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梓
(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 甘肃 武威 733000)
劳动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认识和掌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其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对塑造更加优秀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此谈点我个人的认识:
近些年来,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许多的孩子不热爱劳动,劳动技能低,劳动知识少,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极为不利。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宗旨。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劳动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学习是辛苦的,只有勤奋学习,将来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实施劳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得到锻炼。对那些在家庭里娇生惯养,贪图享乐的学生,只进行口头上的教育是很难见效的。在学校和班级举行大扫除活动中,老师对那些劳动态度端正的同学要进行表扬,要树立榜样,让同学们学习。对那些做得差的同学,要诚恳指出不足,并要求重新去做,直到达到要求。对那些娇生惯养、怕脏怕累,想逃避劳动的同学,要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必须无条件的承担。教师也要进行言传身教,见到校园和教室地面上的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干净的地方,主动拿起工具清扫,看到同学的课桌上的物品乱堆乱放,主动整理。对班上有良好行为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励。对个别学生树立起榜样,带动全班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劳动会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一种优良品质。
同时,学校也要呼吁家长配合,把学生在学校里形成的良好行为带到家庭,带向社会。使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让孩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逐步养成自觉自愿的行为。看到自己和父母的衣服脏了能主动去洗,看到家里的物品乱了能自觉整理,看到邻居家需要帮助,父母能带领孩子一起去帮助,尽可能的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服务意识和品质。
在劳动中不仅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许多的学生因为在困难中不能坚持,受点委屈和挫折就畏缩不前,怕吃苦,没有耐心甚至放弃学业,导致学习成绩差,办事能力弱。
意志力是一种精神品质,就是人们所说的毅力。意志力坚强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及实现的目标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现在的许多学生,由于抵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总以各种理由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主见,半途而废,甚至倾注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
在学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坚持,坚持每天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班级工作,坚持每天跑步、记单词、写日记,日积月累,就会慢慢形成习惯。要教育学生把目光放远一点,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安逸,贪图享乐。在家里要分担一点家务劳动,比如,洗衣服、洗餐具、清扫垃圾等。在劳动中让学生磨练意志,变得坚强。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克服困难中变得自信,有毅力。网传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怕吃苦,而想放弃上学。这位母亲没有埋怨,也没有给孩子讲太多道理,陪着孩子捡了几天的垃圾。烈日炎炎,孩子不想去做,这位母亲告诉孩子,不上学,他能做的只有捡垃圾。结果捡了一天的垃圾,走了很多的路,赚到的钱不够一顿饭钱,也不够回家的车费。这位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陪孩子回到家中。第二天第三天都是这样,这个孩子在捡垃圾中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他觉得捡垃圾比他在学校里学习辛苦多了,于是坚定信心,返回学校,认真上学。这是劳动教育的结果,不能不说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好母亲,用劳动的方式挽救一个走向歧途的孩子,她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运用。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们都说爱做家务的孩子能力强。劳动让人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问题了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与那些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相比,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做家务的孩子除了会刷碗、扫地、烧饭等,还懂得劳动的艰辛,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父母,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伟大的、崇高的事情。做家务的孩子,做事勤快、主动,责任感强,能自理、自立、自强,习惯于承担家务,生活得比那些不做家务的孩子快乐,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做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孝敬父母,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懂得父母的艰辛。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各种条件下的生活,因为他们经历过各种艰难困苦。
在学校,老师要让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按照《新课标》要求上好劳动课。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深入社会,鼓励积极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社区搞卫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去体验社会服务性的劳动,学生就会懂得所有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事都得有人去做,为他人服务,关心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同情、善良的美德。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思想认识、实践能力都会比那些在单一环境下长大的学生要强很多。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病,树立尊重个人,重视个性的发展。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能千人一面,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过去多年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的发展。教育部制定并将要实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劳动教育是融合在各门学科中的一门“复合性”教育,它不是一种独立、孤立的教育形态,蕴藏着大量教育素材,实践性很强。在劳动教育中更能让学生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劳动教育中要使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找到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
理论上讲,在劳动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力强,睿智、有才干。对学习各门学科和那些不劳动的孩子相比要努力。然而,每个人总会存在着个性方面的差异,气质、个性、爱好、追求等都具有独特性。他们中,喜欢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说,喜欢动物的学生不一定喜欢植物。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河风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记录自己的实践成果,喜欢用手机抓拍那些奇特的镜头;有些同学又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某个镜头画下来,捕捉生活中那些神奇的现象和事物。在他的眼里,总能感觉到这个世界处处神奇,处处迷人;有些同学喜欢像牛顿那样做个“最糟糕的小板凳”;有些同学又喜欢像达尔文那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小昆虫。司马迁在全国大游历中,每到一处总要察看历史遗迹,访问当地父老长者,著成的历史书籍《史记》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博览群书,拜访四方,他到过原野山谷,拜访过农夫、渔夫、樵夫……最终著成《本草纲目》。
正所谓:劳动使人个性化地成长,劳动成就了人的一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劳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使学校工作更有特色,使所教学生变得更加出色。劳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养成劳动习惯,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教育,也是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时代倡导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