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道路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5 07:38陈凯江马立杰周云龙杨志年
关键词:道路理念工程

陈凯江,马立杰,周云龙,杨志年

(华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是我国一切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部分,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同样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三个基本问题。为了使道路工程类课程教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课程定位和课程教学内容,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到道路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的全过程中,培养为社会主义交通强国事业奋斗的高等级道路工程人才。

一、“新发展理念”融入道路工类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道路工程类学生深刻理解现代道路工程的发展方向

通过在道路工程类教学中引入“新发展理念”,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基础上,了解和熟悉本专业今后在实际项目设计、施工以及科学研究的方向。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发展理念”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从我国近代道路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一侧面了解我们国家近代以来从贫穷落后、一穷二白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一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未来发展改革方向

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未来的方向,更是为一切工作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指南。任何工作和活动只有和国家的理念和目标相一致,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深刻理解“发展新理念”基础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把握道路工程今后教学的改革方向。

二、“新发展理念”与道路工程类教学改革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实质是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路工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工程的建设者,教育学生在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全社会都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为了培养更加适应未来国情、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要的道路领域高级人才,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融入课程,传播给学生。

(一)创新是教学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为“00后”的新青年,其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拒绝接收灌输式的知识内容,更倾向于主动获得知识。在此情况下,道路工程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和授课方法。授课教师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教法,必须不断因势而变,以变求新,在创新变革中完成自身的教育使命。

(二)协调是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在课程中提炼课程思政教学点,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思政内容落到专业实处,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道路工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同时需要做到教师与学生相协调、基础与创新相协调以及理论与实践相协调。因此,协调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的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条件。

(三)绿色是专业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任何行业远离绿色健康的指标,那就离落寞不远了。在进行道路工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态公路”、“绿色材料”等行业绿色科技创新观念。使环保健康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从接触专业知识起,就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道路工程理念,在生活上和工作上身体力行,保护资源环境。

(四)开放是专业教学突破的必由之路

我国近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的同是也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区别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相关热度很高的专业,道路工程近几十年自身的发展很慢,基本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反应到教学上,部分教师的教课方法、教学内容可能十多年不变。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资源爆炸的现代社会,在应用传承千年的教师“一言堂”形式授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事实证明,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打破固有的授课形式,开放授课形式,推动道路工程教育与多维度教学形式相适应。如开放线下教室,引入线上课堂;开放固定课堂,引进移动教学;开放考试评价,引入全过程考核等。打破专业教育固有现状,多层次、多方位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提升课程活力。

(五)共享是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们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全国人民都应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老师将专业知识无条件共享给学生;同学之间讨论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内容只有在共享讨论中才能丰富起来,教师之间只有交流共享才能使学科丰富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设置讨论专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学生在培养了团队意识基础上,通过合作分享增强了个人的能力。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和周边国家分享我国发展经验,带动周边国家发展。

三、“新发展理念”下当前课程教学的不足

(一)创新意识不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离开创新都将无法发展。当前的高校教学环境中,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导,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教学的一大难题。高校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当前的高校教学领域,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比如引入移动教学、网络平台等学习方式,但是收效甚微。部分课程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但是覆盖面还小,部分专业课教师已经形成固定的授课方式,并没有意识去进行教学,还有极少部分教师不愿意跳出现有授课模式的舒适圈,对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没有足够重视。

(二)教学各环节协调程度不够

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多个环节,只有当各个环节配合得当,整个系统才能有效运行,教学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各个环节配合协调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专业内容和相关思政点衔接不流畅,课堂存在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进行生硬讲授,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线上资源与线下课程联系松弛,往往建设线上资源很多,却没有真正用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上。

3.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不足,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都是课堂的主体。单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录学习,课堂互动少,只是知识单方向的传递,并没有达到有效的师生配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绿色环保涉及较少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方式的主流,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存在很多可以有效改进利于环保的方面,而当前的教育中,更加注重结构、力学上的理论计算,而对于与本专业息息相关的安全和环保上的理念和方法讲解的过少,并未给学生留下较好印象。

(四)教学过程开放力度不够

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必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发的态度让教师“走出去”,把优秀的课程资源和授课形式“引进来”。对于普通高校非重点专业来讲,一般专业教师受困于资金和时间因素,在“走出去”访学或者同行业交流方面比较缺乏。对于新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缺乏积极的态度,更愿意待在自己已经熟悉的舒适圈。

(五)共享范围较小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过程,就专业课程而言,师生之间的共享仅限于专业课堂知识和生活阅历经验。在专业课教师之间共享也局限于课程教案、课程电子资源等方面,而在集体备课、听课互评、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收人情世故等影响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3]。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只停留在相互“借鉴”作业基础上,并未真正有效建立学习小组,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不能有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新发展理念”下教学提升措施

(一)以创建一流课程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想要有所提升必须以国家创建一流本科课程为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梳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都需要淘汰不合时宜的部分,引进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忙起来、课堂热起来、课上课下连起来、知识活起来。

1.改变课程形式

以建设一流课程为目标,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梳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力争使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得到改善。改变教学思路,教师不再以讲完课程内容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考量教学成果的指标。课堂上,使学生活跃起来,做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照着课本回答老师问题。课堂下,任课教师多布置一些有难度、需要思考和团队协作查资料完成的作业,减少纸面抄写作业量,发散思维。

2.引入新媒体,丰富课程资源

当前高校课堂的手机治理一直是一项难题,课堂低头族屡见不鲜,手机成了阻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学生玩手机也并非是因为对手机依赖到了不可离手的地步,只是在传统满堂灌的课堂上的一种没有参与感的表现。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授课教师应当适时引入线上教学、移动教学资源,使手机变成沟通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利用学生熟悉的工具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3.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教学虽然和其他阶段教育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绝大多数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来完成。考核方式决定这学生学习的方式,在以学生知识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课堂,传统纸面考核方式存在考核片面,不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等问题。需要针对新兴的线上线下教学、移动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小组探究学习等方面分别设计不同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形式。

(二)德育、智育协调并举,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教学活动双方协调进步。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意搜集和整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例如在通过介绍我国古代辉煌的道路工程建设情况“秦驰道”“驿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我国当前举世瞩目的道路工程建设成就高速公路建设、高速铁路建设、桥梁建设、隧道建设等,为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介绍我国的世界级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港珠澳跨海大桥”等明星工程,培养学生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等等。

(三)道路结构力学计算和“绿色”发展理念同行

每个行业只有是“绿色”可持续的才能永葆活力。在高校道路工程专业课程授课中除了道路专业相关的设计计算外,还应注重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灌输,从日常生活和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将绿色发展理融入课堂教学。

1.日常生活方面

在高校当前的管理模式下,专业课教师要比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接触时间更长。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可以将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新政策、新导向传递给学生。以身作则,减少纸张浪费,鼓励学生在校生活期间开展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绿色环保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绿色发展观。

2.专业教育方面

在专业教学方面,教师需要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将环保绿色的道路工程建设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道路建筑材料的教学中通过介绍道路工程新材料的使用,从道路建设的源头上减少污染材料的使用;在道路建筑施工授课中引入环保施工的理念,介绍在施工各个环节中容易引发环境污染的施工步骤,应当采取的方法措施;在路基路面课程教学中,从减少耕地占用方面讲解路基设计,环保方面讲解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缺点等等。

(四)师生联动,推动教学开放

事实证明,闭门造车不能实现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工程教学要想提高需要从师生两方面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进行调整。通过变革教学方法,引入线上教学资源和移动教学手段,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师生双方“走出去”方面进行调整,以增强道路工类课程教学效果。

1.鼓励任课教师出去交流沟通

全国开设道路类相关本科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其中“985”、“211”高校30多所。各所高校中有很多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同样还有很多富于创新进取心的教学新星,通过教学交流互动,可以互通有无,掌握专业相关的前沿教学资讯和教学成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新思路、新方式。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大赛

道路工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学生在学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更多的接受的是理论知识的传递。通过教师带队学生参加各类型的教学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以给学生一个同其他院校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比不足、找差距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动力。

(五)坚持共享理念,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建的目的是共享。要想实现道路类课程的提高,必须要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建共赢,在相互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交流碰撞中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水平。优质的团队成员之间除了相互交流之外还应能听到批评的声音,认识到各自的不足,在不足中找差距,最终得到提高[4]。

五、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高校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道路工程授课教师,要时刻学习新理念、新思路并且用到专业教学上来,开拓教学思路,与时俱进,将新发展理念用到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教学团队、推动教学开放共赢,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交通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道路理念工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运筹70年,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