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冰莹
(湖南伟略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湖南 益阳 413000)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最大限度的协调统一,城市的自然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将相对较为孤立的、散布在城市里的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形成“点—线一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一种尝试,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城市的扩张和建设,一些关键性的节点和廊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区域自然生态破碎化现象明显。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使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呈整体性,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过滤污染物、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
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提升城乡绿化生态功能。自然廊道的效应表现为限制城市无节制发展有利于吸收、降低、排放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使土地利用高效化、集约化[1]。生态廊道可以有效消减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2]。
城市不仅是人生活的环境空间,也是广大生物物种生存的家园,植物的生长更替,动物的生存繁衍都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环境。关于廊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廊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意义上[3]。生态廊道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众多类别的自然保护地互相串联贯通,将城市内的主要森林、湿地等区域之间形成一条贯通性的迁徙通道,使得野生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地保护珍稀动物资源。
通过绿化生态的构建,必将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市容市貌,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和质量,守好绿地蓝天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
近年来,在林业、交通、水利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市各地相继开展了绿色通道建设,积极完成了长沙市环城绿带建设、长沙磁浮沿线生态绿廊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建设等。长沙市围绕湘江、浏阳河、捞刀河等一江六河建设江河风光带,在江河两岸各营造不小于30m 宽的防护林带,同时保护第一层山脊内的森林植被和平地100m 以内的自然风光带和人文景观。目前已完成“一江六河”及主要支流水系岸线、滩涂和水库、水塘周边宜林地绿化769.16hm2。
长沙市持续实施造绿大行动,建设环城绿带,编制城乡绿网,增加城乡绿量,推广屋顶、桥梁、坡面等立体绿化方式,做到城区开门见绿、农村推窗见景。自启动三年造绿大行动以来,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价1.37 万hm2,其中完成城郊绿化242.93 万m2、更新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3 万hm2、完成街景(立体)绿化面积9.19 万m2、完成社区公园55 个、创建市级绿色示范集镇10 个、市级绿色示范村30 个、市级绿色示范庭院3500 户,建设市级综合型公园46 个、森林公园14 个、江河风光带条及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创建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一是加强了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长沙范围内的森林资源保护,2016 年完成了绿心区(长沙范围)省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与森林生态补偿工作,对绿心区(长沙范围)内的所有林地进行生态公益林区划,共划定11.363 万亩市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并全部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做到了“应划尽划,应补尽补”。二是规划筹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在与株洲市、湘潭市交界的生态绿心区内建设生物防火隔离核心带,并通过山体连接延伸至全市。对接绿心区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建设规划,以生态建设和修复为重点,大力推进森林公园、生态村镇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发展以花卉苗木、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绿色产业。
长沙湿地公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千龙湖、金洲湖、松雅湖、洋湖4 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挂牌,浏阳河湿地公园顺利申报国家级试点,宁乡靳江成功申报省级湿地公园,6 个湿地公园建成后,全市湿地公园总面积达6567hm2,新增湿地保护面积6128.4hm2。长沙市投资建设美丽乡村湿地,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强小型水库、骨干山塘、湖泊和小微水体治理,恢复河塘行洪蓄水能力。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湿,推进小微湿地保护和农村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实施了长沙县开慧镇白沙村等19 个湿地生态建设示范村项目。
长沙市为建设森林长沙启动了“城市森林生态综合治理”“森林公园建设”“天然林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拓面提质改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主要项目,以长沙市“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影像图,对规划区内的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区划界定,建成了林地生态资源数据库,划定了森林生态保护红线,区划界定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生态公益林,加强了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虽然长沙市森林覆盖率较高,但部分呈斑块状分布,未进行有效串联。长久以来以单个项目的绿廊、防护林带为主的建设方式也使得长沙市的生态廊道未形成系统整体的网络系统,空间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长沙市森林资源虽然在数量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森林的总体质量有待提升,森林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树种结构不尽合理,许多林相层次单一,景观单调。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江河两岸的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相对滞后,林相景观单一。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在廊道建设过程中,长沙市绿化带宽度窄,较宽的环城绿带宽度为100m。通过研究,绿带宽度严重影响了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
长沙市交通干道沿线、河流水系沿岸及生态绿心区内存在退出采石场、堆积地、取土地及废弃工矿地等受损弃置地。这些地块裸露,造林难度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损伤,迫切需要恢复生境。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变化,城市扩张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减少,市区和近郊区大部分自然生境被人工景观替代,进而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物种数量减少,物种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长沙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部分湿地已逐步被围垦或填埋,城市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此外,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利益群体对湿地资源采取过度利用的方式,湿地遭到蚕食破坏,部分自然湿地已基本消失。长沙市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质量局部较差,通过调查及参考相关监测数据发现,长沙市部分湿地水质为Ⅳ~Ⅴ类,局部为劣Ⅴ类,极少数湿地水质为Ⅱ类水以上。湿地生态系统接纳了较多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湿地局部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楔形绿地是长沙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城市与乡村的通风廊道、确保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空间结构,也是城市风貌的体现。但长沙市楔形绿地内的建设用地增长明显、生态要素不断被蚕食,集中绿地破碎化为小型公共绿地斑块,未能通过廊道连接成为整体,发挥生态效益。
随着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工作的开展,长沙市村庄绿化美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着村庄绿化植物结构单一、绿化效果不佳、绿化缺乏乡村绿化特色、存在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态廊道建设分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提质三种类型。对林地郁闭度达0.6 以上混交林地及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依托各区县(市)相关部门及固有资金开展保护管理工作;对林地郁闭度0.6以下及纯林、裸露地等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建立山、水、林、田、湖的生态联系,发挥生态廊道的整体效益。
严格按照“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进行生态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防止城镇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保护包括以下内容。
4.1.1 生境与栖息地保护与恢复
(1)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天然林、公益林、古树名木保护。严管严控林地转为其他用途,对廊道区域内的古树名木落实保护责任、完善保护设施,加强森林防火,确保有效保护。
(2)湿地监测与保护。严管严控廊道范围内湿地周边面源、点源污染,对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确保湿地面积维持在现有基础之上,并保持湿地水质水量。
(3)生物资源调查与管护。加强自然保护地动植物资源管护,减少人为活动对生物生境的影响,促进植被群落的恢复和演替进程,增加物种丰富度。加强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对其资源现状、生境变化情况、资源变化动态和趋势进行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
(4)森林火灾监测预防。提升森林火灾监测防治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设立防火标志,消除火灾隐患,对重点区域利用监控网络开展全天候林火监测。在各类森林公园以及居住密集的山地周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
(5)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加强森林测报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监控有害生物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防范应对。采取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及时清除有害生物。加强外地花卉苗木进出的监测与管理,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4.1.2 城乡楔形绿地环境改善
对楔形绿地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实施生态保护,湿地及河流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维护公共绿地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楔形绿地的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
对“生态空间”中生态受损的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其生态效益。生态修复包括以下内容。
(1)增绿扩量。对生态廊道范围内的祼露地实施人工造林,做到应绿尽绿,提高林草覆盖率,扩大生态容量,减少水土流失。
(2)修复受损弃置地。对高陡边坡、采石(砂)场、废弃工矿地等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去实施生态修复,着力恢复生态环境。
(3)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对毁湿开荒地块、严重污染耕地、低洼耕地实施生态修复和小微湿地建设,恢复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丰富物种多样性。
(4)生物通道建设。在被铁路、公路等隔离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建设生物通道,满足野生动物迁徙和扩散的需求。
(5)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依托市域范围内的山脉,建设国家森林步道,为人们提供走入自然的机会。
(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林地郁闭度0.6 以下及纯林等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对大面积针叶纯林、生态功能退化的林分,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择伐更新等措施。按照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
(2)城镇村庄绿化美化。结合乡村振兴,对生态廊道沿线村镇实施规划增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促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污水净化,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生态廊道被誉称为打破孤岛效应的人为藩篱,事关濒危物种的存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的建设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我们应该积极汲取经验,加快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