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性友
(郓城县黄集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郓城 274713)
棉花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属于生育期较长的大田经济作物,其收获商品率高达95%,棉花产业化发展不仅能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域以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以上。在棉花生产产业化进程中推广和创新高产高效的栽培新技术,是棉花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关键措施之一。本文从棉花新品种选育、高效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发、机械化收获新技术的应用、种植结构区域布局的优化、田间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来提高我国棉花生产的单产和总产量。
棉花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经济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种植的品种有170余个,由于品种多、乱、杂,导致棉花产量和商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和棉农增收致富。为此要提升我国优质商品棉生产的区位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以及深化棉花商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把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布局种植模式及科学提质节本增效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目标,科学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快对棉花新品种的选育、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的提升,来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服务新体系。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化贸易交流,使我国的纺织产品走向世界。再将“三去一降一补”有利政策应用于棉花产业,必然能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确保棉农增收增效。
(1)我国棉花高质量生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通过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不仅能提高棉花的质量,更能提高棉花的产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和生产加工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棉花产业的提升,必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提升。因此,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2)栽培技术创新是我国棉花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利于棉花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落后滞笨的栽培技术会遏制棉花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是棉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但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较高。因此,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赶上世界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大潮。
棉花种植逐渐由有土栽培走向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技术性强,过程复杂且难以掌握。无土栽培中的营养液成分构成、合理控制棉花生长速度、科学肥力配比等先进栽培技术,增强了棉花生育期内自身的抗病性、抗逆性,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科学的移栽方式在棉花高产栽培中也十分重要,也与有土栽培技术相匹配。移栽过程中,要平整好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提高田间管理水平,还要适期做好病虫害防治,使光、热、水、肥等资源被充分利用,从而使棉花生产增产增效。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有效节约棉花种植成本,能增加地温、保苗、保墒、控草、减少病虫害,有助于棉花生长。该技术保证了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壮,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内棉花的产值。在不断的栽培实践中,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也逐步得到创新和完善。
棉花的人工调节技术是指调节棉花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增加叶片光合性能,塑造棉花理想的受光株型,有利于防止蕾铃脱落,促使棉花早成熟等。合理的人工调节技术可使用天然的植物生长剂、有机叶面肥等进行人工叶面喷施,棉花一生中一般可人工调节3次,即盛蕾期(6月10日前后),现铃盛花期(7月10日前后)和铃期打顶时(8月5日前后),可用缩节胺1~3克或助壮素6~12毫升兑水30千克快速喷雾,可以控株高,协调生长,还要搭好丰产架子,确保棉花生产能够有效丰枝增产。
棉花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是指精量浅播、合理密植、一次施肥、简化整枝、集中成铃、人工调节催熟等关键技术环节。它在棉花生产中能减轻劳动强度,易于棉花产业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该技术简化了种植管理模式,利于良种、良法、良制、良技配套栽培技术运用,使棉农节本增效,实现棉花高产高效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3.3.1选育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棉花品种生育期较长,对生长环境要求也较高,要有充足的光照和水肥。在其5~6个月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病虫害,据统计每年由病虫害导致的棉花减产可达15%~25%。所以在棉花品种选择上,要选择具备品质优良、抗虫抗病能力较强、叶枝少、果枝多、叶片适中、纤维品质优良、株型紧凑等特性的新品种,这样能更好地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3.3.2播前做好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2~3天,用种衣剂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包衣,如德国拜耳艾美乐 70%吡虫啉、克胜高氯4.5%高效氯氰菊酯、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克黄枯、枯黄基因素、棉花三清等。
3.3.3确定合理种植密度
目前山东省区域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稀,难以获得高产。确定合理种植密度要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光、热、水、土壤肥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常规棉合理密度以2800~3200株/亩为宜。杂交棉合理密度以1800~2200株/亩为宜。密度控制的原则为:肥田宜稀,瘦田宜密,早茬棉宜稀,晚茬棉宜密。增密技术必须与减N、增K施肥技术与化学调控技术相结合。
3.3.4强化田间管理
进行棉花高产栽培种植要对棉花的生理、生态生长进行监测,通过科学手段对棉花进行动态调查和分析,提高和完善田间管理水平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
苗期管理:及时做好中耕,提温保墒,促根壮苗。用98%恶霉灵+海生素+阿维啶虫脒各一袋兑水15千克喷苗或滴苗,防治苗期病虫害。
蕾期管理:科学整枝,去叶枝控果枝,合理化控,6月15日左右用海生素一袋+恶霉灵一袋兑水20千克进行灌根,防治枯、黄萎病。
棉花花铃期管理:及时去除叶枝、空果枝、去除边心及赘芽。适时打顶(8月5日前后),打顶后可喷施叶面肥加杀菌剂,“绿神”、“海生素”、“靓丰素”+早托或佳爽,兑水1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防止叶茎枯病和早衰。
要根据田间棉花长势和干旱情况进行合理浇水,苗蕾期一般不浇水,若遇干旱,棉株到下午三点后仍不能恢复,萎蔫时开始浇第一次水。开花后对水分极其敏感,应及时早浇,巧浇,并且遇旱一直浇到老,浇水时要与施肥相结合。
棉花生育期较长,整个生育期施肥次数一般要3~4次,比较繁琐也难以充分发挥肥料的肥效。随着棉花科学施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例如改施常规N、P、K复混肥为施N、P、K缓控释肥,改常规施肥3~4次为施缓控释肥1~2次,基本实现了肥料养分释放速率与棉花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比率一致,省工省时,且肥料利用率高,增产增效显著,这也是棉花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
3.4.1要重施早施花铃肥
6月25日-30日为追施花铃肥时期,以施复合肥为好,切忌施单一氮肥。施肥方案:①三元缓释控释肥30~40千克。②有机无机复合(混)肥40~60千克+肥料增效长效剂一袋(0.75千克)③三元复合(混)肥30~40千克+肥料增效长效剂一袋(0.75千克)。可任选一种,在籽垄间,用单腿肥料耧深窜施,实现施肥、破膜、培土、压草,一举多得。
3.4.2要做好肥料成分的合理配置
据近几年试验示范结果得出棉花施缓控释肥N∶P∶K的比例为18∶9∶18或17∶17∶17。
3.4.3制定科学施肥方案
方案1:底肥+花铃肥,底肥每亩施缓控释肥40千克+饼肥50千克;花铃肥每亩施氯化钾10千克+尿素20千克。方案2:将缓控释肥100千克+饼肥50千克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防治棉花病虫害技术要采用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及时防治虫害。①二代棉铃虫的防治于6月15日、23日和30日喷药防治三遍,用阿维菌素,甲维盐,绿色高氯等交替使用。②对于蚜虫、盲蝽、红蜘蛛、蓟马等,视虫情及时防治,用杀蚜黑客,蝽龟代代杀,蚜虱丹等一网打尽。③对于三代棉铃虫,于7月15日、23日、30日进行3次喷药防治。④对于四代棉铃虫,于8月10日、15日、25日进行3次喷药防治,有机磷、菊脂类,以及生物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如采用“阿维灭蚜”“光农二号”“蝽甲统除”“真功夫”“阿维啶虫脒”“甲维盐”“绿色高氯”等药剂。也可采用投放性引诱剂、挂黄板、点灯、液体加紫光灯捕杀、太阳能杀虫灯、气味熏杀等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成本,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多元化和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要促进棉花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然要加快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我国棉花生产的单产和总产都得到提高,促进我国棉花生产行业的产业化升级,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