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昕
(辽宁科技学院 曙光大数据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创建文化校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的问题,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具有鲜明特色,极大影响着是否能达到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完成培养具有相对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任务,让学生能够适应竞争环境而不被淘汰,这是摆在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议题[1]。实验室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高校精神文明内涵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实验室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开放创新,在实践中求发展是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的应有作用,也是实验室文化的精髓所在,它能为促进应用本科院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潜移默化的智力支持[2]。
2017年辽宁科技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成立,既包含了传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又设立了新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需要主要培养大数据特色人才。同年辽宁科技学院成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教育部认定其为全国首批“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的试点院校。借此东风,曙光大数据学院得到了强大支持和长足发展,其下属的计算中心具备了优良的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与中科曙光合作,建立了服务器集群及数据中心,25个配套专业实验室,包含了三类实训平台,即移动互联平台、计算机基础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计算中心实验室把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实验室文化中去,让实验室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园地,使其功能性更加丰富与完善。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事该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引起高校师生的重点关注。一味地追求专业能力,过度的物质化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目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是当代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特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3]。长期以来,在实验课教学中常常忽视思政教育,但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地,尤其是计算机类实验室几乎承载着90%以上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优秀实验课的设置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展现中国力量,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学有所成而报效祖国的热忱,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专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在哪里等信息都在实验室中有所体现[4]。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能够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本身和实质,明确学习目的,改善学习方法,由细节彰显大局的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有效途径。
目前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是网络生活的优势,同时也影响到青年人劳动观的树立。劳动精神能鼓励大学生勇于实践,完善自我。高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能改变大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态度,加强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能力,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最有效的手段是实验类课程的设置,真正动起来,用实践检验理论,比任何说教都具有说服力。计算中心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对实验内容的设计提出建议,实验课程从准备到实施,从维护设备到保持环境卫生,都组织学生配合完成,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为进入社会面对各类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以提升实践育人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新常态[5]。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软件建设却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双管齐下两手抓才能发挥实验实训平台的总体作用,助力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实验室的历史,明确实验室当前的整体实力,关注从实验室走出去的各类成果,既可以指引学生发扬优良传统,又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用实验室文化特有的感染力,通过精神层面影响和熏陶,引领学生丰富自身,培养创新型人格。
2019年曙光大数据学院搬迁新楼,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千万元建立数据中心,由大数据生态分析管理平台等五个系统组成,包含上百个计算节点,提供数千核并行计算能力,拥有数百T数据规模的大数据实验能力。除了拥有先进的实验能力,计算中心实验室从文化层面加大建设力度,在教学的环境氛围和日常管理理念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实验楼的外观设计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实验室综合展厅让学生了解计算中心的前世今生,透明玻璃围墙的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计算机工位设计使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专业实验室的特色设计时刻无一不体现了科学精神传承,开阔学生视野,把思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2020年5月,中心实验室引进智能门禁系统,远程控制门锁,实时掌握用电情况,彻底改变了“手拿钥匙串,开门腿跑断”的管理手段,用微信群平台管理实验室日常的使用情况,学生们有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并得以解决。让学生们体验到高科技已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励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努力提升自己。
持续发展观是实验室文化的组成要素,实验室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吸取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利用现有的资源,拓展已有的组成,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6]。
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师资的可持续发展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只有依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言传身教,全面育人。打造全方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精准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又要加强现有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2020年华为公司与曙光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且我校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华为1+X《智能计算平台应用开发》认证考试试点学校,并于2020年11月开展了面向全省高校教师华为1+X《智能计算平台应用开发》师资培训班,全体实验教师获得了企业和行业的双证,提升了自身能力。实验教师还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挖掘适于思政育人的内容并作为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传达给学生。
在充分考虑后续发展的基础上,高校实验室应根据现有物质条件,注重建设细节,关注环境改造的可持续利用,购置预留的相应设备,选择具有升级空间的设备型号,采用实验室管理的新技术[7]。投入使用后,实验室管理者要强调使用者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在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中,通过对仪器设备的及时维护和整修,延长其使用年限,减少资金的重复投入。2019年6月,计算中心实验室采用云终端软件管理模式,架构“瘦客户端+胖服务器”形式,让已经使用10年的老旧机器重新启用,提高了设备使用期限,降低了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充分体现了硬件设备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也是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8]。依据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以人为本,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除了制度上墙,让使用者一目了然之外,曙光大数据学院计算中心通过超星教学系统架构了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准入和考核模式,用生动风趣的电子课件向使用者宣传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事故案例,学习使用实验室的安全与规范,排除安全隐患的方法,在线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可以进入实验室,加上专题讲座、应急演练等方式的配合,多角度全方位地不断渗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危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全面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1)院院联手,资源共享。曙光大数据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教学与实验实训平台,满足全校大部分工科专业的实验实训需要。计算中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服务于计算机、大数据、电气、物联网、机器人等相关专业;各专业软件应用实验室可服务于自动控制、电力、机电、机制环境、测绘、生物制药、过程控制、测控、会计、档案等专业。
(2)校地融合,同频共振。曙光大数据学院与本钢信息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等企业合作,利用数据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在计算机视觉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进一步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
(3)开放空间,协同创新。计算中心通过有序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实验实习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以实验室为载体开展科学文化活动,建立良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两创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学生们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计算机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各项竞赛中喜创佳绩,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58项、国家级三等奖以上28项,获得省级大创项目12项、国家级大创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思政理念为其发展提供了方向[9]。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组成部分,辽宁科技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在探索实验室文化与实验教育改革的深层次联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总结,将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为提升应用型教育质量和长远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