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利 秦皇岛市海港排水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国多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虽呈现出较为光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在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存留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细节性问题,若不对其加以处理,势必会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尽快实现预期的内部风险控制目标,事业单位需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经营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全面分析影响内部各项经济经营管理活动的不稳定因素,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运行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此来保证内部各项经济经营管理服务活动的规范、合法运行,最大限度地规避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进一步强化社会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促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服务效果与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效率获得稳步提升。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通常会涉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各项经济经营管理活动约束、项目风险预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指事业单位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管控策略,全面审核内部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并规范完成资产获取、验收盘点、清查利用以及资产保护所开展的一系列资产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维持本单位正常经营运转的关键节点,也是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最大效能、助力事业单位优化内部资金配置、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总体水平的基础保障,因而加强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与项目风险评估方面,尚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再加上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壁垒现象较为严重,在内部信息交流、传输和共享的过程中也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些都会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率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升。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事业单位系统化管理中,资产管理主要指单位为充分发挥各项管理职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资金所采取的一种多元化管理手段。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资产配置,即事业单位应根据履行各项职能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程序,设计清晰明确、公开公正的资产配置标准,优化内部资产调配,以此来保障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其二,资产使用。在单位使用各项资源、资金的过程中,应由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或人员严格审核、追踪各项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具体流向,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及时采集、整理、汇总和存储分类账目明细,并定期做好相应的核对工作,特别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需指派专业人员全权负责。其三,资产处置。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资产处置主要包含对内部现有资产产权的转移与核销。其四,资产清查,即事业单位应认定各项资产的损益,并委派专员进行资产流量、资产存量的清查盘点工作。
作为事业单位系统化管理中一项兼具复杂性与专业性的基础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单位未来发展走向及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贯彻落实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一方面可以优化创新现有的内部管理体系结构,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运用管理水平,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监督与调控事业单位的各职能部门,使其相关行为得以规范,进而更好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为事业单位后续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撑。
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社会资产合理使用率相对较低、社会资源长期闲置等方面的显著弊端,若不对其进行改进、调整,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问题,不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既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使事业单位各项资源和资金得以有效利用,还能够通过灵活调整内部各项资金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措施,降低资产管理风险的发生概率,最大程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综合治理能力均获得了显著提升。而内部控制作为保障事业各项经济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通过强化对内部资产的内控力度,不仅可以确保各项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实际需求,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可以客观反映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现状,帮助相关领导干部对现有资金管理方案及管理模式作出调整,进而不断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妥善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促使事业单位尽快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在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虽已逐渐意识到贯彻落实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并通过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致力于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项资源和资产的管理力度,但基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现代化内控资产管理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并未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也没有根据本单位实际运行发展现状及具体需要制定科学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加之部门管理者往往将工作重点放置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忽视了对现有固定资产的标准化管理,这些都会使得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强,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资产管理中的实际效用,还可能会对事业单位的文件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各项资产大都来源于国家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若管理层未能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运行需要,对所得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记进行优化配置,不仅会增加国有资产严重浪费或资产闲置的现象,还可能会大大增加资产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单位内部资产大面积流失,因而建立健全规范化资产管理体系、严格规范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是当下各事业单位的重中之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传统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也没有对所申请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配置,进而导致有些部门的资金大量闲置而有些则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无形中增加了后续资金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的缺失,事业单位内部各项资金的使用不仅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还因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不同,相关沟通机制的构建并不完善,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较为严重,一些数据资料无法进行有效传递及共享,严重阻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监管机制是指导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内部审计控制监督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构成要素,通过贯彻落实内部财政审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日常资金管理中的实际效用,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总体水平。然而受领导干部主观臆断的影响,一些管理人员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及风险预测能力,缺乏对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视,也没有在单位内部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或管理小组,这些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监管工作的落实效果,不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此外,即使一些建设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已经建立的单独审计管理部门,但因该部门主要人员多由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兼任,加之单位内部并未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环境较为薄弱,稍有不慎就会增加资金管理方面的细节性问题和漏洞,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形式的违法乱纪行为。
基于内部控制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想要优化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在资产管理中的特殊价值,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运行状况,自上而下地强化现代化资产内控管理意识,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必须主动摒弃以往陈旧、滞后的资金管理理念与思想观念,认真研究和学习有关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政策,及时掌握相关的内控资金管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要求各分管部门领导干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事,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率及总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定期组织开展有关资金管理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系统化培训活动,一来增强全体人员的资产内控管理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岗位在单位资产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到资金内控管理的相关工作中,使自身才能得以有效发挥,二来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最新的资金管理模式、理论和方法,并定期对负责资产管理工作的在职职工展开绩效考核,引导相关职工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进而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高效开展筑牢思想根基。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是基于内部控制下优化完善资产管理模式、强化资产管理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资产管理需要,建立科学成熟的资产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资产预算管控机制。在单位日常的资产管理中,资产预算是其中起着至关重要地位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且,其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单位资产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事业单位必须综合考量多方因素,对现行的资产预算管控机制进行完善。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灵活运用多元化的预算编制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统筹规划各项资金配置。同时,为有效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账实不符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评估工作,适当加强对各项游离资产的管控力度,并将其纳入账簿管理,从根源上规避单位内部资产的流失。第二,完善收支管控制度。众所周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通常会涉及资产购置支出、资产处置、财政资金拨付、经营性资产收益等内容,因而事业单位需始终秉承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原则,并严格按照相关的审批制度及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相应的收支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对各项资产款项的具体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第三,完善资产动态管理制度。针对各项资产后续使用及维护管理不足的问题,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优化、完善资产动态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充分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更新、查询各项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并将其汇总成相应的明细报表,及时上传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账实相符与账账相符。
为更好地完善资产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资产资金管理的实际效用,结合本单位资金管理现状及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管机制。首先,事业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或监管小组,由专业的审计人员全面负责资产管理方面的审计事宜。在此基础上,灵活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产风险防范及内控意识,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识别并解决资产管理方面的细节性问题,进而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其次,事业单位需设计严格合规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与监管流程,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并且,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还应围绕资产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反思,具体可采用书面汇报的方式向相关部门加以反馈,从而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的规范及科学。
综上所述,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创新尤为重要,是新时期事业单位规避各类资产管理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监管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实际效用,结合本单位的发展特点,通过强化内部人员的资产内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等措施,积极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新型资产管理模式,促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朝着高效化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