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9 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在内的我国优秀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课程,才能帮助学生坚定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让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是通过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测量、园林苗圃、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盆景等课程教学,培养具有城镇绿化、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每年为我国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园林植物养护与管理等工作岗位培养了专业技术精湛、道德素养高尚的优秀专业人才[1]。
但是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就业和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园林技术专业热爱之心、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内在品质的培养。这使得众多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虽然具备高超的园林技术,但是缺少在园林设计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缺少能够持之以恒地从事园林工作的决心。
思政课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精神等内容,领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提高社会生活实践能力[1]。因此,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统一,与高职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以专业课程知识为支撑,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策略,构建有益于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2.2.1 方向性。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肩负着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园林行业发展培养优秀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思政课程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思政教师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让思政课程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性,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的园林技术专业性人才。
2.2.2 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教学也要突出其“园林技术”的专业特性,将思政课程与专业知识学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发展等相结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园林技术行业要求,探索和建立与园林行业特点、城市景观发展、社会大众的园林审美素养、园林行业就创业情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机制,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园林技术知识,提高园林技术实践能力。
2.2.3 层次性。面对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仍然迷茫的高职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不能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层次化、精准化。
尽管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与中学教育和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并无区别,并未形成具有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工匠精神地融入情况也不容乐观。
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园林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既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又没有认识到融入工匠精神对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只是凭借高超的园林专业技术,而没有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品质,没有对于园林行业的挚爱之心,缺乏对造园技术、园林景观审美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较难为人们营造景色优美、自然舒适的园林景观环境[2]。
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思政专业毕业,缺乏园林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园林技术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的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入,因此思政课程在融入工匠精神时,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和引导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在高职校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的融合状况;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职校思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案以及所依据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采取口述板书的方式进行灌输式教授,而不能与社会进步、园林技术行业发展相结合,不能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社会问题,也就无法将工匠精神很好地融入思政课堂。
高职校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充分融合,对于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道德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提高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深度、融合效率,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加强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提高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思政教育主体的教师,作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引导者,必须要增强自身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加强对于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观念,对职业道德行为具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兴趣。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参观苏州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耦园、退思园以及苏州园林博物馆[3],身临其境地感受老一辈园林匠人高超的园林建造技艺、品味丰富的园林文化内涵、鉴赏令人陶醉的园林美学特征、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通过假期进入“苏州园林公司”“苏州园林景观公司”“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等园林企业实践,了解园林技术工作内容,感知园林工作的不易,体会工匠精神形成的历程,才能让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投身园林事业的坚定信念,培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钻研创新的品质。
首先,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重要性的基础上,需要教育部以及各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制定思政课程建设标准,明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因素、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建设标准,实现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进步[4]。比如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钻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园林技术各项政策、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技术管理制度;熟练识别园林树种,掌握植物应用配置技能,掌握园林植物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及其养护管理方法,具备对园林植物进行移栽、修剪、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的能力等。将这些要求与思政课程内容相融合,形成具有园林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让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具有专业针对性。
其次,职业院校需要在原有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劳动教育、历史教育、园林史、园林文化、园林技术等课程内容,形成一套合理、科学、健全的思政课程体系,使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谁学。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技术专业将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等造园思想,形态各异的叠山技巧和精巧细致的理水方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匠人品质融入思政课程,创设以“苏州园林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程教学单元,编制实习实训思政教育手册,让学生在园林技术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沃土,思政教育不仅要教授政治理论,也要关注学生成长、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养、开阔的眼界、丰富的人文素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而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深度挖掘能够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思政课程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5]。
一方面,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并设立专门的工匠精神专题,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园林技术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内容。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广泛宣传和展示典型的园林人物、新闻以及各类比赛等相关活动。另外,可设立有关新时代园林人工匠精神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官网专门设立了“工匠精神”的专栏,将历届园林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和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毕业生、园林企业专家以及国内著名的园林技术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骄人成果全部纳入其中,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提升其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人生目标。
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园林技术专业的师生对苏州园林、上方山森林公园以及校园内的景观植物进行修剪和养护,让学生在潜心研究各种绿化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对植物进行修剪、养护与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让学生从实践劳动中感受作为园林工作者的辛苦,明白作为园林人的责任、义务以及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另外,学校每年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各类文娱活动中,都会通过情景剧、小品、歌舞等形式,将园林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学生带来欢笑的同时,也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思政课[6]。
工匠精神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思政课程的方式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相互渗透,而且需在专业实践、企业工作中不断融合,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形成崇高的职业精神。
4.4.1 理论教学模式。将传统理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形式进行思政理论学习。另外,可设计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分组讨论、知识抢答、课堂测试、VR 体验等课堂环节设计开展理论教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提高思政学习效率。
4.4.2 实践教学模式。在丰富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园林技术转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卜福民园林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园林工匠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7]。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园林技术工作岗位中,涵养思想政治底蕴,深刻感悟和提升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