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东
来宾市人民医院 广西 来宾 546100
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进步,国民的生活习惯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导致了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脑血管病变主要分为自发性脑血管病变(出血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类型,约占总体70%-80%[1-2]。该病患者多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等[3]。该疾病轻症患者预后较好,严重者会对生命造成巨大威胁[4]。另外有数据[5]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一月内的病死率可达5%-15%,致残率高达50%以上,故早发现、早治疗,尽快开启疾病三级预防至关重要。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一般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主要治疗目标为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6]。曹光宇、罗勇等人的研究[7]提出介入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安全性高、见效快等优点。鉴于此,本文就目前我国临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施行的介入治疗情况作以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该治疗指使用介入器械把导管直接介入相应的阻塞动脉局部,进行溶栓的处理。该介入治疗被长期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8-9]。该治疗可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栓塞内部,显著提高了栓子周围溶栓药物的浓度,从而提升了血管的再通率[10]。对比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有效规避了溶栓药物大量进入体内导致颅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11]。有研究[12]选取了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结果发现,超70%患者均为有效溶栓且并发症较少。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动脉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能发挥重大价值。
该治疗指将支架送到血管被堵塞的部位,在局部把支架释放,使血栓与支架形成完全结合,后缓慢撤回支架,支架和血管会存在一定摩擦,通过支架加强血管中间的吸附力,将血栓带出来[13]。该治疗较适合血栓体积较大、堵于颅脑大血管处、血管狭窄等情况[14]。另外有研究[15]提出在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药物干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率,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同时可减少支架的排异反应。
该治疗是指将相应的吸栓导管放到与血栓接触的部位,通过负压的抽吸泵将血栓抽吸出来。该取栓术可有效地疏通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该治疗具有局部损伤小、操作简单迅速、血栓去除率高等优点,故该治疗较适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另外有研究[17]提出该治疗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治疗后局部可能存在血肿、血管破裂、空气栓塞等隐患,故在治疗前需明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最强、安全性最高的治疗方式。
上述三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介入治疗最重大的发现,其中支架取栓及导管抽吸取栓已经成为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以上三种急性期治疗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获得了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18]。但上述三种介入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即患者发病后越早接受治疗其治疗效果越显著。
血压下降:该并发症常出现在支架取栓治疗及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后,临床主要的应对措施为补液扩容、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干预,保证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规避脑梗再复发的情况。
颅脑出血:该并发症是治疗后造成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经发现应立即进行颅脑CT检查,必要时需进行手术干预。
血管痉挛:该并发症发病原因一般考虑与手术损伤颅脑感受器所致。应给予患者尼莫地平等控制血管痉挛类药物干预。
心肌缺血:有研究[19]发现在进行支架取栓治疗期间,约30%的患者会并发心肌缺血,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巨大威胁。术前应做好诊断,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越发多样化,有多种药物可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同时发展出来的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动脉溶栓等介入治疗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后续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综合地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各项治疗方法进行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