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懿蝶,何錦,黄巍巍
(扬州大学 广陵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亘古不变的是书籍给予人类的精神滋养,是传统优秀文化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环境浸润心灵,文化彰显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对一个社会而言,家庭、家教及家风的文明意义都无法取代。传统耕读文化思想延续至今,应与现代教育元素相融合,在文化的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理念,促进城市家庭文化建设。
随着城市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城市家庭文化建设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家庭问题增多、家庭文化观念淡化、子女关系紧张,家长教育唯分数论等问题屡见不鲜,对我国家庭文化建设极为不利。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耕读教育注重耕与读的结合,强调亲身实践带来的知识体验。而当下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受限于种种不可抗因素,真正拥有的课外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较低。第二,传统耕读教育注重以德为本,德育结合。而当今家庭文化在修身养性这方面,忽视了道德的培养,而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已蔓延至大多数家庭。第三,传统耕读教育重视培养子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坚定信念,然而,在当下家庭文化建设中,不和谐因素时有发生,家庭暴力、子女不赡养父母、孩子与父母赌气离家出走等现象频生。第四,耕读教育下孕育而生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却在社会的发展中淡化消解,家庭文化建设缺乏关注,家庭价值观偏离等问题亟待解决。
“耕”之内涵十分丰富,耕读传统悠远绵长。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中,耕读传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哺育了优秀的耕读文化,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2.1.1 以书为据,探寻“耕读”源泉
传统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历程源远流长,据古书记录,“文化”一词来源于汉代《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国外,“社会文化”一词被英格兰人类学家泰勒赋予了明确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性的总体,它包含意识、宗教信仰、文艺、伦理道德、法制、语言风格和身为一种社会成员的人经过自我学习而得到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性。”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生命力量与精神财富的总合,是生活的光辉,也是精神深处有生命活力的一种状态。
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耕读文化蕴涵其中,积厚流光。据《说文解字》注,耕:“犂也。从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古莖切。”读:“誦書也。从言賣聲,徒谷切。”“耕”不局限于耕地耕种,还包括农耕基础上的一切生产活动。“读”也不只是读书,还包括伦理道德与礼仪教育。从春秋战国时期养家糊口的自立精神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从清末名臣曾国藩的“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注重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再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尽管耕读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更迭在不断地变迁、充实与发展,但耕读文化的实质价值依然不变。可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种可以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知识素养。
2.1.2 以史为证,彰显“耕读”魅力
耕种作为田园式生活里一种独特的文化,上至王公贵族、官僚世家,下至书生文人、平民百姓,都以不一样的方式显现出它的魅力。
“耕”之内涵十分丰富,以“耕”喻“读”,耕读结合是古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耕读文化的发展中,耕读教育同步并举,润泽万千家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耕读文化都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教育,呼唤、孕育着家庭文化。波沙德及博尔曾说过:“所谓家庭文化形态,是构成家庭与两性团体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形态。”[1]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价值理念和行动形式的总和、是教导孩子使之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化单元。如果说社会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意志,家庭文化则是表达社会文化存在的生长体。“耕读传家”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将农耕劳作、日常生活礼节等也纳入教育的内容。晚唐太傅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是我国十大家训之一,其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曾国藩全集家书》中指出:“吾家子侄半耕半读……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2]曾国藩家族累世务农,阅读不辍,他身体力行,以耕读传家,写家书教育子弟勤奋念书,维持家运长久;左宗棠守耕读家风,将“勤耕读”视为传家之本,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教导子侄后辈要遵从伦理道德,以耕读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2.1 国之导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也会因为不利影响破坏社会发展的基本秩序。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对人民向往幸福的家园生活,实现家庭幸福梦,以及进一步达到社会和睦这一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念,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对于个体家庭而言,家庭文化建设借助环境氛围的熏陶,有助于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其次是对于国家而言,家庭文化建设在影响家庭成员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递值得学习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一个社会是否和睦,一个民族国家能否取得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社区成员们的文化和思想素质”[3]。在家庭文化建设过程中,家庭成员文化修养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所处地位不容小觑。
2.2.2 教之所想
中华民族漫长的教学历史是伴随着古代耕读文化逐渐发展的,古代耕读结合的原生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教学具有参考意义,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在构建耕读教育学科教材体系上,要提高学生传统农业文化知识,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乡村民俗等的课程,并大力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与此同时,该方案还有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素质教育的重要讨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弘扬我国耕读优秀传统文化。
好奇是人的天性,对大自然的探究、科研等兴趣的引导与培育都要从娃娃时代开始,让孩子在课堂之外更多地了解生物科学知识,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发明家潜质的儿童群体。耕读生活蕴藏丰富的自然知识,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更是他好奇心的起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好奇心作为孩子的一个优点,在面对瞬息万变、物种丰富的大自然时,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就像我们当初小时候一样,用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发现自然的奥秘,比如爬大树、捉蝌蚪、逮蚂蚱、挖蚯蚓,无忧无虑。而现在的孩子,真正拥有的课外活动时间少之又少,对自然的认知程度较低。而现代耕读教育,不乏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在解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给儿童创造了自然教育的条件,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儿童深入探索万物生长的过程,并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科学技术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关系,科技的发展为创新和发展社会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的发展也让耕读教育得到推广,耕读相结合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为了让学生了解科技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湖北武汉青山钢城一小设计规划了“蒲公英农场”,精致而不失趣味的农场成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理想场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劳动乐趣,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更增添了学生们的课余知识。又如各大企业为员工子女设置的“周末休闲乐园”及商家推出的“快乐农场”“生态菜园”等休闲娱乐场所,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激发孩子活力,提升品位。
“天下之本为国,国之本为家,家之本为身。”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并非仅仅是家庭成员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国家的支持,国家推行的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2.3.1 延续文脉,从优质人文底蕴中丰厚文化滋养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家国天下” 的情感已深入到人民的骨髓血脉,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唐朝诗人卢肇在《送弟》诗中道:“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勉励弟弟要勤奋苦读,以耕读传家为己任,据史料记载,卢肇的后辈秉持家传,奋发学习,堪称耕读世家;现今中国杰出人民教育家于漪,耕耘教坛60 余年,对教育事业始终保持授业育人的初心,其儿子、孙女均在她的熏陶下相继走向教师岗位。
家庭教育或企业文化环境是指由家庭成员间构成的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环境,它既包含对儿童的直接教育与指导,还包含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间接性影响、启发与陶冶[4]。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以及我们知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揭示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其实,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生存的环境中对其进行感染的教育,耳熟能详的词语、环境的影响看似与己无关,其潜在的文化浸润却是一个无影无声的学习摇篮[5]。
2.3.2 晦养厚积,促进家庭动态与静态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文化育人的模式是一个先“动”后“静”、先家庭后社会、先理论后实践的过程。家庭文化建设,主要以在家庭内部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气氛为主,辅之以外部环境建设。家庭静态文化建设,其意蕴是在家庭中可以环视到的地方以文化因素的装饰,彰显出赏心悦目的社会性修养,并对个人性格审美取向的形成产生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影响;客厅悬挂的壁画、家具的选择、盆栽的布局、书房或卧室里字画、条幅的选用等,以及阳台、厨房、走廊中独具特色的风格等物质表现形式,所体现出的家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生活风格等,都可以作为家庭静态文化建设的内容。
笔者在参与智慧型家庭种植箱的研发后,小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及线上咨询,对拥有现代耕读生活模式的家庭进行基本的询问与了解,并对其反馈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归纳,此种“在家种菜”的耕种模式对使用者家庭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有利影响,是引领家庭文化向上的阶梯。首先,无论是日常饮食开支还是时间成本都有所降低,生活品质逐步提高;其次,种植箱的购置让家庭成员吃上了绿色无污染的新鲜蔬菜,饮食上的安全问题无需担忧;最后,种植箱丰富了家庭内部的家具购置,让整个室内显得更加温馨。家的装饰色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在外学习或工作一天之后,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绿色更适合家的安宁。
而家庭动态文化建设,多以家庭外部环境为构成要素,如时代发展建设、社会文明风尚、政治政策,都可视为动态文化建设。教育家罗伯特欧文很重视自然环境对形成人的行为的影响,他意识到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环境的建设,进而影响学生。孟母三迁,就是对环境的选择,即选择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将家迁至学校旁边。又如现阶段企事业单位推行的生态办公设计,也起到育人的效果。以北京京鹏环球科技公司和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公司合作的办公室智能立体种植系统为例[6],将生态智能设计引入办公室,将室外的环境搬入到室内之中,让大自然的气息充斥其中,人们在工作之余抬头看看这些植物,抑或是起身去呵护这些植物,不仅能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舒缓工作压力,而且来访者到此也能被赏心悦目的绿色感染。这就与现代耕读相结合的家庭有着极其相似的设计,旨在浸润人们的心灵,将生态理念传递给家人朋友。
2.3.3 与时俱进,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文化建设连通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在其形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时代文化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准则。在人生观层面,家长要起到家庭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阶梯,给孩子营造一种社会人文环境浓厚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世界观层面,无论是家长、教育者,或是社会工作人员,都要以身作则,借助好形象的社会传播、校园教育、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民心;在价值观层面,要教育引导下一代把目光放向长远,以提升对家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在良好的家庭人文熏陶中砥砺品德追求、筑牢责任意识。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了著名的 “三注重”:“不论时代产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出现多大改变,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意家教、注重家风。”[7]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生命的第一课程,而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从胎教、出生到一步一步地长大,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可或缺,优秀的家庭教育文化就如同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无声地滋养着孩子们的灵魂,对孩子和父母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日常生活方式、道德品格、行为习惯等的养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应当为孩子营造一种浓厚的家庭教育文化环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孩子的成长。
读书明理,修身养性。一切忽视读书的实践都不免有一定的局限,一切只顾读书而不亲身实践的活动,也难以有实际的建树,而传统耕读不但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更能修身养性,促进城市家庭文化建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耕读文化都呼唤、孕育着家庭文化,寄予着家国一体的美好愿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使命在肩,赓续耕读文化,彰显华夏魅力之责任重大,应以此为动力,以身作则将其传至千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