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尤
“间”所暗喻的距离感,反映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时刻留意和保持,否则,人和人的关系就不美了。好比凝视他人,无论凝视者的目光温柔与否,日本人都会认为他打破间距,闯入了自己的“领地”,会表现得非常不安或愤怒。因此,“视线”在日本就成了极其敏感的东西。
譬如在美容院,当美容师给你洗发时,两人脸与脸之间大约只隔20—30厘米,对日本人来说这个距离是非常尴尬的,尤其是躺倒的人会看到对方的鼻孔——这个很不美,怎么可以呢!于是,一块小布就诞生了。美容师将一块小布盖在你的眼睛上,遮住你的视线,这样双方有了“间”,也就各自为安了。
东京一带的牙医也会在把你扳倒治牙的时候,给你的眼睛盖上一块布,目的和美容室一样:最小限度地画出医患二者的“间”,一来病人可以“眼不见为安”,二来可以免去双方的尴尬。
还有那些大小商铺、民宿、旅馆及餐饮店挂着的形形色色、设计感极强的帘子,它们在愉悦人们眼球的同时也着意将物理空间进行各种分隔,以便人们掌握“间”和了悟对方要藏匿什么,从而透过想象力来行动,让彼此保持美好的关系。
日本人对视线的规避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可在视觉上产生阻断效果的衍生品暖帘,也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成为一种艺术符号。
日本人对视线的敏感,甚至到了排斥自身目光的程度。
日本有一种叫“三面镜”的镜子,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三个面,可以变换角度,也可以折叠。这种镜子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背影。比如穿法极其烦琐复杂的和服,不但对正面有要求,对背面的“袋带”
(中国人往往误认为那是一个枕头)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爱穿和服的人,家里大都会有一个三面镜。
我婆婆的三面镜常常处于折叠状态——左右两面分别折在中间那一面上,看上去仿佛关闭着的双开门。自然,它也就起不到镜子的作用了。
我问婆婆为什么总是要把三面镜关上,她答:“镜子的工作是需要的时候照人,所以那时候打开就行。否则它就会一直工作,不但会打扰人的正常生活,还会照着自己不愿意看到的样子,那多难为情啊!镜子也可怜,那可不是它的本意。”
原来,镜子和人之间也是平等关系,镜子也有“人格”,也需要与它保持“间”。
后来去一些日本朋友家,看到他们的三面镜要么关着,要么被一条毛巾掩着或是套着一个套子,我才知道大多数日本人都认同镜子里自己的视线是一种独立于外的存在,都渴望回避和不被它打扰。
如果来到日本,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日本人很少凝视或打量别人,原因就是不愿冒犯对方。相反,在某些描写极道黑帮的影视作品里倒是可以看到阿飞等小流氓上下打量别人的场景,日本人称此为“眼见”,它意味着明目张胆的挑衅。
有人说日本人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淡。想想也是,他们跟自己都要整出一个“间”,玩儿一把隐匿,跟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日本的细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