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地方红色资源的“生动教材化”

2022-11-25 20:49余道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红色利用资源

余道年

(中共全椒县委党校,安徽滁州 239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打卡”各地红色资源地标,“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1]。从晋察冀到陕甘宁再到鄂豫皖,从沂蒙山到井冈山再到大别山……红色足迹遍及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这一座座红色丰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特有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

1 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的三重意蕴

党的红色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见证,更是新时代激励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不仅有力推动了学界的红色资源研究,更从战略高度为地方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1.1 理论意蕴: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什么是红色资源? 不同学者有着见仁见智的概念鉴定,有所区别的多是不同视角下的语言表述,其内涵是非常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 及其物质类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类的精神印记就是红色资源的全部内涵。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地方多次提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2019年11月,在上海提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2020年1月,在云南要求“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2020年7月,在吉林强调“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2]。2021年6月,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发表了重要专题讲话,做出了系统论述。

1.2 历史意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不断更迭,无论是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是再括及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亚的古波斯以及美洲三大古文明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十大古文明,在这其中中国是唯一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历史对于现实和未来,不是看似的遥远或虚无,而是“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要理解中国的现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洞见中国的未来”[3]。

新时代的我们从何而来?无论是血脉的流淌,还是文脉的延续,都是从历史中走来!中华民族深刻理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特别是“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4]。红色资源蕴含了百年历程中开天辟地的革命斗争史、改天换地的建设探索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惊天动地的自信自强史,承载了共产党人百年光辉历程中的初心使命、经验规律、理想信念、精神谱系等史诗理念,是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的具体化生动化教材。

1.3 实践意蕴: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2021年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问世50 周年之际,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福州宣言》强调,要充分认识到涵含着人类价值理念和创造力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也要充分意识到人类作为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守护者所面临的挑战与共同的责任。在人类的创造发展进程中,总会有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遗留下来,红色资源则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特定形态。无论是如革命文物类的“物化”形式,还是如革命故事般的“非物”形式,红色资源都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等一般特征,因而必须按照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科学严谨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5]保护和传承利用是文化遗产的“两条腿”,缺一则不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保护,更需要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加以传承和利用,尤其需要拂去其高冷的历史面纱,使其走进人民生活、“活” 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6]。“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关键就在于“活”,只有通过“说话”,文化遗产蕴涵的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等各种内含价值才能在活化历史场景、走向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

2 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的三大问题

红色资源作为各地的普遍性资源,对其保护利用面临着一些普遍性问题,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在于方式的“老套”、程度的“肤浅”和层面的“单一”。

2.1 保护利用方式“千篇一律”

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和建党100 周年之际,各地全面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普遍把红色资源作为最直接、最鲜活的教材。然而“就目前来说,红色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无外乎是各个纪念馆向参观人员讲解、依托先烈后人介绍,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呈给读者与观众”[7]。“一碑一馆”的场馆模式、“走马观花”的讲解式学习、“参差不齐”的文艺作品等是各地最为通用的传承利用范式,“千篇一律” 的背后是创新的乏力。

各地在重视红色资源政治价值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社会效应的经济价值,红色旅游被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典型的如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和安徽金寨等禀赋高的红色资源区,红色旅游发展已踏入高质量之路,但是红色旅游热的背后也存在“千篇一律”的发展疲劳。各地的红色旅游打造,几乎有着统一的文本,相似的遗址、相似的路线、相似的解说,一处游不想再处游、一次游不想再次游,游客审美疲劳的后续就是红色旅游的降温以及延续发展之患,更是难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的育人职能。

2.2 保护利用程度“浅尝辄止”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色资源迎来了“高度重视”的高光时刻,遗址保护、场馆建设、宣传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有的地方依然存在一些薄弱情况,主要表现为“法规制度不完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不力,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紧缺”[8]等现象。诸多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保护利用意识的问题,更是保护利用理念的相对落后。忽视群众需要、忽视市场规律,束之高阁、藏之高墙大院,如此简单粗放的“为保护利用而保护利用” 理念无疑是要把红色资源变成了一种远离民众的“高冷”存在。

同时,经费投入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地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视程度,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性、实质性保障。注重经费投入的“量”,更需关注经费的“用”,“量”的多少以及“用”的方向决定了保护利用的成效。各地在经费投入中,硬件投入积极、软件配套滞后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大上的场馆中长期空空如也的情况,即无文物的布展,也无人员的讲解。要用好红色资源,就要讲好“红色故事”;要讲好“红色故事”,就要做好红色研究。重视有限、能力有限,地方文史资料、县志资料中的有关文献严谨度不高,基层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

2.3 保护利用层面“冷热不均”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虽受疫情影响,但红色教育氛围浓厚、红色旅游新掀热潮。临近七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纪念馆外从早至晚瞻仰者络绎不绝;国庆期间,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旁的游客摩肩接踵;多个全国党性教育特色基地,异地培训班次的预约需提前至数月。与这样的“热浪”相反,某地区最大的无名烈士陵园却是门可罗雀,散落在各地的一些零星红色资源备受“冷落”。

红色资源传承利用“冷热不均”现象是多面存在的。首先,在时间上,有着规律性的“冷热”之分,一般建党节前后的7、8月份和国庆节的10月份为 “热月”,其他月份则较“冷”。其次,在传承利用对象上,人群也分“冷热”。各地红色场馆的参观群体相对固化,根据湖南湘潭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参观者统计:“以‘60 后’居多,占总人流量的40%左右;‘70 后’和‘80 后’约占40%;‘90 后’及‘00 后’约占20%”[9]。再从某地一处革命纪念馆近3年来的参观群体来看,中小学的师生占20%左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约占70%,而其他社会团体、广大民众的比例不足10%。最后,在非遗类红色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中,深受商业化的影响,一些项目过热开发,甚至偏离本真去迎合市场;另一些项目则无人问津,传承堪忧,即将湮没于时代喧嚣。

3 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的三种路径

红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已有普遍共识;保护利用中的困境和问题,亟待解决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3.1 用心体验,活化红色资源表达方式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等均需深入其中才能有所认知与领会。红色资源只有“活”起来、“潮”起来,活化表达方式,才能让红色文化直达人心,实现跨越历史时空的情感共鸣。

其一,区域整体规划,营造红色氛围感。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事件的历史场景或者展现出历史文化氛围,文化化人、润物无声。在井冈山上,随处可见穿着红军服的游客,很庄重、很神圣,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而这样的画面如果出现在一般地方就会很突兀,这缘于井冈山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一般地方红色小镇可以参照井冈山模式,整体性地设计与规划,利用文化墙、电视墙、雕塑、路灯、绿化等多元设施营造出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氛围。

其二,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当前大数据、全息投影、AR、VR、3D、4D 等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让红色资源从陈列场馆里、从档案文献里、从书本资料里“走”出来、“活”起来,立体、鲜活地展现。人们在参与和互动中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沉浸体验中不自觉地与红色历史产生直接地触碰,这样的触碰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深刻感受和精神洗礼。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开设4D 巨幕影院,通过15 min 的《渡江突击队》微电影,坐在特殊的动感座椅上,感受江水的汹涌、渡船的摇晃、炮火的轰炸、子弹的迎击,再加之影院整体的声光氛围,观众如亲临战役前线,置身于战役之中。

3.2 用情感人,活化红色资源宣教方式

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讲故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10]。红色资源蕴含的历史知识、情感价值都要通过“故事”表达出来,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都能够在故事的滋润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统一。

其一,紧跟时代步伐,开发红色影视。时代化的红色影视,能够吸引年轻人,“圈粉”又“圈心”。电视剧《觉醒年代》,“史”“剧”相融,“网红”了北大红楼、合肥延乔路;电影《长津湖》,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破防”了亿万心灵。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将红色资源与微型影视相结合,开发微电影、微视频、纪录片、动画片等精品红色影视。

其二,灵活组建队伍,开展特色宣讲。宣讲红色文化,关键在于人,“人”是推动地方红色资源“生动教材化”的核心要素。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设立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宣讲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宣讲”,宣讲实效十分显著。各地应以创立特色宣讲队伍为引擎,推动地方特色宣讲,尤其要把青年一代既作为宣讲的对象,更作为宣讲队伍的主体,灵活组建“素能+年龄”等各类宣讲队伍,灵活选用“线上+线下”等各种宣讲方式、灵活融入“讲授+艺术”等各样宣讲形式。

3.3 用力发展,活化红色资源传承方式

红色资源的独特性在于“红色”,对其开发利用不能失去或者偏离了这个底色,因此对红色资源采取任何行动时都必须始终贯穿“保护是首要任务”原则。贯彻“发展性保护”理念,推进“在发展中保护”实践,用力发展、活化红色资源传承方式。其一,统筹两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一种最主要方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热度不断升温,已成为各地竞相大力发展的特色经济形式。红色旅游,有别于一般旅游项目,地方特别需要把准方向和正确指导思想,“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旅游项目,要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11]。统筹好红色资源的旅游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明确地方发展定位,创新活化表达方式,让“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12]。其二,契合人民期待,多色融合发展。红色资源的活化发展,必须主动服务人民生活,契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创新业态的需求。红色资源要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有所赋能,就不可一色独秀,而要多色融合,方可绘制出多彩的地方图景。“红红”相容,打破地域性壁垒,如文化片区整合体;“红绿”相容,打造生态别样红,如红色遗址公园化;“红古”相容,打通文化间界线,如多样文旅复式发展;各地还有其他独特色彩,与“红”“绿”“古”等多色互动开发,绘制出如“游访圣地、问学延安”范式的品牌。

猜你喜欢
红色利用资源
利用比例尺来计算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红色是什么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追忆红色浪漫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