期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都会专门召开一次座谈交流会,集中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汇报实习工作,这其中既有成果交流,也有经验分享,还有不足反思,更有意见建议,为后续更好开展校外实习工作出谋划策、献计献力。各临时党组织也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党支部反馈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党支部根据实习点、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大学生等不同方面的反馈意见,评选表彰生产实习先进临时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正面激励、典型示范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