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融合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深度融入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对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挑战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会计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会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教育也应及时跟上行业变化的新需求。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会计人才的一条全新路径,传统的教学融合产业发展,在融合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目的,着力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财务人才与满足当前需求的现代社会杰出的会计专业人士。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国内外对会计人才的培育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高校会计教学手段的革新,使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融入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情景教学、过程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启发了学习思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更是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将企业搬进课堂,使教材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化、立体,将二维的学习空间升级为三维实训基地,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提供了便捷的对接实训平台,可以很快适应新时代的会计岗位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不仅为高校会计教学拓展了新的育人思路,也为企业会计提供了更便捷的用人方式。因此,为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必须加强高校产教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模仿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目前,虽然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已在不断革新,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依然存在,实训内容的更新周期长,以及校企合作依然存在一定困难,使得高校需要探索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成果,高校可以从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出发,着力推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当下,会计行业与智能化迅速发展,若仍按照以前固有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或职称考试为目标,只为满足功利欲望,就难以满足会计人才培养需求,使得会计人才与社会发展不适配。现今会计教育多注重会计知识内容的“填鸭式”灌输,而忽视职业能力训练在知识传输过程中的应用,即使涉及一些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没有对数据及管理层面进行深度剖析,使得课程开展只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度。目前国内以核算为核心会计教学内容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致使社会上综合性会计人才较为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相似度高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是成为了传统数据的“加工者”。这些简单的操作将在不久的将来由计算机代替,其比人工核算准确度更高,速度更快,那么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会计学子又将何去何从?当前社会竞争日益严峻,若仍旧故步自封,忽视会计分析与管理会计实践内容的教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更是背道而驰。
高校的会计实训内容基本上围绕核算展开,对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活动涉猎甚少,但这又是当今社会财务软件及财务共享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人工智能的发展势态迅猛早已超越传统会计的简单电算化,它通过预先在处理系统中进行程序设定,使得系统能够完成数据的瞬间核算与分析,辅助财务人员更好地实现业财融合。但即使高校已经加强了对于会计职能实训的关注,却缺少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实验设备以及实训基地都围绕核算职能设定,设备与环境相对落后,阻碍了模拟智能教学培训模式的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急需对教学实训模式进行升级。
现代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缺少对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人们已经意识到会计专业产教合作机制使会计专业知识得到较大应用,校企合作的好处正在被更多的企业与高校看到与认可。但企业的本质终归为获利,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与市场条件下,推进“互联网+”会计产教融合模式困难重重:一方面,企业会因该模式较高的成本以及获利存在滞后性与周期性等望而却步,而且一旦开启产教融合模式,也会增加相关工作量,这将使得工作人员很难深入投身其中;另一方面,探索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该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和高校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事物,政府对此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章进行完善与保护,缺少对企业的激励机制。这就使得该模式的构建雪上加霜,很难发挥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参与仅仅流于表面,很难发挥实际效用。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提升竞争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势在必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代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推出升级优化版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党委组织部在教党〔2017〕51号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代大学需要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标,就需要结合当代会计人才培养需求的特点,对学生课堂教学进行摸底分析,将其融合进优化教学模式进程中,保证改革设计的适用性。各大高校需要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不断优化与完善,使教学模式更趋于成熟,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当前“互联网+”教育不断发展,为其改进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创造了良好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条件。首先对课前设计,高校通过让学生进行手机下载教学APP,向学生普及移动端教育,也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会计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其次针对课中,教师将起关键作用,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保持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起到正向引导作用,能够根据教学设计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进而做好会计专业教学。最后在课后阶段,教师要引领学生回顾思考课堂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概括,深度消化所学专业知识,提升对课堂内容的了解。
为指导学生接触了解真实动态的业务,高校应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区域协作教学实训模式,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其中包括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等,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检验专业知识,发展专业知识,感受真实、动态的会计业务,以更加立体的眼光看待整个业务流程。这种模式下,学生与企业相辅相成,学生投入业务流程为提升企业价值做出贡献,同时企业给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感受企业的真实业务,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接受职场文化熏陶,锻炼业务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能和企业有经验的前辈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将课堂专业知识运用于业务流程,避免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弊端,实现了中介服务、终端客户等在一个平台的资源整合、业务协作、提效节支、无缝衔接。
要有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充实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是整个进程中的关键一环,高校需要为此做出长时间努力,为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助力。高校做好实习实训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业实训基地是其有利的工具,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基于此,高校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包括自身、老师、学生、企业等维度,准确抓住培养原则关键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现今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各行各业,也赋予了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将专业融合更新进入互联网技术,借助智能大数据实现实训教学的内容扩充与丰富,使学生更快成长。一方面,高校针对实习实训,可以举行比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开拓视野,包括开展晨读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多举办一些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如社会调查等,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拓宽眼界。
完善校企合作需要根据企业需求,运用企业思维开展“互联网+”模式下教学合作模式。但大多数高校在此进程中过多关注自身需求而忽略客户思维,使得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就与构建产教融合模式的初心背道而驰。高校与企业其实是一条发展链上的成员,高校为企业输送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训场地,这样才能实现互助互利,互惠互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竞争战不断打响。人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必争的资源之一,各大企业若想跟上时代脚步,在激烈的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而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以会计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并在“互联网+”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下,建成特色会计专业群。通过此方式向企业输送大量优秀的会计人才。高校需要为此探索能为己所用的互联网方法与手段,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为学生营造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实现专业实践做铺垫,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地熟练掌握与运用会计知识。这些目标的实现,终归要取决于校企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
在教育深化改革阶段,“互联网+”为高校、机构、企业三方提供了连接平台,通过重组三方优势,实现了新时代会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高校需要主动地转变育人观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要紧跟产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会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优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充实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强化校企合作,保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输出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确保会计应用人才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