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 玮
(肇庆学院 广东·肇庆)
[提要]本文从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的特点出发,研究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对标的建设,提出创造创新资源、深化创新主体、运转创新机制、塑造创新环境等建设途径。对标建设存在创新投入不够、创新产出不多、创新机制不先进、创新经济贡献率不高的困难,对此提出加强对标创新指导、形成对标创新网络、成为对标创新驱动中心、制定对标创新政策等建议。
创新型城市是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知识、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有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包括科技、知识、信息、人才、经费等为创新活动做准备的资源。创新主体有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成果转化机构等。创新机制指保证创新有效运转的机制,如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创新环境指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有创新政策、创新文化、科研设施等。
创业型大学最先由伯顿·克拉克提出,他指出大学及其内部系科、科研中心、学部和学院经过深思熟虑的努力,建设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展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激活的学术心脏和创业文化,采取该行动的大学称为创业型大学。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提出,大学与产业、政府密切作用,它与其他机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三螺旋机制的是创业型大学。2020年钟玮在《地方大学校地合作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以校地合作为基础,与区域内政府、企业、产业等外部机构密切合作,构建多元合作体系,引领区域创新创业,实现生产力转化的大学是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两者相得益彰。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主体之一,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型大学建设要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对标发展,才能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同时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创业型大学的特点。在伯顿·克拉克看来,创业型大学具有五个要素特点,即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运作方式是与外围的单位建立和共同发展,致力于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商学院、科学园区,以实行创收的理念,走出校门兴办研究中心,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埃兹科维茨看来,创业型大学有知识资本化、相互依存性、相对独立性、混合形成性和自我反应性五个特点,运作方式是通过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实现创业型大学的运作,如通过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混合组织,实现发展。钟玮认为,创业型大学具有创新实力、生产力转化能力、多元合作体系和管理能效四个运作特点,运作方式是以校地合作为基础,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校企、校产合作平台,地方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智库,产业学院等,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二)创新型城市的特点。创新型城市具有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四个特点。思想观念创新,主要体现在运用创新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观念,运用于城市的发展。发展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采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教育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中政府、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围绕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教育创新的发展理念进行城市管理。创新型城市通过把握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这四个要素,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其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拥有创新资源才能开展创新活动;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拥有创新主体才能实现创新;创新机制是创新活动的运作保障,拥有创新机制才能顺利开展创新活动;创新环境是促进创新的激励手段,拥有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鼓励创新。
(一)创造创新资源。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中拥有人力、物力、智力等创新资源,如创业型大学在一个学科领域拥有实验室平台、创新团队等。创业型大学拥有科研创新平台,拥有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所以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有较多的创新资源。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创新资源的还包括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中要与其他拥有创新资源的机构实现紧密合作、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创新资源循环,盘活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资源。创业型大学创造创新资源的途径有:第一,创业型大学建立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城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孵化创新型企业,拉动创新经济发展;第二,创业型大学通过与创新型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第三,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平台,深入使用创新资源,攀登科技高峰。
(二)深化创新主体。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型城市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创业型大学通过组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成果转化机构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组织者。在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要通过创业型大学将多元创新主体共同集结,形成创新网络。创业型大学深化创新主体角色的途径有:第一,创业型大学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引领者。创业型大学通过进行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为创新引领者。第二,创业型大学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组织者。创业型大学通过纵向课题、横向课题、校企合作项目、校企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第三,创业型大学成为创新型城市创新网络的中心。创业型大学通过组织大量的创新活动,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构等创新主体组织起来实现创新,从而成为创新网络的中心。
(三)运转创新机制。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型城市创新机制运转的重要机构。创新机制的关键在于激发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潜能,实现创新。创业型大学实现创新机制运转的途径有:第一,创新创业机制。创业型大学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通过鼓励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创业型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拉动周边创新创业经济的发展。第二,科技创新机制。创业型大学通过与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推动应用型科技创新。创业型大学通过与地方科研机构合作,合理利用地方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项目等进行科研攻关,实现科技创新。第三,协同创新机制。创业型大学通过协同政府、企业、研发机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风险投资机构,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城市创新产出。
(四)塑造创新环境。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科研设施、创新创业配套场所等,软环境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文化。创业型大学在创新环境的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业型大学建立实验室。创业型大学通过建立高端的科研实验室加强创新型城市的科研设施建设,使创新型城市开展科学研究具备条件。第二,创业型大学建立大学科技园。创业型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等建筑群,为创新型城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场所。第三,创业型大学帮助制定创新政策,塑造创新创业文化。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中,通过成为政府的智库,积极制定创新政策,促进创新环境的形成。创业型大学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转化科研成果,使创新型城市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气氛。
(一)创新投入不够。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中通过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省级实验室、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现科技创新。但是,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新投入不够,导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速度较慢。由于创业型大学发展导向不明,忽视了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使其科技创新的速度跟不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无法对接创新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创新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不够。由于资金紧缺,缺乏规划,创业型大学没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第二,对创新学科的分析不够。创业型大学盲目上项目,对学科发展前景分析不够,出现普遍撒网的现象,没能重点扶持重要学科。第三,科技创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不够。创业型大学没有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没有投入人力、物力、场所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使科技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发展脱节。
(二)创新产出不多。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出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获得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新产出不多,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型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存在区别,对应用型科学研究的重视不够;二是对创新成果的转化不够重视,成果无法转化成为商用产品。创新产出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型科研成果不多。创业型大学未能深入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没有取得大量的应用型科研成果,无法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能否进入市场,取决于成果的转化。创业型大学不重视创新资本的运用,不能引入风险投资,没有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第三,创新产出未能服务产业集群。创业型大学各自为战,没有紧抓区域产业集群的脉搏,尤其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导致创新产出的应用率不高。
(三)创新机制不先进。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型城市中的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机制、区域影响力机制、产业转化机制和项目合作机制。但是,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新机制不先进,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系。创新机制不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建立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机制。创新型城市主要依靠企业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机制融入创新型城市发展不够。第二,未建立科学的产业转化机制。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成果转化后的产业化机制不够成熟。第三,未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创业型大学对创新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机制不够到位,不能紧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创新经济贡献率不高。创新经济贡献率主要有三个指标,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新技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创业型大学对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经济贡献主要通过进行应用型研究促进技术经济增长、服务高技术产业、增加高技术产业产值。但是,我国创业型大学促进创新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技术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不多。创业型大学不能紧抓技术经济增长的脉搏,服务技术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寥寥。第二,服务高技术产业的能力不够。创业型大学对高技术产业缺乏敏感,不能直接与高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合作。第三,增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能力不强。创业型大学不能从整体上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对接,对增加高技术产业产值贡献不大。
(一)加强对标创新指导。创新型城市创新指导应该基于创业型大学对标主导产业的战略发展。第一,大力扶持与创业型大学合作的创新企业。指导创新企业通过与创业型大学合作开展应用型科研,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创立创业型大学产业基金对应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主导产业的战略发展,资助创业型大学对接主导产业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第三,指导创业型大学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指导创业型大学开展促进技术经济增长的应用型研究,提升创业型大学服务高技术产业能力和增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能力。
(二)形成对标创新网络。创新型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基于创新机制,创新网络是在多元创新主体形成创新机制后构建的网络联结。第一,建立创新创业机制。以创业型大学为中心,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科学城等,鼓励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引导市民进行创新创业。第二,建立产业转化机制。建立成熟的产业转化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创新型城市的生产力。第三,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网络。以创业型大学为中心,利益主体交互作用,交叉联系,与政府、企业、产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事业单位、中介组织、风险投资机构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三)成为对标创新驱动中心。创新型城市要将创业型大学转型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第一,培养创新导师。创业型大学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培养创新导师和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城市进行创新人才储备。第二,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创业型大学通过改变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大学组织创新,在创新型城市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第三,领导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型大学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在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地位,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导者。
(四)制定对标创新政策。创新型城市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对标创新政策,促进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对标建设。第一,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部门要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创业型大学开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标发展,以及与创新型企业的科研合作。第二,设立创新免税政策。对开展对接城市发展、进行科技创新的创业型大学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实行免税政策。第三,开展创新评估。政府部门通过评估的方式,对发放的创新基金取得的实效进行评估,鼓励创业型大学开展原创研究,也激励创业型大学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进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