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一小学,甘肃 兰州)
阅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小,缺乏一定的思维逻辑以及分辨能力,在阅读时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题目的中心思想以及读错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以及深入的讲解。师生共读整本书是当前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时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针对以“师生共读整本书”为方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以下仅供参考。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有效提高阅读的能力以及水平。学生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提高阅读效率,并且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通过不断的积累,让量变产生质变。实际上,有效提升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在师生一起阅读时,学生可向教师不断提问,以书的内容或思想和教师开展深刻的沟通与交流,这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有的小学生受到外界影响,阅读时无法专心扑在书里。让学生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此,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读、说、写训练过程当中,都需要学生具备稳定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能力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时期。在这个阶段,为学生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轻松、愉快地吸收新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拓展。因此,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掌握先进的科学方式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学中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思维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占据课堂的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常只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在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写作,导致作文的内容无法实现对真情实感的表达,写作教学也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真正作用。教学是需要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不应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而应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2]。
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最大化。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以固化的教学思想、枯燥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这不仅使作文课堂过于单一化、机械化,还会使学生没有创造灵感,失去对写作的兴趣,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3]。
师生共读整本书视域下的小学阅读教学,所需要的辅助材料都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其挑选的高质量的阅读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优秀文章时,既能掌握文章内容的写作结构,又能内化思想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科素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分辨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并有着一定的向师性。通过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示范下接触阅读,感受阅读中的大千世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做铺垫。
在师生共读整本书视域下的小学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了阅读整本书的机会,并且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与此同时,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对阅读产生成就感,激发对阅读的求知欲,从而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挑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小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也能锻炼多种阅读能力,略读、精读或者是研读等,让学生对阅读能够有自信,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当重视为学生提供阅读整本书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挑选出适合他们的书籍,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抑或在学生阅读之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整本书时所学习的思想以及经验。
在师生共读整本书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时,教师务必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阅读中。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务必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文本,同时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加深小学生对阅读的记忆,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阅读文本。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材料时,应当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年龄以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挑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问式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好奇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5]。
例如,在讲解《鸟的天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说这是鸟的天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堂?”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之后再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除了感受到文章中作者所描绘的大榕树的奇特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观,还了解哪些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来进行文章内容的探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写作经验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对于基本的语言词汇也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文字了解其内涵。基于此,用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高阶段阅读以及低阶段阅读。低阶段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仅仅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故事的表象进行了解,并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高阶段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在理解表层的内容之后,对文章中的主题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进行分析。著名教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的三种不同方法,分别指泛读、通读和精读,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书应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而高阶段阅读中阅读的材料就是需要精读的书籍,对于这些背后蕴含深层意思的书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进行全面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对文章中的意义以及内涵进行分析以及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活动时,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导入阅读、陪同阅读等,让学生能够接受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使小学生能够从低阶段阅读转向高阶段阅读[6]。
想要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就需要教师将阅读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此,在师生共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活动为切入点,为学生定期开展阅读活动课程,让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阅读经验以及心得进行分享。同时,教师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中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己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在学生早课或者晚课时间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挑选合适的阅读资料,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获取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认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时,学生可以将理解不够透彻的知识点向教师发起提问,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地位下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创造一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想一想科技为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并积极鼓励学生回家阅读相关的书籍,增加关于科技的知识内容,阅读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并进行展示。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能够学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8]。
总的来说,在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方式下进行小学阅读教学,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彼此的关系,从而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阅读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