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麟,陈 麒,李勃达,习 炜(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较为复杂,专业性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专业的审计机构,还需要一批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对外部的法律法规十分熟悉,并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工程项目建设有关的内容进行审查、监督与评价。审计工作内容较多,工程造价审计属于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对相对较大的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十分重要,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要在法律的准绳下进行,所开展的审计工作要符合法律的要求。这要求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应对与造价有关的法律法规十分熟悉;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多关注法律,包括新出台的法律,看新的法律与旧的法律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出现问题。
工程造价的审计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合同契约的原则。工程造价的审计不应仅仅局限在项目的建设中,审计员还应对项目的合同十分了解,对合同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合同的相关要求进行审计,才能避免出现较大的审计风险[1]。对改动较大的合同,在审计之前应仔细查阅,避免出现合同纠纷。
工程造价审计还应遵循沟通协调的原则。沟通协调是减少审计问题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沟通协调,审计人员才能了解项目建设各方的想法,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出现较少的错误。在沟通协调上可采用会议的方式来讨论问题,各方在会上发表意见,审计人员做好记录,在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各方的审计意图,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估项目。
工程造价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风险。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的高低与审计工作质量联系较大,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要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提升。实际上,多数的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都较低,如对专业的工程造价知识、外部的法律知识等不熟悉,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了解,业务不熟悉带来较多的审计风险。此外,还存在部分审计人员不重视审计工作,对各方的审计信息掌握片面的问题,这也会给实际的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2]。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在审计的过程中不公正,主观性较强,人为干预审计结果等都会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1-2]。
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使用不科学的审计方法,也会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事后审计方法的过度依赖上。从多数的审计工作来看,对审计时效性的要求还是较高的,即审计工作要及时、准确,尽量减少由于时间拖延带来的审计问题。那么根据审计工作及时性的要求,事后审计的方法便不适合审计工作,会带来审计偏差,影响审计结果,从而提升审计风险。尤其需要重点审计的项目,更不能使用事后审计的方法。事后审计的缺点是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复核,缺少书面记录,便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明白审计方法对审计结果带来的影响,并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积极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避免审计方法的不科学增加了审计风险。
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出现风险,还来源于审计单位的不重视。审计单位是审计工作的主要支持单位,当出现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工作时,势必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造成大范围的审计风险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面对数量较多的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便更多依赖外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越多的外部审计机构参与的审计工作,其审计的风险就越大,同时审计机关不重视审计,当外部审计机构在审核上出现问题,其审计风险出现的改率也大大增强[3];此外,审计的中介方易受甲方影响,出现不科学的审计结果。从目前的审计工作来看,监理单位、甲方、施工方等都会参与审计工作,各方利益交叉,审计工作风险性更高。审计单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审计资料送审的不重视上,而审计结果又十分依赖审计资料,由此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审计风险。
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由于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也会带来审计风险。对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而言,外部的法律法规是其科学审计的重要依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审计,才能减少审计的风险。但从当前的审计实际来看,外部法律法规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审计针对不同的对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是不同的,即针对政府的审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参考标准;而针对工程建设的审计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多数的审计人员由于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在审计法律的参考上难免出现法律混用的现象,同时不同审计的目的存在差异,混用后易出现审计风险。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不仅要对法律法规十分熟悉,并且要善于发现现存法律法规的漏洞,在积极的审计过程中弥补漏洞,避免法律法规不熟悉带来的审计风险。
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升,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工作的主体是审计人员,只有当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避免出现审计问题,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可通过培训来实现。无论是审计单位组织的专业培训,还是审计人员主动参与的培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人员对审计知识、法律知识了解熟悉后,才能更加公正、科学地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审计单位还应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审计队伍,通过考核选择审计人才,为审计工作服务。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面对外界权势、金钱的诱惑不为所动。因此考核审计人员是否专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审计能力;二是思想道德,是否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是否纯洁等。此外,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还应强化对工程项目的了解,这样在对项目审计时才能更加科学。包括项目施工图纸、工程周期、预算以及施工单位等各个方面都应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保审计结果的合理[3]。
工程造价审计及时性的特征要求转变事后审计的思维方法,使用及时性、高效性的审计方法,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来说,为了降低事后审计方法带来的弊端,可采用完善审计证据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多数的审计工作对审计资料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这对审计单位出示的审计资料要求较高,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为了改变单一依赖审计资料的现状,需要开展动态监管的工作,以确保项目投资效益的获取,这样做一定程度上也降低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4]。实施动态型的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将工程、质量与成本三者的关系处理清楚,即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同时改善审计方式。动态管理指导下的审计工作,更关注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对出现的变动的工程量仔细检查、测量,留存审计数据,减少事后审计方式带来的弊端。这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审计工作不仅要使用新的审计方法,更要具备完善审计证据的习惯,通过完善审计证据的方式改善事后审计方法的不足,以动态管理的方式减少审计风险出现的机会,提升工程造价审计质量[4]。
提高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完善的送审机制来完成。社会审计单位的出现背景是大量的工程项目的出现,社会审计单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审计机关的审计压力,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社会审计机构资质复杂,易增加审计的风险,因此应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的重视,借助机制来约束社会审计机构,确保社会审计机构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对审计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严格要求社会审计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审计,当出现审计结果偏差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处罚,且处罚的力度要大,达到警示的效果。由于审计结果与审计资料有关,为此,审计资料的科学性将直接关系着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审计单位在审计资料的审核上出现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所以应强化对审计资料的重视,包括送审单位承诺审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符合审计法律要求,这样,审计结果才得以保证,审计风险才能有效降低。
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原则其中一条便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那么法律法规对工程造价的审计来说十分重要。审计人员要对审计法律法规十分熟悉,确保审计结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同的审计对象,所适用的审计法有差异,审计人员应将审计法进行划分,在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法律法规来审计。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应合法,即审计程序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5]。这对审计人员来说要求较高,不仅要对各类法律法规十分熟悉,还应找到各类法律法规之间的区别,规避法律冲突的内容,并积极在审计的过程中完善审计法,用具体的审计实践弥补法律存在的漏洞。此外,审计人员还应明白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在对合同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更应找到合同存在的漏洞,对招投标合同审计时,要注意价格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综合考虑合同计价的各项条款,根据施工图纸来核对各类施工材料,抓住关键的审计阶段来审核,才能更好地规避审核风险[5]。
工程造价的审计对一个项目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充分开展审计工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但工程造价的审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较多的审计风险,不利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地开展。为此,需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分别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单位以及法律法规 4个方面分析审计出现风险的问题,在对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提升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