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丽芳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如何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成为我们一直在研讨和尝试转变的问题。于是,借着一次以“春天的声音”为题的同题异构活动,笔者尝试用以“学”导“教”的思路,探索在集体活动中促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段。
冬天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幼儿在小班和中班时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春天的经验,那么,当春天再次来临,大班的幼儿如何开展与春天有关的主题活动呢?笔者立足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以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春天的声音”为切入点,寻找符合大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选择了诗歌《春天是这样来的》,内容如下。
“唧啾,唧啾,小鸟试了试清脆的嗓子,啊,春天是唱着歌来的!叮咚,叮咚,小溪弹着优美的乐曲,啊,春天是弹着琴来的!轰隆,轰隆,春雷敲着重重的大鼓,啊,春天是敲着鼓来的!哔剥,哔剥,春笋在泥土里快活地拔节,啊,春天是放着鞭炮来的!”
在这首诗歌里,作者以声音为引,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气息。诗歌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幼儿的心灵,很容易将幼儿带进大自然,也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朗诵和仿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也提出了“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等要求。在这首诗歌里,幼儿可以通过诗歌里灵动的语言去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可以调动自己对春天的已有经验去拓展想象,仿编出自己的诗句。因此,大班语言活动“春天是这样来的”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教育的最高要求是让孩子有逻辑推理和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促进智慧的形成,而不是不断增长记忆,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而不只是学习。笔者认为,幼儿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一些知识的记忆,还包括掌握初步学习的技巧,获得有助于终身学习发展的知识技能,这才是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对“春天是这样来的”这一大班语言活动的目标有了如下预设: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大胆表达,说出自己对春天声音的了解与想象,并尝试仿编诗歌,萌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幼儿是集体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幼儿主体意识,激发幼儿潜能,让幼儿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展现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即以“学”导“教”。教师要善于在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炼经验—解决问题”,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模式下获得最大学习收益。那么,在这一大班语言活动中,该如何让幼儿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使抽象的诗歌学习变得具体生动呢?在此,笔者分享三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这首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拟声词和形象的比喻。要欣赏这些美,就要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而用什么调动,怎么调动,就是手段的问题了。因此,笔者选择了利用多媒体视听,模拟、还原现场,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全方位支持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产生新经验。
1.真实还原。《春天是这样来的》这首诗歌里有很多拟声词,如:唧啾,唧啾;叮咚,叮咚;轰隆,轰隆;哔剥,哔剥。因此,笔者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式,通过采集这些带有春天特征的音效,尝试高度还原诗歌里的拟声词;通过寻找、拍摄,将照片拼贴成适合幼儿的配图,以体现春天之美。
2.重点再现。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在这首诗歌里,他们会遇到哪些认知难点呢?我们都知道,认知难点的解决过程就是新经验的产生过程。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能还原现实场景的特点,通过寻找网络资源,剪辑视频,添加背景音效,帮助幼儿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幼儿在有针对性的视频中自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变成“我要学”,就要不断维持幼儿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如游戏元素),利用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如梯度渐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以幼儿本位的课程观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要在集体活动中具备梯度意识,使活动环节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环环相扣,使教学更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幼儿,体现因材施教。因此,在“春天是这样来的”语言活动中,在帮助幼儿欣赏解读诗歌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梯度渐进支架。
1.看图欣赏。笔者通过“找一找可能藏着的声音”“说一说你的发现”等环节,支持幼儿调用已有经验大胆完整表达。在这个环节里,考虑到幼儿存在个体差异,笔者根据幼儿不同的答案进行追问,鼓励幼儿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追问中隐含了一定的句式结构,因此这也能让幼儿加强印象,从而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在每名幼儿观看完都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在同一张图里探索不同的想法,为下一环节的理解诗歌和仿编埋下伏笔。
2.视频完整欣赏。笔者提醒幼儿仔细听声音,通过现实声音与诗句的融合,聊一聊欣赏诗句的结构和字词的优美。在视频欣赏中,每名幼儿接收到的信息和做出的回答各不相同。为了能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领略诗歌语言的美,笔者通过追问的形式支持不同能力的幼儿: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会鼓励他们把探究点落在欣赏优美词句上;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在预设追问中会帮助他们回忆所听到的诗歌内容。
3.教师朗诵欣赏。笔者鼓励幼儿提出困惑,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与幼儿一起赏析诗句。笔者认为,语言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不能让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不能让幼儿跟着教师提出的难点去探索,应该转换主次关系,让教师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需求。因此,笔者会利用提问、追问的方式,让幼儿说出自己内心的需求,也会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当幼儿提出问题后,笔者会先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经验共享、问题聚焦的过程,然后再以视频为辅助,引导幼儿自己在视频里寻找答案,从而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
4.师幼共同朗诵。笔者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采用适合自己的朗诵方式表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让幼儿走进诗歌。每名幼儿对诗歌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眼中这首诗歌是怎样的,从而让幼儿觉得自己的认知得到了尊重,自己的发现有价值。
这首诗歌有一定的句式结构,也就是语言的节奏。孩子们能发现吗?怎么才能让诗歌的循环模式以及诗歌三段体的节奏可视呢?于是,笔者采用了图谱的方式,绘制了简易图示,采用了不同颜色的背景加以区分。这种颜色的暗示、符号的提醒,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隐藏的节奏。在语言活动中适当使用图示形成图谱,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而且能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理解作品。
在大多数集体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往往不够。在“春天是这样来的”活动的最初预设中,笔者让幼儿先完整欣赏诗歌配图朗诵,然后逐句分析、学习诗句朗诵。这导致幼儿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永远停留在被动的位置上。因此,笔者重新审视了这个集体活动的整个过程,思考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幼儿,并进行了修正。
1.“无中生有”,由“被动”变“主动”。笔者把诗歌欣赏部分调整为只给幼儿看四幅配图(无声音、无朗诵),让幼儿在图片里找声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按自己的理解去构想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春天的声音引出的画面,同时引导幼儿发现认知难点,从而在后面的环节更多地关注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促进幼儿自发的深度学习。
2.“袖手旁观”,由“要我说”变“我要说”。在仿编环节,笔者会更多地倾听,及时通过追问、暗示给予支架,从而让幼儿建构关于仿编要求的经验。而幼儿也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过程中不断获得满足感,形成“我想说、我敢说、我喜欢说”的氛围。
《春天是这样来的》这首诗歌里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一小部分,针对大班幼儿,学习停留在诗歌本身是不够的。笔者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诗歌联系起来,在幼儿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让他们基于自己的想象大胆仿编属于自己的诗歌。
于是在活动开始时,笔者鼓励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尝试说出各种拟声词,为仿编做铺垫。在小组合作仿编诗歌环节里,笔者尝试让幼儿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仿编的方法,让其产生一定的诗歌创作体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的延伸部分,笔者对幼儿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仿编要求,从把“听到的”说出来,到把“看到的”“闻到到”“尝到的”等都试着用诗句说一说,旨在让幼儿用各种感官体验春天的同时能大胆地把春天说出来,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教师除了要立足幼儿兴趣、需求、经验开发适宜的课程,还应更多地关注和探索在集体活动中促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手段。教师要关注细节,从点滴做起,在设计、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时“眼中有幼儿,心中有内容,脑中有方法”,助力幼儿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