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山 朱友胜 张俊苗 张玉红 刘连丽 吴晶晶 谢章红 王 科 冉敬明
(1.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轻工业竹材纤维印刷包装材料研发及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竹子制浆造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都江堰,611830;2.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竹子制浆造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宜宾,644100;3.贵州盛世荣创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瓮安,550400)
竹子四季青翠、挺拔修长、傲雪凌霜;虽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其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颂扬,因此自古以来就深受国人喜爱。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正如苏东坡在《记岭南竹》中所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初期所用原料主要为麻头和破布等。随着纸张需求增加,竹子也被古人用于造纸,不仅丰富了造纸的纤维原料,还促进了造纸技艺的发展[1]。
随着竹子制浆造纸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我国竹子制浆造纸工业现已得到巨大发展,多个20万t/a级大型竹浆生产线已建成投入运行[2-3]并发挥着效益。2021年我国竹浆产量242万t[4],用于生活用纸、牛皮包装纸、食品包装纸、文化用纸等纸张生产。竹子生产溶解浆也取得成功,用于黏胶纤维的生产[5],进一步提高了竹纤维的利用价值[6]。发展竹子制浆造纸,不仅能够缓解造纸原料短缺[7-8],还能提高竹资源高质化利用水平,促进竹林业发展、增加竹农收入、改善生态、增加碳汇,具有很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竹浆纸产业已成为带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9]。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竹浆纸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竹子为单子叶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属禾本目(Graminales)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竹壁主要由纤维细胞和非纤维状的薄壁细胞、石细胞、导管、表皮细胞构成,竹子中有一些非纤维细胞,主要存在于竹黄、竹青和竹节部。竹子中的纤维细胞占60%~70%(面积比),其平均宽度15 µm左右、平均长度1.5~2.1 mm、长宽比110~200,纤维壁厚约5 µm[10-11]。纤维形态特征表现为纤维细长、壁厚腔小、纤维挺硬、透明度高,属于中长纤维,具有较好造纸性能,介于针叶木与草类之间,与阔叶木相当,可用于多种纸张生产。
在化学组成方面,竹子含19%~25%的木素,比较接近阔叶材,略低于针叶材,高于草类原料。纤维素含量为50%~60%,介于针叶材和阔叶材之间,比芦苇、芒秆、稻麦草、蔗渣高10%~15%。多戊糖含量为19%~28%,接近阔叶材和草类原料,比针叶材高1倍左右;含有较多的木糖,占总戊糖含量的50%以上。灰分含量为1%~2%,较木材高3倍左右,为稻草灰分量的10%~14%[10-11]。
竹子是速生型植物,易繁殖、生长快、单产高,一次性栽培造林、每年出笋长竹,3~4年便可成材使用,只要合理间伐便可永续利用,砍伐无明显季节性,可满足工业连续生产的要求。竹子密度较大,制浆时有利于提高装锅量,通常情况下装锅量可达240 kg·m3,比木材及其他草类原料高25%~30%,能大大提高蒸煮设备产量。但竹子组织紧密、密度很大,而且细胞组织中又有较多空气存在,不利于蒸煮药液渗透,因而蒸煮过程中升温相对缓慢[12]。竹子品种繁多,又是多年生植物,因品种、产地、竹龄等的不同,其制浆难度、成浆性质有较大差异。制浆企业往往收购来自四面八方的混合竹片,从而增加了生产控制的难度。
竹子造纸以其茎秆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处理才能成纸,古人常以竹龄为1年左右的嫩竹为原料进行制作。关于竹子造纸的起源,学术界有“东晋”和“唐代”两种说法[1]。竹纸起源东晋主要是基于南宋文学家赵希鹄(1170—1242年)所编撰的《洞天清录集》中有如下记载:“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尺有半。盖晋人所用。”[13]“二王”是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年)和王献之(344—386年)父子,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迁右军将军,因此又被称为王右军。萧子良(460—494年,南朝齐梁时文学家)在一封书信中谈到:“张茂做箈纸,王右军用张永义纸,取其流利,便于行笔。”箈纸即用嫩竹做的纸张。另外,在葛洪(283—363年,东晋道教理论家与炼丹家)的《抱朴子》中记有“逍遥竹素,寄情玄毫,守常待终,斯亦足矣。”此处“竹素”为“竹纸”的别称。
竹纸起源唐代主要是基于张子高(1886—1976年)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化学史稿》[14]中认为:“相比于藤纸、麻纸、楮皮纸,制造竹纸在技术上更为复杂,因而它出现得较晚。先是麻纸、楮皮纸出现于汉代,后来藤纸出现于晋代,到竹纸出现时,已是中唐。”另外,唐宪宗元和年(806—820年)间文学家李肇(生卒年不详)的《唐国史补》中说到“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韶是韶州,今广东韶关地区。另外,唐代学者段公路(生卒年不详)在《北户录》中说到“睦州出竹膜纸”,睦州是现在浙江建德。这说明在唐代除了广东外,浙江等地也制作竹纸[6-7,15]。
晋代时期出现竹纸,具备如下条件[6-7]:从东汉造纸术发明(105年)到东晋(317—420年)经历了200多年时间,造纸技艺有了一定发展,已出现了藤纸,嫩竹纤维与藤皮纤维相比较木质化程度无太大差异;另外,南方地区竹子资源丰富,嫩竹比藤皮容易获取,人们已经用嫩竹制作衣、冠,借鉴制布技术制作竹纸成为可能。到了唐代,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纸张用途扩大、用量增加,竹纸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浙江、广东,在福建也出现竹纸[16]。尽管竹纸的出现很早,但是关于记载唐代之前竹纸的文献、资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竹子造纸技艺方面的详细记载,只是记载了不同时期竹纸的使用情况。
3.1 宋代
在宋代,数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取得诸多成就,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备,各地兴办书院,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繁荣,印刷术的应用带动纸张需求量增大,成为造纸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社会环境下,造纸技艺得到较大发展,如用水碓(duì)取代人力捣浆,使打浆效果改善、效率提高;滑水(也叫“纸药”,从杨桃藤等植物提取的汁液)用于抄纸,提高成纸匀度和强度;天然漂白技术提高了纸浆白度,扩大纸张用途;多种纤维配抄,改善纸张吸墨性能和书画性能[16-18]。在宋代,已有相关文献介绍制纸技术,如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在《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中“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的语句,道出了当时造纸技艺中的沤料、舂捣、抄纸、烘焙等关键工序[16]。
这一时期,竹纸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北宋初期苏易简(958—997年)的《文房四谱·纸谱》中“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并述竹纸开始用于书写,“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说明北宋初期福建已经出现竹纸,但书写质量并不好。之后再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竹纸制造技术不断完善,竹纸成为可与稻草纸、楮皮纸相媲美的纸种[17]。如北宋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在其《评纸帖》写到,“越筠万杵,在油拳上,紧薄可爱。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不仅质地好而且品种多样,当时上品竹纸有“姚黄”“学士”和“邵公”3种,为“工书者喜之”[19]。
宋代竹纸制造主要在浙、闵、赣、川和苏州[17]。陈槱(生卒年不详)在《负暄野录》中这样评价浙江所产竹纸:“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其中还提到苏州的“春膏纸”,其制法考究,遂与蜀产抗衡。《三山记》(三山为地名,指现在福州)中记载宋代福建出产竹纸的地方,“竹纸出古田、宁德、罗源村落间。”仅古田县青田乡安乐里便有西寮、盖竹、杉洋、徐畈、皮寮等7个村庄产竹纸。江西鄱阳有人取竹“作纸入城贩鬻”,说明江西竹纸制造业已有专门的作坊。还有,南宋文学家洪迈(1123—1202年)在《夷坚志》中记载“环而居者千室,寻常于竹取给焉,或捣以为纸,或售其骨,……其品不一,不留意耕稼。”说的是湖南湘潭昌山制作竹纸的情况。
《负暄野录》中“吴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筋骨莹澈,是谓春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这段话并非制造竹纸的全过程,但已涉及到物料、天气、步骤、操作等工序以及最终呈现的结果,可见竹纸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但毕竟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竹纸质量尚未臻上乘之品,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6-17]:一是用本色纸料,色较深;二是韧性较差,不耐折;三是纤维束多,质地较粗糙。
3.2 明代
明朝时期造纸业发展迅速,是因为明朝推行振兴农、工、商的政策,促进了诸业发展;印刷技术的普遍推行,纸张消费日益增多;另外,朝廷还设立宫廷官纸局,纸业管理规范化。尤其是在宣德黄帝朱瞻基在位时期,非常重视纸张生产,精心制造各种名贵宫笺,统称“宣德宫笺”(见图1),如“宣德细密洒金笺”“宣德羊脑笺”“宣德素馨笺”等[19],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名贵纸品。
图1 宣德皇帝用宣德宫笺所绘《嘉禾图》[19]Fig.1 Emperor Xuande’s“Jiahe Tu”painted on Xuande Palace paper[19]
这个时期关于竹纸制作技艺也有更详细的记载,在《天工开物·杀青》[20]中记载了竹纸制作流程包括“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见图2),具体操作为“先斩下嫩竹放入池中浸泡百日以上;将泡好的竹子放入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再放入水碓中受舂;将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使纸浆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将竹帘翻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一张纸。”竹纸制作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纸料由生料改为熟料,提高了纤维纯度;吸收皮纸漂白工艺,采用天然漂白,将熟料制成漂白竹浆;加强浆料舂捣,提高纤维打浆度。生产技艺经过改良后的竹纸颜色淡白而质细、韧性很好,书画性能得到很大提升[16,21]。
图2 《天工开物》中“透火焙干”制纸工序[20]Fig.2 Papermaking process of“fire-drying”in“Tian Gong Kai Wu”[20]
明代竹纸制造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四川等地。生产技术的突破首先出现在福建,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纸张,超过早期浙江竹纸。浙江仍是竹纸的重要产地,富阳、江山、常山、开化、乐清、绍兴、温州等地也都有竹纸生产。江西广信府是明代著名的竹纸产区,永丰、铅山、上饶3县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的“槽房”式手工作坊,雇佣了大批工人[17]。广东竹纸主要有3个产区,分别是粤北韶关一带、粤东梅州一带和粤西阳江、茂名一带[17]。随着朝廷用纸量增加,司礼监专设造纸坊于南方山区生产竹纸,还搜派地方纸张入贡。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因印造茶盐引由、契本和户籍等项用纸,分派各产纸地如数解送至京,陕西15万张、湖广17万张、福建4万张、浙江25万张、江西20万张”,这些纸张除陕西外,其他地方主要是竹纸[17],可见在明朝竹纸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明代竹纸分有5类,连史纸为熟料竹纸的上品,纸质细腻、色泽洁白、吸墨匀润。贡川纸质量次于连史纸,虽经日光漂白,但纸质不及连史纸。毛边纸未经日光漂白,纸色为浅淡黄色,纸面平滑、纸质坚挺、吸墨适宜,是中国竹纸的代表,被称为“唐纸”,其品种有毛边、重边、扣纸等,重边是其佳品,在明代时供奏本使用。元书纸属熟料竹纸,以浙江富阳元书纸为标准。表芯纸多供用于日常包装,纸白度较低,纸质较差。
3.3 清代
在清代竹子制浆造纸技术进一步完善,1775年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根据他在中国记录资料编辑了《中华造纸艺术画谱》(Art de faire le papieràla Chine)(见图3)[22],通过27幅水粉画描绘了清代竹纸的制造工艺,其流程为:砍竹→泡竹→洗竹→削竹皮→碎竹→磨竹→蒸竹→沤竹→搅拌→竹浆→抄纸→晾干。此时竹子制纸的生产技术,在蒸竹之前增加了多个备料环节,去除了竹青、竹黄杂细胞含量多的部分,并且还将竹子破碎使其尺寸减小、质地疏松。通过改进蒸料、洗料工艺,特别是通过延长日光曝晒时间、增加翻堆次数,使竹料在日晒雨淋中充分漂白,进一步提高了竹纸的白度[16,23]。
图3 《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蒸竹”画谱[22]Fig.3“Steamed Bamboo”in“Paper-making Art of China”
经过清朝进一步发展,竹纸的生产和使用达到鼎盛时期,连史纸成为竹纸的精品。连四纸产地为江西铅山,其制作工艺程序十分考究。原料选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时砍伐取用;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有“寿纸千年”之称[25]。
3.4 近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制纸及其生产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再加上印刷机的应用,对纸张的印刷性要求提高,此时我国也开始兴建机制造纸厂,1884年中国最早的机制纸厂华章造纸厂在上海建成投产[26],但当时受多种条件限制机制纸发展比较缓慢,手工制纸仍占绝对地位。竹子制纸的作坊普遍处于相对偏僻的山区,受其冲击不大反而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竹纸在南方省份占主导地位,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以及贵州等省、自治区竹纸生产作坊很多,有专业造纸槽户和兼业造纸槽户,竹子造纸技艺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浙江富阳竹纸享有盛名,富阳的“昌山纸”“京放纸”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大奖,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富阳“元书纸”曾获特等奖[27]。至1932年全国手工造纸产量达36.3万t,其中竹纸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
抗战期间,由于进口物资被封锁,机制纸进口也受到影响,手工纸需求逐渐增加[17,19]。南京沦陷后,安徽一些宣纸作坊被迫歇业,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地处后方四川夹江的竹纸迎来了繁荣与变革机遇,生产出优良的竹浆书画用纸[28]。1939—1940年间,张大千先生亲临四川夹江,与槽户们一起研究造纸技艺并亲自设计纸帘,在连史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大大提高了纸张质量,使夹江成为抗战期间纸张生产的重要基地,年产量近万吨,其产量之多,种类之繁,技术之精,品质之佳,为当时全国手工造纸之冠,享有“蜀纸之乡”美称[29]。为纪念张大千先生对此做出的贡献,1983年11月,夹江县人民政府把夹江所产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夹江也因此获得“大千纸乡”之美誉。2012年12月,夹江书画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
4.1 现代竹浆纸产业的发展
我国机制竹浆纸的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31],当时主要的竹浆纸企业有浙江龙泉纸业采用机械竹浆生产新闻纸,配加部分木浆制造牛皮纸;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宜宾纸业公司前身)用漂白化学竹浆生产机制打字纸、道林纸、书写纸和新闻纸;江西东南造纸厂(赣南造纸厂前身)利用化学竹浆生产道林纸。新中国成立后,竹浆纸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由于手工制纸效率低、污染严重而逐渐减少,以竹子为原料的工业化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的20多年里,南方省份因地制宜建成了不少以竹子为原料的造纸企业,但这一时期企业多为乡镇企业,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年产量上万吨的企业很少,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
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提升,竹浆纸产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竹浆单线产能已超过20万t/a,竹浆纸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生产过程消耗大幅降低,实现了清洁生产。现在竹子已成为重要的造纸原料,竹子化机浆(如竹浆APMP)用来生产新闻纸[32]和轻型纸[33]等,本色硫酸盐竹浆可用来生产生活用纸、牛皮纸[34]及牛皮箱纸板等产品,搓丝浆(一种简易的竹片化机浆)用于祭祀用纸、毛边纸和牛皮纸等。漂白硫酸盐竹浆具有更广泛用途,可单独使用或与木浆、草浆等按不同配比,生产多种纸张,常见的有竹浆文化用纸,如静电复印纸、胶版印刷纸、书写纸、无碳复写原纸等;薄页纸,如打字纸、拷贝纸、水松纸、邮封纸等;白牛皮纸、纸杯(碗)原纸、糖果包装纸、纸袋纸,以及茶叶包装纸、条纹柏油原纸等一些特殊用纸;漂白竹浆还可以生产高档生活用系列产品。
溶解浆是纯度在92%以上的化学浆,用来制备黏胶纤维以生产人造丝,用作纺织材料。其传统原料为针叶木和棉短绒,但由于国内木材资源供应不足,而棉短绒又有更重要的用途,所以长期以来国内溶解浆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黏胶纤维需求量快速增长,致使溶解浆价格甚至出现翻番的情况[35],极大地增加了溶解浆使用企业的生产成本,并限制了企业发展。研究资料表明[36-37],除传统针叶木、棉短绒外,其他一些纤维原料,如竹子、蔗渣等也可用于溶解浆的生产。四川省造纸工业研究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地以竹子为原料生产出溶解浆[38]。近年来,国内溶解浆用量持续上升,一些传统制浆企业也因地制宜,开始利用非木材原料生产溶解浆,已有多家造纸企业生产竹子溶解浆[5],实现了竹纤维的高值化利用。
我国涂料行业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VOCs排放量。涂料与涂装行业是工业源中的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占整个工业源的21%,占整个VOCs来源的12%。2017年,我国涂料总产量2 041万t,其中:建筑涂料产量为679万t,95%以上实现了水性化;工业涂料产量为1362万t,受应用要求、水性树脂合成技术和涂料配方工艺等技术制约,80%以上仍为溶剂涂料,因此成为VOCs的重要排放源,排放量约达到800万t。涂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VOCs主要包括苯类、酯类、酮类、醇类等有机物,具体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丙酮、甲醇、乙醇、异丙醇、乙二醇等。
竹产业在改善生态、保持水土、创造碳汇、脱贫致富、发展旅游、增加就业、促进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竹产业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的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39],进一步激发了国内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2020年,全国竹材产量31.5亿根,竹产业总产值480亿美金,出口177个国家。其产品涉及传统竹制品(日用品、工艺品)、竹材人造板、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竹叶提取物等10大类、数千个品种,其应用领域已发展到建筑、造纸、新材料、家具、包装、运输、医药、食品、纺织和旅游等[40]。其中,造纸工业是竹产业中竹资源利用最多、生产规模最大、工业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发展竹浆纸能提高竹产业的效益,有力推动竹产业发展。
4.2 存在问题
在国家大力发展竹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下,虽然竹浆纸产业迅速增加,但竹浆纸企业生产的效率依然较低,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1-43]。
(1)竹子原料供应不足。随着竹浆纸产量的不断增加,对竹子原料需求量持续增加,但竹子原料的供应却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还造成生产成本的攀升,使企业效益降低阻碍了产业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竹浆项目建设一哄而上,缺乏较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布局;二是竹原料供应链不畅,利益分配不够合理进而影响农民种竹的积极性;三是竹子原料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缺乏高效、专业的收割设备,影响了竹子原料的高效砍伐和运输,增加了竹子砍伐和运输的难度和费用。
(2)竹浆纸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2021年全国竹浆产量242万t,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广东、江西、福建和广西等地,竹浆生产企业有20多家。全国竹浆生产线20多条,平均单线年产量还不到10万t,有1/3生产线的产能仅为5万t左右。目前竹浆除了少量来生产牛皮纸、食品包装纸和双胶纸外,绝大部分用于生产生活用纸。这种产业结构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除近10年新建的生产线外,大部分竹浆纸企业的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落后的生产装备不仅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降低生产效益,而且还增加了环保压力和污染物处理成本。特别是在全国全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落后装备使生产的电能消耗、蒸汽消耗增多,还增加了碳排放,影响行业今后的发展。
(4)竹浆纸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虽然竹子造纸的历史久远,但现代竹子制浆造纸的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竹子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其组织结构、制浆造纸性能与木材、草类原料相比均有较大不同,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支撑,新项目的建设只能更多地参考木材制浆造纸的技术和经验。目前,在生产上还有较多的难题需要解决,如竹子中硅含量高所带来的硅干扰和白泥回收问题,竹子质地致密而造成高得率制浆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竹溶解浆纯度的问题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关系,竹子与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竹子的纤维形态和性质介于针叶木浆和阔叶木浆之间,且生长迅速没有明显季节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非木材造纸纤维原料。在造纸术发明后,我国古人很快就将竹子用于纸张的制造中,在长达近2000年时间里,竹子在纸张制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使中国的古法造纸术得以发展和繁荣。
现在,竹浆不仅可以生产优质生活用纸,还可以生产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领域的纸产品。“以竹代木”是解决我国木浆短缺,促进造纸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竹浆纸工业还是拉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