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南宁市公园绿地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2022-11-25 09:02冯延锋莫长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游园南宁市南宁

冯延锋 莫长斌

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1 南宁市公园建设概况

党的十九大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南宁城市绿地建设的行动指南,园林绿化经过多年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树植成林,花开成片”的生态宜居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至2020年底,南宁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74%,41.42%和12.23平方米/人,绿地总面积11222.7公顷。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与南亚热带风光交相辉映的城市园林绿化风貌。在公园建设方面,2020年,南宁市公园共计255个,公园绿地总面积4625.64公顷,其中综合公园20个,面积1742.13公顷;专类公园13个,1077.3公顷;社区公园66个,面积1058.4公顷;游园276个,面积748.08公顷。公园绿地覆盖了大部分建成区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良的休闲游憩场所。

2 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公园绿地总量明显不足

南宁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12㎡/人;目前南宁市公园绿地总面积4625.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3㎡/人,略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低于原规划15.76㎡/人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是城区人口增长超出原规划的300万人口,二是原规划公园绿地4735.65公顷,规划期满后缺口110.1公顷,部分规划公园绿地不能落地。如:规划综合公园25个,目前实际只有20个[1]。

2.2 城郊绿地建设融合度不高

南宁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化圈大环境建设不完善,城市近郊区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区域绿地尚未被有效利用,如天堂岭、牛湾、金鸡山、大王滩等。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不完备,连接城郊的绿廊不足,郊野生态绿地与城区绿地之间、城区各绿地之间缺乏线性联系,布局合理的绿化网络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城郊绿色空间未能很好地融合。

2.3 合理的公园体系尚未形成

由大小、类型不同的公园绿地构建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三级公园体系,对改善城市休憩环境有重要意义,是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绿化普查数据,南宁市三级公园体系建设不完善[2]。

1)在公园绿地分布上,南宁市目前各城区间、以及新旧城区之间绿地布局不均衡,青秀区、五象新区、凤岭片区等新城区公园绿地分布较为均衡,服务半径覆盖率可达到80%以上,而白苍岭、北湖、南棉等老城区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较低,未能形成完善“500米服务半径”格局。

2)在公园体系方面,青秀区和西乡塘区集中了南宁市较多综合公园及专类公园,如南湖公园、石门公园、青秀山、明月湖公园、相思湖公园、动物园、狮山公园、花卉公园等,而江南区、西乡塘区、邕宁区绿地分布均衡度欠佳,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达标率低。武鸣城区及新兴建设的大学城、东盟经开区目前还处于弥补综合性公园绿地不足的阶段,公园体系的形成尚需时日。

3)在专类公园建设中,体育休闲公园、凤岭儿童公园主要集中在青秀区,大型滨水公园如明月湖、相思湖、西明江、金沙湖等集中在西乡塘区,江南区则只有综合公园——江南公园、滨江休闲公园,专类公园基本还未建设。

4)社区公园、游园就近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公园绿地,全市数量明显不足,成为公园体系构建中的短板。

2.4 公园特色营造单一

南宁市为提升“中国绿城”品牌形象,提升公园品质,在公园积极推进公园“一园一品”建设,主要从特色植物景观及植物文化方面着手。如青秀山风景区的热带雨林、南湖公园名树博览园,金花茶公园的“茶花”、狮山公园的“竹”、石门森林公园“樱花”以及南湖竹排江、民歌湖、相思湖、相思湖、青秀湖公园的水系绿化廊道景观等,公园特色基本体现在植物造景上。作为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南宁的历史、艺术、文化内涵丰富,如何凸显南宁浓厚的地方特色,提升南宁的园林影响力,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公园的文化主题,挖掘地域造园要素,塑造具桂南造园风格、风貌的建筑物、景观小品以及特色各异的公园景观等各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3 公园建设发展策略

目前,南宁市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正在同步修编,通过对南宁绿地现状以及绿地资源的分析研究,针对上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南宁市今后的公园建设,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3.1 增绿扩绿策略

增加公园绿地总量,除了加强规划绿地的建设力度外,首先要以规划引领,按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在总规层面即补足公园绿地。其次,调整绿地结构,将部分建设用地内的防护绿地转变为公园绿地。第三是转化用地性质,补充城市公园绿地不足。第四,利用好特别用途区[3]。

3.1.1 以规划引领,确定城市绿地总量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基础,关乎城市公园绿地总量、布局等要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总量,需从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这一层级的规划根源上确保城市绿地的总量合理。因此,在编制《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中,需深度协调与《南宁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相应的内容衔接,合理确定城市绿地总体规模,合理布局结构性绿地,划定结构性绿地的绿线,对各类用地提出绿地控制要求,这是关系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空间布局及指标控制的核心关键因素,也是公园绿地总量得以保障的关键,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下一步绿地分类规划奠定基础。

3.1.2 统筹绿地需求,科学划分各类绿地

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四种类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关于具有独立用地性质的3大类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的考核,也着重从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2个指标,对公园绿地的总量及均衡布局的科学合理进行判断。因此在对城市绿地进行具体定性分类规划中,在合理保留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的条件下,须统筹用地需求,在绿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尽可能倾斜公园绿地,确保公园绿地总量的提高。也可根据城市周边用地发展的情况,适时将部分防护绿地转变为公园绿地[4]。

3.1.3 转化用地,补充城市公园绿地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南宁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废弃、闲置、未利用地块以及边死角征拆腾退土地,这些地块面积小,数量多,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这无疑是较大的浪费。通过控规调整,合理转变这些地块的用地性质,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新建、打造为游园绿地,补充完善城市公园体系,补充城市公园绿地不足,实现“出门见绿,300米见园”,同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3.1.4 巧借特别用途区区域绿地,发挥公园绿地的功能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构成体系中,划分出较多的特别用途区,其主要以郊野公园、林地等形式存在,部分毗邻建设用地的特别用途区,与城镇关联密切,经合理开发建设后可提供休闲游憩等类似公园绿地的功能,可在绿地系统规划中予以特别关注,规划为城市型公园,是增加公园绿地总量的有效方法。

3.1.5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已规未建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

根据上一版绿地系统规划,南宁规划公园绿地中尚有110.1公顷未建设,这是造成2020年底公园绿地不足的原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多种途径落实建设资金,如PPP模式等,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公园绿地的建设[5]。

3.2 城郊融合策略

城郊融合策略主要是利用已有的自然水系和带状绿地,通过绿廊建设,构建城郊、市区公园绿色空间网络系统,实现城郊绿色空间和市区面状公园的网络联系,最大化地发挥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绿廊建设包括城郊绿廊建设和城区绿廊建设。

1)城郊绿廊建设:基于“城郊区域协同”和“公园城市”理念,将建设用地外具有公园功能的绿地纳入绿色开放空间总体框架中,推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向城郊融合转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宁市中心城区外围,有牛湾郊野公园、天堂岭郊野公园、高峰岭郊野公园、青秀山风景区、五象岭森林公园、金鸡山郊野公园等约二十处风景游憩绿地,形成城区外围生态良好的郊野绿色环,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可通过河流、道路设置绿色廊道,构筑与城市公园连接的绿道网络,形成城郊融合的绿地系统,从而优化城市绿地空间布局,达到生态环境格局的优良状态。

2)城区绿廊建设:南宁市公园共计375个,各公园大多孤立封闭地分散于各个城区,缺少绿廊联系,公园之间难以进行绿色游览,也无法构建生态效益良好的生态网络。根据南宁市水城规划,南宁市过境水资源充沛的优势,城区河流水系分布广,通过流域治理,对城市河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留出和保护滨水绿地的宽度,形成滨水绿色廊道,从而增加城区绿廊数量。如邕江、西江河、香山河、武鸣河、竹排冲等,绿廊与城区各级公园绿地连结,可创造出一系列的滨水游憩空间,形成城区绿网系统[6]。

3.3 公园体系策略

公园体系策略就是依据《城市绿地规划标准》,构建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均衡、品质优良、便捷可达、全民共享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三级公园体系。在分类分级目标上,达到人均综合公园面积不小于4㎡/人;人均社区公园面积不小于3㎡/人;人均游园面积不小于1㎡/人;人均专类公园面积不小于1~1.5㎡/人。

1)综合公园:按照人均综合公园面积≥4㎡/人的标准规划建设,其中规模≥50公顷的综合公园人均指标为≥1㎡/人;规模为20~50公顷的综合公园人均指标为1~3㎡/人;规模为10~20公顷的综合公园人均指标为1~3㎡/人。按标准要求,合理改造、提升、扩建老旧城市综合公园,有序新建各级综合公园。对人均综合公园面积指标已经达标的青秀区,应以建设社区公园、游园等为主;其他城区,则应继续新增建设城市综合公园,补足人均城市综合公园面积指标。

2)社区公园:按照人均社区公园面积≥3㎡/人的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其中规模为5~10公顷的社区公园人均指标为≥2㎡/人;规模为1~5公顷的社区公园人均指标为≥1㎡/人。据统计,各城区社区公园的人均面积指标均未达标,应结合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等加强社区公园规划建设,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3)专类公园:按照人均专类公园面积≥1.5㎡/人的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儿童公园、植物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动物园等多种类型的专类公园。从全市看已达标,但布局不均衡,对于指标尚未达标城区,则应继续新增建设专类公园,补齐人均专类公园面积指标,重点做精做优动物园、植物园等传统项目,并结合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市场需求等现实因素,致力打造创新型专类公园。

4)游园:按照人均游园面积≥1㎡/人的标准规划。建设游园是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的重要抓手,从现状分析来看,大部分城区游园面积数量较少,人均游园面积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应从控规上落实控制要求,确保游园绿地指标,同时充分挖废弃、闲置等地块进行游园绿地建设,快速填补300米、500米服务半径的盲区[7]。

3.4 特色营造策略

特色营造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公园。南宁公园继承了岭南园林派系的风格,并凭借特有地域文化,孕育了出具有“桂风壮韵”特点的本土山水园林,目前绝大部分的古典园林实体以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或城市公园存在,保护和传承本土园林特点,创新性地设计出新时代本土特色园林对提升南宁园林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南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有明显的丘陵地貌,有杆栏式建筑,有中原文化、骆越文化、民歌文化的交互融合,这些都是创造本土园林特色的源泉,如北京园博园中的邕园,体现的是南宁的水城文化,武汉园博园的锦园,体现的是南宁的壮锦文化,郑州园博园的撩歌园体现的是南宁的歌文化,广西园博园中的友园,体现的是南宁的那文化、饮食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公园的特色营造提供了源源不尽的素材,在新公园建设及老旧公园更新中,选择最能表现公园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和造园要素,力求营造有特色的园林景点。

4 结语

南宁市的公园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公园绿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落实中国绿城升级战略中,新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利用好郊野公园绿地,构建好城郊融合的绿地网络,促进绿色生态效应的良好发挥。完善公园体系,应在规划中确立,建设中落实,以指标为参照,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总量,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园品质的提升,应综合考虑生态、文化、功能等多方面的需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要素,秉承科学创新原则与策略,规划设计体现南宁形象的公园绿地,为践行新的发展理念、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广西建设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游园南宁市南宁
游园——畅妈手作
眷恋南宁
游园昆梦
秋姑娘来了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第四届“享受阅读 快乐成长”阅读表演秀邀请赛在南宁举行
南宁市建设现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
浅析南宁市农民增收的模式选择
创新南宁市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