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斌
(荆门市十里牌林场,湖北 荆门 448000)
十里牌林场位于江汉平原北缘,荆门市城郊附近。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51′05″~30°12′14″,东经112°02′47″~112°15′14″。十里牌林场属秦岭山脉、荆山余脉南部低山向丘陵岗地转化的过渡地带,最高海拔670m,最低海拔75m。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以干旱、暴雨和寒潮为主。全年平均气温15.9℃,最冷月(1 月份)平均气温2.3℃,最热月(7 月份)平均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为40.0℃,极端最冷气温为-14℃。年降水量979mm,最大年降水量1510.8mm,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6.0%;冬季最少,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7%,霜冻期12—1 月,降雪量3~5cm/次。
十里牌林场2021 年天然林保护与人工造林项目分布在黄山分场、五岭分场,项目区土地面积23907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192 亩,房屋等辅助用地面积4716 亩。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4461 亩,灌木林面积27 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316 亩,苗圃地面积1525 亩,无立木林地面积377 亩,宜林地面积1415 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71 亩。
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两个分场均属丘陵岗地地形,生态位置重要,其中部分地块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据现场调查、统计,国有林场改革后收回的职工原苗圃地苗木销售后急需还林的林地有1500 亩,具备防护林工程营造条件;林场现有森林多为幼龄林,因抚育间伐强度不够,目前林木生长竞争激烈,部分小班出现林木枯死、濒死等现象,稳定性降低,呈现退化林特征的森林有2000 余亩。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培育国家生态防护林为重点目标,经过科学规划、布局后扩大林地面积300 亩、提升林地质量1000 亩。同时,随着工程建设成效的产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方面都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2.1.1 森林资源质量显著提升
荆门市十里牌林场2021 年度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加强了森林资源管护,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工程、中幼林抚育建设,逐步增加了林地面积,扩大了森林蓄积,进一步改善了林木的生长品质与效果,逐步构建起了区域布局合理、生产力水平较高、综合性强的生态系统,有效地构建起了稳定的绿色生态屏障,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天然林资源得以有效保存,长期以来过度消耗林产资源的趋势也得以有效控制,林业资源总量持续上升,并呈现出恢复性上升的良性趋势。项目实施后实际新增绿化面积453 亩,退化林修复1000 亩,可提高十里牌林场绿化覆盖率1 个百分点,生态效益极其显著。
2.1.2 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
整个项目修复补植苗木的树种选择为三角枫、五角枫、乌桕、大叶女贞、红梅、樱花、榉树、朴树、对节白蜡、加拿大紫荆、樟树等,经过开展的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工程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逐渐改善,生态多样性逐渐恢复,动植物的繁殖生存环境也得以有效改良,生态种群总量明显提高,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进一步增加。同时,施工工期中尽量地规避鸟类的迁徙期和越冬期,在鸟类迁移的高峰期和越冬期前期暂缓施工进程。施工单位还做好了对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从业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严禁猎食野生动物、损害植物等行为。
2.1.3 森林生态功能增强
荆门市十里牌林场2021 年度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建设面积1300 亩,为人工造林面积300 亩,退化防护林修复1000 亩,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造林后,主要抚育任务是除蘖、抹芽、修枝、松土、除草砍杂、抗旱排涝和病虫害防治,以促进树木生长。每年2 次,在6、9 月进行幼林管护、查苗补栽,改善林分环境,以改良林木水分环境,加速或促进树木的生长与发育,合理改善林龄、林种的构成,显著提高森林生长率和林地生产力。同时,也保障了森林健康,减轻森林病虫害、火灾、气候灾害等的影响程度,有效地增强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
2.2.1 林业产业得到发展
项目区新造林1.65 万株,以25 年成材计算。按年径生长1.2cm 计,25 年后每株蓄积达0.471m3,出材0.30144m3,项目新造林可产优质大径级木材0.50 万m3,按市价1500 元/m3,木材直接收入可达746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2.2 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促进
十里牌林场将项目建设与森林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后,这里的山会变的更绿,水会变的更清,景会变的更美,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有效带动荆门经济发展。
2.2.3 林区就业和民生得到改善
林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项目造林、抚育、管理的需要投工3673 个,按1 个劳力年150 个工计算,可解决25 个劳动力就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林业工人和当地农民收入。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工程开展至今,对在职职工的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予以补贴,并将进一步提升补贴标准,以增强就业保障能力。本项目实施后,增加了十里牌林场现有的森林资源,提高了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能更好地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农民增收致富,增加林场财富储备。
2.3.1 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非常受重视,当地的社会及人文氛围都积极接纳该项目,无噪声污染,无有害气体和污水排放,十里牌林场施工区远离居民生活区,夜晚不进行施工,因而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不会形成非常明显的不良影响,这得到了广大居民市民的充分拥护。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管护碑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工程的重要性和工程进展情况,在荆门市上下营造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天然林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重要性的认知,有效推动生态建设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
2.3.2 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林业主管部门将重点从工程监督管理和业务方面进行改革工作,如将工程造林项目面向社会开放招投标等[1]。而各林业部门、建设单位则从组织职能、制度规范、项目投资、质量监管等层面,不断完善天然林保护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分场都要派出检查督导组深入到山头地块,检查督促工程进度、检查种苗质量、造林质量及封育效果。工程造林结束后,各单位自查工程完成情况,包括面积、林种、树种、成活率、保存率及抚育措施等内容,各项内容落实到小班,并反映到图表上,很好地实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并且持续发挥出作用。
2.3.3 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项目建设区位于荆门市中心城区和城市规划区,实施该项目对调节城区气候,吸附粉尘、降低污染、吸收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发挥碳汇功能,提高空气质量,提升退化防护林防护能力和卫生水平,有效提升活立木蓄积。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部分林区存在生态建设积极性受到制约、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工程建设地方性配套制度滞后、基层林业工作者新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天然林保护的补偿金补助标准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保护天然林的积极性。荆门市十里牌林场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禁伐后,极大限制了综合木材加工业的进一步开发,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在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上的积极行为。为了发展经济需要占有林地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林农不愿意将林分质量较高的林分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对公共福利的要求调整也很难,增加了天然林保护难度。
大部分林区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使得天然林资源管护难度大,管护效果不理想。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但缺乏相对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随着森林资源的全面封闭和保护,当地财政投资有限,交通道路、居民生产道路、林区道路普遍受阻,基层管理所的房屋老旧荒废,当地的水、电和通信很难保证。现代巡护的新装备、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重用,管理人员无法利用新型无人机等新技术进行巡护,大多依靠管护人员徒步监测,这就无法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不能改善森林面积落后的表象以及实施森林更新修复工程。
由于广大林农无法负担天然林管护、森林防火、害虫防治等职责,因此天然林的公共管护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基层林业部门的身上,管理压力十分沉重。长期以来,我国基层林业部门一直没有建立对天然林管护的固定资金投入保障,也无法对天然林工程实施更综合、更高效的管护,因此随着物价上涨、劳务成本上升、工程成本和职工薪酬的上升,按照原有规范核算的资金已无法使工程成功进行下去。在国家及地方上都缺少造林设计与作业开展方法的新标准的背景下,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对着没有明确评价体系的局面,不好把握具体的实施流程与范围的科学性,对森林蓄积量、林分结构、树种构成等其他林分因子判断的准确性可能并不在以很高的水平上,从而不利于指导下一步的天然林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的编制。
项目实施禁止砍伐天然林后,原企业的员工参与天然林管护、种苗生产等,现有的许多工人是学习能力较低的老职工,对天然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思想也比较落后,使天然林保护修复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缺乏专项资金援助,林业工作者缺乏新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森林资源监测和病害虫防治方面的明确培训,加上工人对森林管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十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产生了影响。
按照《荆门市十里牌林场2021 年度天然林保护与人工造林项目》拟定的项目规模和工程进度科学规划,分类实施。基于对当前已有的森林资源加以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实施上进一步以人工造林和封山开展育林工作为主,树种选择上以三角枫、五角枫、大叶女贞、榉树、朴树、加拿大紫荆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进行林区产业重组,发展林业产业,对林区的经济进行大力振兴,从而走出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为主,同时探索开展多种经营业态并举的创新路子,从价值共创视角实现商业模式创新[2],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收益。
从管护费中预留一定资金,用于办公场所的视频监控、巡护无人机、现代信息技术、生态效益监测、害虫防治设备配置,提高森林管护技术水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静态预算和静态投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工资和物价的变动,调整森林管理和保护的收费标准,同时改善电力和水资源供应设备,加大危房改造、管护站点和林区道路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尽快构建完整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重要任务,未来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精通业务的队伍。明确专项培训是否会增加专项资金支付的支出渠道,并建立培训实施机制、网上培训课程,通过现场指导基础知识、林业新技术、新装备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对基层林业从业人员作出标准和规定,为提高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质提供支持,增强森林管理和保护服务。优质、稳定的人才队伍是搞好天然林管护工作的基础,应针对队伍老龄化、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和管护岗位人才欠缺等实际问题,从质量出发,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并适当地增设林业、信息、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适应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人才的需要。
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强化林政管理,严格执行《省发改委省林业局关于下达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2021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保护好森林资源,确保天然林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实施[3]。从全局和长期规划各项工作,妥善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全面贯彻中央政策,正确规划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根据林农的实际生活现状,以实际行动促进生态增效、林农增收,以改善林分质量和贯彻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为宗旨,制定天然林保护中长期规划,促进天然林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