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沈阳 110161)
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地区每年的水稻秸秆量为618 万t,约占全省秸秆资源总产量的30%。 随着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燃料结构发生改变,但仍然存在秸秆焚烧现象,导致产生雾霾天气或引起山火等问题。 在此情况下,辽宁省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经实践验证秸秆直接还田措施最为经济,且可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水田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为验证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和存在问题,结合水稻土壤耕作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基本要求,选用适宜配套机具对辽宁省的主要还田作业模式进行对比,为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水稻的收获作业主要由水稻收获机或谷物联合收获机完成。机械化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水稻秸秆回收的问题[2]。 部分收获机在收割水稻过程中会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粉碎后的秸秆散落于田间,不利于后续的秸秆收集和打捆。部分水稻收获机能够保留秸秆主体,但割断后的秸秆往往杂乱地散布于田间,不利于机械化回收。
目前, 水稻秸秆留存状态主要有整株铺放地表、高留茬、低留茬、粉碎抛洒等。根据秸秆状态不断调整还田作业模式和配套农机具,才能获得良好的秸秆还田效果。
近年来, 辽宁省采用的主要还田技术模式见表1。为验证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和存在问题,选用适宜配套机具对选定的作业模式开展对比试验。
表1 辽宁省主要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Table 1 Main rice straw returning technology in Liaoning Province
采用秸秆粉碎+旋耕埋茬模式,机械收获过程中直接将秸秆整株平铺于地表,再采用专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粉碎,要求秸秆粉碎长度(≤10 cm)合格率达90%以上,秸秆抛撒均匀度≥80%。
对秸秆粉碎处理后的地块进行旋耕埋茬作业时,分别选用低速档位和高速档位进行,测试作业后的土壤植被覆盖率和旋耕深度, 据此分析秸秆掩埋效果。作业后的旋耕深度平均为18.3 cm,符合预期效果。秸秆在土层中分布,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秸秆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质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前进速度增加导致旋耕作业碎土效果降低,从而影响秸秆入土效果, 使得各层秸秆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秸秆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分布质量。
收获机秸秆粉碎后,在春季进行旋耕埋茬还田作业。 收获时秸秆高留茬,数量约占秸秆总量的40%左右。 作业前对地块上水泡田1~2 d,保证作业时平均水深 5~10 cm。 旋耕埋茬为单次作业,作业宽度10~20 cm。 高留茬秸秆还田作业时,旋耕埋茬的同时打浆平地,为后续水稻秧苗移栽做准备。 作业后根茬绝大部分埋入泥浆中,埋茬深度10 cm 以上,稻茬漂浮现象不明显。
泡田时间增加可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旋耕、埋茬、打浆一次完成。埋茬深且均匀,起浆效果好,若配合水田轧耙联合作业,效率会大大提升。 整地时适当延长晾田时间,确保沉淀效果。
收获机对秸秆进行粉碎后,也可在秋季进行旋耕埋茬还田。秸秆状态为高留茬(留茬高度≥30 cm),粉碎后抛洒于地表,作业前泡田24 h。 采用单轴变速水田旋耕机进行秸秆旋耕还田作业,秸秆全部被埋入泥浆中,在深度0~18 cm 范围内都有分布,基本没有集中打团现象,无稻茬漂浮,有1%~3%的根茬外露在田面,稻茬埋深最大值达到22 cm。 稻茬在不同深度的分布比例为:50%~60%分布在表层 0~8 cm 内,30%分布在深度 8~12 cm,其余 10%~20%分布在深度12 cm 以下。
此还田模式埋茬深且均匀,起浆效果好,秋收后秸秆直接还田,增加秸秆腐熟时间。 秸秆全部被埋入泥浆中,在深度范围内都有分布,降低腐熟过程对根系的影响,减轻春季作业负担。
收获机秸秆粉碎+翻耕埋茬还田一般在秋季作业,秸秆在机械收获后直接粉碎抛洒于地表,分布不均匀区域可采用秸秆粉碎机处理。翻耕埋茬还田选用圆盘犁或铧式犁进行作业。
采用圆盘犁翻耕埋压还田作业后,土壤翻耕深度平均为20 cm,秸秆埋压深度10~15 cm,未掩埋秸秆量较多,还田效果不理想。 原因是圆盘犁形成的犁垡大部分为立垡,与地表面呈90 °,无法覆盖秸秆,后续要采用旋耕埋茬作业进行补充。
采用铧式犁进行还田作业,拖拉机动力输出轴转速为540 r/min。 选用低速档位作业可增加翻耕稳定性,提高秸秆掩埋效果。 翻耕深度平均为25 cm,秸秆埋压深度15~18 cm,未掩埋秸秆量较少,秸秆还田效果较好。
收获后进行翻耕秸秆还田作业在秋季进行,相比春季作业,能有效增加秸秆腐熟时间,免除秸秆冬季污染。 通过翻耕作业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病虫害,减轻春播工作强度。 翻耕作业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水稻秸秆整株还田为机械收获后将整株秸秆平铺于地表。 还田流程为:利用圆盘犁或深松机对秸秆覆盖的地块土层松土,深度15 cm,然后放水泡田,时长根据耕层含水率确定,耕层达到松软即可,待耕层充分吸水后, 采用专用机具——1JMY280 型水田秸秆埋压机将秸秆一次性压入泥浆中,深度10~15 cm。还田后的地块无碎秸秆漂浮现象,秸秆被掩埋在耕层10 cm 以下,增加腐烂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春季插秧作业。 秸秆整株还田降低作业成本,整株压入耕作层下面,降低对机械插秧的影响。
水稻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3],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具有极大优势。 然而,秸秆直接还田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比如专用机具缺乏、秸秆腐熟剂应用、秸秆漂浮影响机械插秧等,需要不断研究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