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2022-11-25 07:00:56张建庭李建刚杜兴彬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资源

■ 张建庭 马 佳 李建刚 杜兴彬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充分体现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种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把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五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立足在生物基因技术、资本、金融、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克服农业腹地小而散的先天劣势,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突破,对标国际经验,全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一、上海市种业发展取得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市种业发展取得成效

1.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对全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目前,上海市已建成市级综合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库1个,列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子平台;建成嘉定梅山猪、浦东白猪等畜禽保种场10个,其中国家级保种场4个;建成水产保种场11个。收集保存农作物、果树、花卉、微生物、畜禽等地方种质资源(遗传材料)22万余份。拥有一批优质地方畜禽资源,其中梅山猪、浦东白猪、崇明白山羊、申鸿七彩雉等12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10个品种列入上海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绒螯蟹、长吻鮠、松江鲈等31个品种列入地方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向全国提供资源共享利用8万余份(次),其中水稻资源共享利用培育新品种327份,累计推广11.9亿亩,产生经济价值超过1600亿元。

2.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本市拥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涉种公益性科研机构11家,上海蔬菜研究所、上海湖羊研究所等民办社团类研究机构35家;市农科院有“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市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成立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与苏、浙、皖三省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牵头成立食药用菌、玉米、花菜、DUS测试、质量安全等7个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联盟。2017-2020年,市科技兴农共设种源项目58个,资金总额1.64亿元,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农作物和畜禽品种选育及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十三五”时期,上海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17个,获本市审定305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21项。本市选育的节水抗旱稻、杂交粳稻、鲜食玉米、蔬菜瓜果等品种,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沪软1212、松香粳1018、旱优73、银香38等4个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米食味品质金奖,浦粉系列番茄、碧玉系列黄瓜、西甜瓜、茄子等具备与进口品种竞争能力。选育畜禽品种及配套系4个,选育浦江一号团头鲂和江海21中华绒螯蟹等2个水产品种。近10年获各类科技奖51项(国家奖5项),其中节水抗旱稻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通过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评审。

3.种业企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目前,上海市共有种业企业110家,其中全市农作物种子企业60家,畜禽种业企业50家,2020年产值15.7亿元。中垦种业、上海天谷生物科技公司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上海天谷已新三板上市。上海惠和种业为全国15家之一的“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蔬菜种子销售额位居全国前三;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种猪在美国NSR排名中,名列前茅,建成的种公猪站成为国家首批2个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之一,2020年种猪外销量全国20强,含有上海祥欣基因的商品猪占全国上市商品猪的十分之一。上海奶牛育种中心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地区唯一的综合试验站,在国内较早建立了生产性能测定(DHI)实验室,为奶牛养殖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2020年本市种子企业科研投入总额4131.58万元,占种子销售额的4.76%,企业平均科研投入81.01万元,科研人员157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6.79%。科企合作方面,本市有6家科技型种子企业和2家种畜禽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或行业领军专家领衔的研究机构,上海中科荃银与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6家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为农业农村部重点支持的种业“标杆联盟”。2016-2020年,种子企业自主育成或合作选育并通过审(认)定农作物品种223个,占本市审(认)定总数量的64.1%。

4.种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上海市积极推进南繁基地、西繁基地、优势制种基地和种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保障农作物用种和畜禽用种需求。南繁基地1030亩正加快推进建设,西繁基地(宁夏平罗县)2860亩基本建成。本市域内拥有水稻制繁种基地面积1.8万亩,2020年列入种业基地提升项目4100多亩。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97%以上。祥欣种猪场、上海农场光明种猪场、嘉定湖羊场等畜禽种业基地设施取得明显提升。

5.种业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种子法》《畜牧法》的相继修订实施,使得种业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构建了涵盖全产业链的法制体系和开放背景下的产业安全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本市加强建立健全种业管理执法体系,优化种子市场秩序。2019年,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设立种业管理处,成立农业执法总队,强化了农作物、畜禽种业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种子质量检测机构不断健全,全市已有4家单位取得种子质量检测资格,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基于SSR(微卫星标记)的上海主要农作物DNA指纹图谱。2020年对全市持证种业企业检查实现全覆盖,被检企业主营品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水稻、玉米品种全覆盖;被检企业经营档案、包装、标签合格率100%,零售主体经营活动备案率100%。

(二)上海市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品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对标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上海市高品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在规模上、技术上仍待提升。一方面,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引进和保存仍待系统地完善。现有的市级种质资源库综合保存中心不能满足上海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种质资源保护测试和评价技术系统平台有待提升,以及资源共享过程中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不少种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在地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方面还相对不充分,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种优势。主要受制于本市种质资源圃散而小且不稳定;种畜禽保种场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缺少备份场;种质资源库(圃场)和种业基地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尽管上海特色种质资源申鸿七彩雉是我国雉鸡行业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审定品种,但缺乏本地特色品种保种场建设,不利于开展系统选种育种。

2.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开发突破性不足。上海市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培育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仅从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看,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032件、2288件,其中,授权量超过100件的省(市)有北京、江苏、安徽、河南、黑龙江、山东、吉林、河北、广东等,我市仅为36件。另一方面,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培育上有待突破性创新,尽管本市拥有46家不同种类的涉种研究机构,但在针对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种业创新团队以及高水平的种业公共研究中心。

3.种业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尽管本市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缺乏大型领军企业,在全国种业竞争中缺少话语权。目前,全国共有117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本市仅有2家。蔬菜产业尽管为上海市重要产业,但还没有一家育繁推一体化蔬菜企业。此外,本市种业企业销售额或产值5000万以上的仅有9家。2020年,全国种子企业销售收入前十名、商品种子销售前十强、种子销售利润前十名、中国种业企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十强榜中,本市企业均未能入榜,只有中国蔬菜企业信用骨干企业20强企业中,本市有两家企业入榜。据调研了解,目前种业科技人员队伍不稳,本市对于种业人才引进特别是在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且受到土地等相关政策限制,种业企业难以在机械化、自动化育种方面取得突破,也缺少自有的研发基地、仓储加工基地和运营总部,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一般国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超过5%,本市大部分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都低于5%。

二、荷兰种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荷兰虽然农业资源先天并不丰富,但是在全球种子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数据显示,2019年荷兰种子进出口额均为世界第一,分别是10.94亿美元、27.54亿美元;中国种子进出口额为4.43亿美元、2.07亿美元,均为世界第十一位。可见,荷兰既是种子出口大国,也是种子进口大国,贸易活跃、市场开放度高。荷兰发展种业经验主要包括植物育种在全球数据交换的突破、政府在品种保护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的有力政策支持、种业产业在科研投入和人才集聚等方面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种业企业在专业化、规模化两个方面聚焦核心竞争力。

(一)植物育种在全球数据交换的突破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荷兰高度重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荷兰的植物育种正在全球数据交换寻求突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和其他合作者通过建立BrAPI数据库实现植物育种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性。BrAPI涵盖各种类型的植物育种数据,如种质管理、田间试验和基因仿生,成功地提高了这些数据的互通性,不仅为全球育种数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提供了将基因库遗传资源与育种计划中使用材料联系起来的方法。

(二)政府在品种保护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品种保护方面,荷兰政府是最早建立植物育种者权利(Plant Breeders’Rights,PBR)制度的国家之一。该制度允许品种培育者拥有垄断地位,确保品种开发者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授予育种者对其培育出的植物新品种实施商业化生产的专有权,这对于蔬菜、花卉等私营育种者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荷兰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评估各国农业政策和法规效率排名中占据领先地位,也是公认的涉及种子保护体系的第一大国。荷兰有效的品种保护政策激励育种者创新。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显示,2015-2019年荷兰植物新品种申请数目稳定在760个以上。

产权研合作方面,荷兰政府搭建种业相关的公司、研究和教育三方合作平台,提高种业竞争力和生产力。荷兰从大学基础研究到政府实验机构再到种业公司应用的传统知识传递模式改为三方共同创新关系,种业在荷兰成为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有效促进创新。比如生物系统基因组学中心(Centre for BioSystems Genomics,CBSG)是一个由荷兰和国际主要育种公司、顶级植物科学家组成的新型联合体,主要研究三种重要作物:马铃薯、番茄和芥属植物。CBSG的研究增强了育种者知识并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改良品种),缩短创新周期,预计育种项目时间可减少30%-40%。

(三)种业产业在科研投入和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空间集聚效应

荷兰是地理面积较小的国家,所以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如育种公司、研究机构、植物生物技术公司、设备供应商、加工商、客户)都位于100公里以内,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在采购、信息、技术及其他方面更有效地发挥空间集聚效应。以种子谷为例,该集群是主要由许多专门从事优质种子和基本植物材料的培育、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组成,还包括种子行业特有的服务和设备供应商。在北荷兰占据了约370公顷的空间,超过3500名员工在种子谷工作,其中44%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营业额约14%-16%用于科研投入,远高于国内的8.12%。

(四)种业企业在专业化、规模化两个方面聚焦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全球种业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国际种业巨头中,种业龙头企业对种业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全球销售额Top20的企业荷兰有4家(瑞克斯旺种子公司、安莎种子公司、必久种子有限公司、百绿集团),而且世界重要的种业企业几乎都与荷兰建立联系,有在荷兰成立并开展主要活动的,如瑞克斯旺;有在荷兰拥有重点研发中心的,如拜耳在荷兰勒达尔的蔬菜研究中心。以荷兰两家跨国种业公司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看,瑞克斯旺公司以黄瓜、生菜、菠菜作物品种为主,安莎公司以番茄、甜椒、生菜、洋葱、黄瓜等作物品种为主,两家公司虽然都从事蔬菜种子业务,但均有明确的主导作物、主推品种。从规模化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种质资源筛选、大规模的杂交组合测配、大规模的田间小区试验、品种鉴定,以及庞大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是世界级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的基本特征。瑞克斯旺的种子病理实验室、安莎公司的番茄品种病毒研究实验室和温室,都是世界顶级的规模化研究部门。

三、上海市种业发展的战略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按照上海市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上海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种业为根本目标,发展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性产业,加大投入、提高能力、搭建平台,通过理念与价值创新、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与体制创新,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努力提高上海种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双轮驱动原则。一方面大力推动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同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性研究及其商业化运作,持续稳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引导种业资源要素加快向重点企业集聚。

市场政府协同原则。以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作为种业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种业发展营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种业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智慧技术引领原则。对标国际,凸显我市农业科技的优势资源与特色资源,系统梳理智慧技术在种业的应用场景,完善智慧种业发展可采用的技术体系,引领种业发展。

(二)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全市特有的金融、人才和科技等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相匹配的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特色种业创新中心和种业企业集聚地,推进具有上海特色、差异化的种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育种方法、育种材料、育种手段等方向的创新,注重种源输出与方法输出。打响上海种业品牌,使特色种源创新成为我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期末,上海市种业基础研究和优势种源品种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将节水抗旱稻等优势种源品种做大做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为一带一路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到2025年,建成国际先进的综合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鉴定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建设1个国际一流的种质资源库综合保存中心,3个以上分中心。建设农作物综合种质资源圃3个以上、专类圃10个以上,提升建设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10个、水产原种保种场2个。

在现代种业自主创新上,打造5个高水平种业创新团队,攻克一批种业关键共性技术,育成1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的拳头优势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建成1个高水平的集生物育种实验室、资源安全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等于一体的种业公共研究中心。建成1个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测试和评价技术平台。建成1万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农作物繁制种和原种基地。建成3-5个菜、花、瓜等区域性集约化育苗中心。建成区域种猪扩繁场10家、区域种公猪站30家。提升建成雉鸡种源基地。

在种业市场主体培育上,打造1-2家能进入全国20强的农作物种业企业,打造全国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企业1-2家。

(三)重要任务

1.科学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做好本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加快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大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对标国际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的种质资源库,稳步提升保存能力。提升建设农作物综合种质资源圃、专类圃、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水产原种保种场。

2.建立双轮驱动模式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建立双轮驱动的自主创新模式,基于本市智慧城市优势,充分发挥种业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优势,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种业现有研究平台,推动建设种业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体系。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发挥基因库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联合中科院及高校等研究机构,按照国家和我市发展需要,在粮油、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等领域,组织若干个专题研究小组,集中研究解决攻关技术。

主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积极参与良种联合攻关。开展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创制优质、高产、广适、抗病、营养的核心亲本,加强特色品种选育和改良,如优质粳稻、特用玉米、设施专用蔬菜、花卉、瓜果、奶牛、中华绒螯蟹等。做强优势品种,如节水抗旱稻、不结球白菜、杜洛克猪、食用菌等。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推进种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长三角品种协同创新,扩大种业创新国内国际合作。

3.扶持重点种业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培育1-2家育繁推一体化的特色优势智慧种业企业,特别是涉及蔬菜、花卉、特用玉米、食用菌、畜禽和水产等细分市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有实力的种业企业成立实体化创新联合体。积极打造种业总部经济,支持国内外一流种业企业落户上海。鼓励种业企业开展国际战略合作,特别是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发国际市场,积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产业孵化基地,破解种业企业实力相对较弱的问题。

4.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化+基地建设,建设提升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本市农作物繁制种基地,推进区域性育苗中心建设。落实生猪、奶牛、肉羊和特禽等畜禽种业区域布局,统筹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聚焦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特种鱼类等,加快提升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水产种业布局和供种保障能力。积极培育在种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环节提供专业支撑或营销服务的平台,打造1-2个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产业孵化基地。

四、上海市加快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种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本市种业发展应实行党政同责。建议成立上海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农业农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及各区人民政府等,统筹研究加快种业发展支持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市种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扶持政策力度

一是设立现代种业发展重大专项资金。为聚力突破高品质新品种的攻关,设立重点新品种攻关专项资金,重点培育优质专用、绿色高效、抗逆性强且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以及功能性的新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立生物技术育种研发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技术育种体系的研发,以解决农作物遗传基础科学问题为主线,重点突破优质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建重点农作物精准设计育种的遗传理论体系。二是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人才和资金倾斜政策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育种基础性研究、品种试验展示等的相关人才培养等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对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建设与维护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切实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借鉴荷兰经验,从扩大保护种业知识产权的范围、侵权行为认定、责任承担、完善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加强保护国内种业知识产权的补贴力度,重点向防止特定品种外流、防止海外优良品种侵害等方面着力,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任务。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三)多举措鼓励种业自主创新

一是通过多种举措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将现代种业纳入重点产业支持范围,在落户、人才公寓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引得进”“留得住”种业人才。通过梯度化引才政策体系引进各类种业人才。对引进和培育的国家级种业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原则上给予大额项目支持。对引进高峰人才及其核心团队成员,支持种业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特设岗位,不受本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岗位等级的限制。设立青年种业人才成长计划项目,每年遴选优秀青年种业创新人才,给予一定项目支持。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种业经营人才。二是重点打造凸显上海特色有显示度的种业创新集聚地。借鉴“种子谷”等国际经验,重点打造空间集聚的种业创新集群。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在市农科院奉贤院区创建我市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引导市农科院、中科院、复旦、交大等研究机构及生物育种、生物信息、生物制造等方面的创新型企业向创新中心聚集。加快各方的资源整合,将数学、遗传学、生理学、农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进行交叉,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型研发联合体,开展种业自主创新联合研究。

(四)加强种业市场主体培育

一是鼓励国际知名和国内一流种业企业的发展。借鉴荷兰经验,吸引一流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并给予重点项目支持。鼓励多元投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著名国有大企业和民营大企业投资种源农业,或者通过并购和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领域。发挥本市的国际优势、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成立种业专项基金公司,建立发展平台,引导种业公司兼并重组,推动本市种业企业做强做大。二是为重点种业企业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减量化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研发型种业企业、种业科研机构等基地建设,设施农业用地优先支持种源设施建设。三是为重点企业优化配置种业人才提供支撑。加快制定有利于人才向重点种业企业流动的政策机制。制定人才流动细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身份待遇、激励机制、业绩考核等方面,激励从事商业育种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种业人才向重点种业企业流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种业研发周期长、见效慢、绩效滞后的特点,鼓励重点种业企业多渠道招才引智,引进或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视野的种业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种子法》,研究制定《上海市农作物种子管理办法》。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保障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种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进优质品种测试评价等种业创新相关标准建设,逐步构建种业标准体系。加强品种试验、种子质量检验、DUS测试等种业监管技术支撑建设。完善种业成果转化体系,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和试验示范。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资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11期)2016-07-20 10:58:25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4期)2016-06-19 18:32:58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5期)2016-03-20 10: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