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芸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甘肃 白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原来的“高知识储备”转变成了“高素质”,而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为了使德育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其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文章将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随着国家将创新能力列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如何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值得每一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为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讲解、演示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进而逐步落实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综合众多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定义可知,创新能力是指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创意的能力。知识技能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和源泉,创新则是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一种体现。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想要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以下维度出发。
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是指其能够融会贯通,具体表现在:(1)学生能够理清所学知识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2)能够对知识技能进行灵活的应用,不仅能够将其应用于学科问题中,还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要能够解决变化了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听力、视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提供了基础,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教师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条件。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品质是具有特点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其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首先,加深学生对创新活动思维步骤的了解。创新活动的思维一般分为确定问题、对问题作出合理假设、对假设进行推理论证、检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和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步骤。这五个步骤也是解决所有问题最基本的步骤,可能部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次反复。
其次,提高学生对创新活动思维方法的了解。创新活动对学生思维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方式,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活动思维方法的掌握,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些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还能实现思维定式的突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并认为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氛围,以此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情境的创设,文章总结了以下几个可行的策略。
1.对话创设平等的学习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像是朋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话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将学生带领到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例如,教学“与新朋友见面”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和认识各个外观部件。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导入:“首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它不仅可以用来看电影、玩游戏,还能实现在线学习、购物和聊天,你们猜猜它是谁呢?”以此引出“电脑”这一名词。然后,继续与学生对话:“电脑有这么多强大的功能,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又由哪些部分组成呢?请大家回忆所看到的电脑,或者观察教室里面的电脑,说一说电脑的组成部分”,以此带领学生自主了解电脑的组成,加深学生对电脑的了解。最后,仍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既然我们知道电脑由哪些部分组成,也知道了它的功能,那大家想不想尝试着操作一下电脑呢?那么请大家打开电脑,对电脑的各个功能尝试操作,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话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能够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性,使其积极思考的有效策略,只有深入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得到新颖的解决办法,从而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花香满园”一课时,该课是关于画图工具的使用教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首先,为学生播放关于景色的Flash 动画,并询问学生:“通过观察,你们从动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呢?”学生会发现动画中的花朵都是一样的,形状、颜色一模一样,这时就引出了“复制”这一概念,为后续教学作铺垫。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一下子要画这么多花,是不是很费时间,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最后,让学生利用复制、粘贴两种功能完成设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利用问题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相比传统演示、讲解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复制、粘贴两种功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教育的本质不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是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发展与提升,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以此加深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总结了以下几个分层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学习的情感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高级、中级、低级三个水平进行分层:高级是指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并且产出过创新物品;中级是指具有创新意识,但是没有产出一定的创新事物;低级就是创新水平较低,难以获得创新结果。然后,教师根据层次的不同抽选4~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随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对小组进行阶段性的调整,进而确保每个小组创新实力的均衡。
2.对学习目标、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对教学目标、内容、任务进行精细化的制定,从而使其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学“可爱的鼠标”时,掌握鼠标的应用方法,并应用鼠标完成相应的操作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为此,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以下几个分层目标:一是掌握鼠标的常规使用方法,并完成一些常规操作。二是利用鼠标完成综合性操作。三是自主总结出鼠标的更多应用方法。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内容,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能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创新能力上得到适当的发展。
3.对教学评价进行科学分层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但是不适宜的评价容易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教师要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以此起到矫正和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摒弃“让强者更强”的教育理念,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如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发表观点,中间生作补充,学优生作总结,这样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学困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确保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改革正式吹响了号角,这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转变,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中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积极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形式下,得到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承载着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以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学科都必须落实的教学任务,更有义务和责任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