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雪敏,李银兵
(1.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2400;2.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20年1月,本该是国人辞旧迎新、举国欢庆的时刻,但随着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迅速传播扩散,让人措手不及,给人们的节庆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随即打响。历经数月奋战,我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而在抗击疫情实践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淬炼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而从精神的铸造层面上,抗疫精神印证和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坚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因此,弘扬抗疫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补充。当前,探析弘扬抗疫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不仅能促使二者得到融合发展,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发展动力源。
抗疫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疫实践中孕育的伟大精神力量,是当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最好的传承和诠释,其内涵实质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心怀天下、命运与共的天下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生命诚可贵,失而不复得。面对突然暴发的疫情,中国共产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党中央科学分析、从容应对,习近平总书记靠前指挥、详细部署,迅速作出了对武汉乃至湖北实行封闭管理的重大决策,不惜一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响应之快,管控之严,史无前例。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国籍民族,只要在华夏大地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不折不扣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出对生命的崇高敬畏。党和国家需要不断调整方针战略,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抗击疫情的主线和行动指南,坚持标本兼治,以期不断取得抗击疫情的战略性成果[3]。
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既是遇到困难团结互助、相互扶持,更是面对敌人勠力同心、齐心合力。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各级党委政府闻令而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上下响应号召、服从安排,居家隔离、非必要不外出、远程办公,坚决不给国家“添乱”。湖北武汉封闭76天,交通、教育、卫生、水利、通信等各部门协同配合,各省各地纷纷调集队伍、运送物资,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党员干部、白衣天使、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积极开展救治、维稳等工作,千万名建设者更是创造了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国奇迹”。实践证明,在党中央领导下,上下一致形成了抗击疫情的严密防线和磅礴合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
不惧艰险、不怕牺牲是奋勇拼搏、勇敢向前的坚定意志和顽强品格。面对新冠病毒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心怀必胜信念奋勇而战。以钟南山为典型代表的医务工作者身披白衣,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只为救死扶伤;人民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誓死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新闻媒体工作者舍生忘死、直入前线,为我们带来最真实、最震撼、最具温度的报道,传递人间真情,传播正能量;各行业、各单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登记排查、测量体温、防疫消毒、发放物资……构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这些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冲上去,慷慨赴险、视死如归,生动描绘出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崇尚科学、坚持理性的宝贵品质。疫情暴发初期,为最大限度遏制病毒蔓延扩散,党中央果断下令迅速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迅速组织科学攻关团队,主攻病毒检测、疫苗研制、救治药物等方向,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撑。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对病毒研究的逐步深入,党中央针对性调整了防控策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基于疫情的地域差别,划分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地区,实施分区、分级动态管控。面对新冠病毒,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地认识和防控,做到了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从而更加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心怀天下、命运与共是面对人类共同敌人“携手全球、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和天下情怀。病毒无国界、种族之分,危机面前,中国主动担当作为,尽全力防止国内疫情向外输出,毫无保留分享抗疫经验、疫情信息和科研成果,呼吁全球、全人类同心同力、联防联控,义无反顾向世界各国和各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及物资援助……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以实际行动倡导并促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天下情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4]。抗疫精神源于历史沉淀,产于抗疫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抗疫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主张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及政策,树立并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疫情,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第一时间对患者救治、群众安置、疫情防控等工作作了详细部署和科学安排,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抗疫实践生动诠释并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映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我们的共同理想。经历抗疫斗争的磨砺和洗礼,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更加清晰、全面而深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牢牢把握全社会共同利益诉求,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人们坚信,面对空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要想获得抗疫的全面胜利,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凝聚了抗击疫情的力量,更坚定了全党全社会夺取抗疫胜利的信心,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为之奋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当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脊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抗疫提供了不竭动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战,最大程度的释放出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将爱国之情融入到积极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各项要求的具体行动中,形成了普遍共识:无论奔赴抗疫前线,还是坚守本职岗位,都致力于为同胞解难,为国家分担,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疫的活力。首先,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科学抗击新冠病毒,创造性研究抗疫治疗药物、创新性提出抗议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抗击疫情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加快科学研究,研制检测工具和抗疫疫苗等,为人民有效抗击病毒提供保护屏障。其次,扎实改进执政方式,不断提升依法防控、治理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生命平等,不分国籍,无论长幼,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平等救治。坚持执法公正,“对事不对人”,依法惩处一切危害疫情防治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信息透明,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让人们更加心安,也更加信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荣辱观甘泉般的滋养,使得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事迹。无论是“逆行”出征、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还是敢为人先、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亦或是坚守岗位、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甚至是服从指挥、足不出户的人民群众,都坚持着共同的行为准则: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都要上;防控就是责任,再艰难都要扛。他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在追求生命价值、意义的道路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补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的概括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内涵。在广泛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凝练出指导人民实践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全社会成员的主导价值观,进而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引领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救援力量,为抗疫工作注入精神动力,指明工作方向。抗击疫情精神从实践层面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弘扬和推进抗疫精神,化精神力量为实践动力,以丰富饱满的姿态引领我们前进。
弘扬和培育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领导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发言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并付诸实际行动于日常,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引导主流价值取向,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应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内核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行动会变得茫然。当代中国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必须坚持和主张的、禁得住历史检验的正确思想。而抗疫精神恰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典型而又生动的素材,有助于学习新思想、担当新使命。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加以引导和指正。可将抗疫中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等写入教材,融入教学,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帮助学生系统认识和体会抗疫精神,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树立正确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中国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奋斗中深化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抗疫精神是当前中国精神最典型、生动的体现。我们要积极构建系统的宣传网络,强化、深化对抗疫精神的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抗疫精神,营造全社会学习抗疫精神的浓厚氛围;二是围绕抗疫精神针对性开展文学、音乐、摄影、影视等文艺创作和表演,让抗疫精神的文化作品广为流传,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食粮,全力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同时,不断提振中国精神,支撑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疫实践证明:人民群众能够创造并改变历史。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实事求是,在抗疫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进步,展现出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听从指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显示出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以人为本、不畏艰险,体现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强大力量。弘扬抗疫精神,应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基层单位、群众组织、文化机构等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实践活动,将弘扬抗疫精神渗透到人们日常,让人们能真切感悟,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凝集磅礴力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核。
抗疫过程中,中国以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全力保障国民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却也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恶意诋毁,诬指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一度让中国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自信、开放、坦荡的姿态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的认识中国,更真切的感受中国抗疫精神,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弘扬抗疫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巩固了抗疫精神,抗疫精神印证和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抗疫精神的融合发展引领着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全国上下也在一次次的冲锋中取得了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的胜利。当前,新冠病毒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全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抗疫的六个维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抗疫指明了道路,充实了抗疫精神的内容,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意义。核心价值观是世界文化竞争的核心。在抗疫实践中,中国以其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智慧。在未来的实践中,中国将继续在抗疫实践中凝练抗疫精神,不断深化并凝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筑牢中国根基,充实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竞争力,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传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