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大学生自我认同

2022-11-24 22:18王树青佟月华
关键词:效能个体社交

王树青,佟月华, 苏 霞

(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青岛理工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3)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的独特人生发展阶段,面临自我认同形成与巩固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1)Arnett, J. J.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pp.20-40.。根据发展情境论和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其所处各种环境的影响(2)张文新,陈光辉:《发展情境论——一种新的发展系统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3)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2期。。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站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复杂性(4)于宜民,张文宏:《现代性焦虑下个体的自我呈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自我认同的研究必须考察大学生所处网络环境的影响。微信、QQ、博客、微博和抖音等社交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自我的机会和多种自我呈现的方式。这些社交网站深受大学生喜爱,既满足了其对社交互动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表达自我独特性和个性化的平台。因此,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大学生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兴趣。本文尝试对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现有不足,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一、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概念与结构

(一)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的概念与结构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又称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使他人按其愿望看待自己而做出的自我展示的努力。最早由社会学家Goffman于1959年提出,用以解释人们在不同生活情境中表现自我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我呈现也扩展到互联网领域。社交网站为自我呈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个体提供了自我呈现的理想场所和新型的自我展示方式(5)Yang C-c., Brown B. B.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d self-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lege transi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45,No.2,2016, pp: 402-416.。因此,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是个体在社交网站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与个人有关信息的呈现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行为主要包括个人页面设置、状态发布、发表日志、社交互动与制作相册等。相对于西方最常用的Facebook来说,微信、QQ和微博等是我国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站。在这些社交网站中,大学生可以方便地随时发布自己的心情与状态,上传视频与照片,也会及时获得好友的评论和反馈信息、通过点赞来表达对他人的兴趣、展示自己喜欢的主题、转发和评论他人的信息等,这些都属于线上自我呈现的行为。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站实现与他人的互动和自我表达, 探索与自我认同相关的问题。例如,青少年在个人主页中创建关于自己的外貌、职业和人格等各种信息, 这种创建过程是其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构(6)柴晓运, 龚少英:《青少年的同一性实验:网络环境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2011年第3期。。

除对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行为进行考察外,研究者主要根据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对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进行整体、系统化的测评。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self-presentation strategie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是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为了建立、维持和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在自我呈现时采取的某种方式。自我呈现策略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根据是否真实呈现个人信息,分为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两种策略(7)Kim J., Lee J. E. R. The facebook paths to happiness: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facebook friend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subjective weil-being.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l.14,No.6,2011, pp.359-364.。积极自我呈现指个体有选择地呈现积极正面的个人信息,而真实自我呈现指对个人信息不加刻意修饰或选择,真实地呈现自身各方面特质,做出深入坦诚的自我表露。另一种是根据信息呈现目的,自我呈现策略包括人际互动中常用的五种策略:讨好、胜任、恫吓、恳求和榜样(8)Jones E. E., Pittman T. 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In J. Suls (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ol. 1,1982, pp. 231-262.。其中,讨好和胜任是最常使用的自我呈现策略。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根据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这一分类来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策略。

(二)自我认同的概念与结构

自我认同(ego identity)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9)王树青,佟月华:《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因果取向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第8期。。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努力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问题形成坚定和连贯的意识。研究发现,不能形成连贯且一致的同一感的大学生会面临较多的心理适应问题(10)Hernandez L., Montgomery M. J., Kurtines W. M. Identity distress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in at-risk adolescents. Identity,Vol.6,No.1,2006, pp.27-33.。在Erikson自我认同理论基础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操作化模型,大致包括“状态”和“过程”两种研究取向。“状态”研究取向关注个体所处的自我认同类型,最有代表性的是Marcia于1966年提出的自我认同状态研究范式。根据个体对自我认同相关问题的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状态,即获得状态(高探索高承诺)、延缓状态(高探索低承诺)、早闭状态(低探索高承诺)和扩散状态(低探索低承诺)。“过程”研究取向重在描述自我认同发展的过程或认知加工方式,例如,Grotevant 于1987年提出的同一性过程模型(探索和承诺)和Berzonsky于1989年提出的同一性风格模型。因此,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为个体对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探索和承诺水平,或者处于自我认同获得状态。

虽然自我认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研究问题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站使用为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和独特空间(11)Yang C-c., Holden S. M., Cartera M. D.K. Webba J. J. Social media social comparison and identity distress at the college transition: A dual-path model. Journal of Adolescence,Vol. 69,2018, pp. 92-102.,使大学生可以更为自由和充分地探索自我相关问题,尝试和检验不同的角色和价值观,表现出不同人格特点以探明哪些特质或行为更受人欢迎。因此,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关系

(一)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真实自我、理想自我还是虚假自我?

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个人页面设置、状态发布和好友互动等探索自我,尝试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展现出不同的自我表征。那么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展现出来的更多是真实自我,理想自我,或者虚假自我?对此,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理想化虚拟身份假设(the idealized virtual-identity hypothesis)和延伸的现实生活假设(the extended real-life hypothesis)(12)姚琦,马华维,阎欢等:《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心理科学进展》, 2014年第10期。。前者认为,社交网站展现用户的理想自我,而非真实自我或实际的人格特点,后者则认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是现实生活情境的延伸,个体呈现的是真实自我。有研究对 Facebook主页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支持了前者(13)Manago A. M., Graham M. B., Greenfield P. M., Salimkhan G. Self-presentation and gender on myspac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9,No.6,2008, pp.446-458.,且有研究者认为个体在社交网站中发布的图片和文字中所呈现的自我只不过是经过包装和加工后的意向拼贴,是精细加工后的理想自我(14)田林楠:《自我认同危机与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但关于Facebook的多数实证研究支持了延伸的现实生活假设,即Facebook用户展现的并非是脱离真实自我的理想自我或虚假自我,而是表达了真实的自我和人格特征(15)Michikyan M., Dennis J., Subrahmanyam K. Can you guess who I am? Real, ideal, and fals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mong emerging adults. Emerging Adulthood, Vol.3,No.1,2014, pp.55-64.,是现实生活情境的延伸。由于Facebook、微信、QQ中好友大多来自线下社交范围,且好友会对用户行为给予及时反馈,因此在这些社交网站上很难构造理想化的虚假身份,只能是现实自我的延伸(16)姚琦,马华维,阎欢等:《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心理科学进展》, 2014年第10期。。关于微信的研究也发现,微信朋友圈是青少年表达自我和建构自我的理想平台,青少年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我”是真实的,或者说是“更为真实的理想形象”(17)黄华,张旭东:《朋友圈里的“我”:青少年的经验》,《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此外,根据自我表征理论,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会呈现自我的不同方面,既包括真实自我,也包括理想自我和虚假自我(18)Manago A. M., Graham M. B., Greenfield P. M., Salimkhan G. Self-presentation and gender on myspac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9,No.6,2008, pp.446-458.,因此,大学生在Facebook、微信、QQ等社交网站中展示的自我虽然也有理想自我和虚假自我,但更多是真实自我,这种展示的自我即使是经过修饰和删减的,也是在真实自我基础上、在可信范围内表现出的自我提升行为,并非故意呈现虚假自我。

大学生如果能将社交网站上展现的各种自我或自我的不同方面加以整合,就能形成有意义的和现实化的自我意象。并且大学生各种自我之间的差异越小(例如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则越容易获得自我认同(19)王树青, 曹晖,苏霞:《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3期。。研究发现,自我认同整合水平高的大学生会更多地表现出真实自我,更少地表现出理想自我和虚假自我;相反,自我认同整合水平低、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会在社交网站上表现出更多虚假自我(20)Michikyan M., Dennis J., Subrahmanyam K. Can you guess who I am? Real, ideal, and fals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mong emerging adults. Emerging Adulthood, Vol.3No.1,2014, pp.55-64.。可见,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关系密切,且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的类型与程度对自我认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免耕播种技术实施推广过程中,项目实施区的农机部门要多参观、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农机农艺科技人员加强技术研究,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效协调,并在技术路线、技术模式方面大胆创新,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一把双刃剑?

关于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两种相反的理论假说(21)Valkenburg P. M., Peter, J. Online communic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ts attraction,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Vol.48,2011, pp.121-127.。“分裂假说”(fragmentation hypothesis)认为当代青少年操纵的多重自我呈现可能会导致扩散的同一感。在社交网站中,自我认同也受到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影响,衍生出网络虚拟自我。大学生会通过社交网络呈现符合社会期望和有助于塑造自己积极正面形象的内容,故意隐藏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信息,使个体产生一种积极错觉。研究发现,隐去姓名的网络活动和网络同一性实验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消极影响(22)张梅, 张玥, 辛自强等:《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网络社交倾向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年第1期。;并且,社交网站中的假装和探索活动可能会带来各种消极反馈,从而不利于自我认同的获得(23)柴晓运, 龚少英:《青少年的同一性实验:网络环境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2011年第3期。。

“统一假说”(unity hypothesis)认为多重自我呈现会增强自我认同感,因为这会推动个体根据“我是谁”的观点做出有意识的选择。有学者认为积极自我呈现可以使个体关注并强化自身积极品质,探索理想自我,提高自尊,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进而促进自我认同的发展(24)Yang C-c., Brown B. B.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d self-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lege transi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45,No.2,2016, pp.402-416.。当前大多数研究支持“统一假说”,发现社交网站中大学生对自我信息的创建和修饰对其自我认同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社交网站多重自我呈现使个体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压力,更多地表达自我和进行角色扮演,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25)Zhao S., Grasmuck S., Martin J. 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 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24,No.5,2008, pp.1816-1836.,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则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自我认同。

综上可知,“分裂假说”更多地强调虚假自我或者脱离现实的理想自我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而“统一假说”更关注真实自我、基于现实的理想自我或者积极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的促进作用。因此,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是一把双刃剑,对自我认同的发展可能既有利也有弊,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的具体方面与策略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

(三)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进行自我呈现时会根据需要和情境选择不同的策略,但不论积极的自我呈现还是真实的自我呈现都与积极的发展结果相联系,例如主观幸福感(26)Kim J., Lee J.E.R. The facebook paths to happiness: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facebook friend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subjective weil-being.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l.14,No.6,2011, pp.359-364.、自尊和社会支持(27)牛更枫, 鲍娜, 范翠英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2015年第4期。等。有研究考察了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发现积极的自我呈现使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有选择地呈现积极、正面的信息,塑造理想化和被社会赞许的自我形象,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进而促进自我认同的发展;真实的自我呈现则是在社交网站中不加修饰地表露自我,真实地呈现自我信息,使个体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各个身份与角色加以整合,从而促进自我认同的获得(28)Michikyan M., Dennis J., Subrahmanyam K. Can you guess who I am? Real, ideal, and fals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mong emerging adults. Emerging Adulthood,Vol.3,No.1,2014, pp. 55-64.(29)Manago A. M., Graham M. B., Greenfield P. M., Salimkhan G. Self-presentation and gender on myspac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9,No.6,2008, pp. 446-458.。并且,刘庆奇等人发现了真实和积极的自我呈现均以线上积极反馈为中介对自我认同产生正向预测作用(30)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年第6期。。因此,深入揭示社交网站中积极与真实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二者关系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才能更好地理顺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三、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机制

根据发展情境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是通过发展中的个体与其所处情境间的持续交互作用实现的。因此,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通过作用于其他情境因素或者与个体因素交互作用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已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属于情境因素的社会支持、线上积极反馈以及个体因素的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

(一)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切社会关系对其提供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网络社会支持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形式。其中,线上积极反馈是网络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线上积极反馈越多代表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接纳水平越高。关于线下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富者更富”理论认为,线下社交能力强或拥有大量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更愿意通过在线人际互动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其人际关系得到延伸,进而获得更多的线上积极反馈(31)Ivcevic Z., Ambady, N. Face to (face)book: the two faces of 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81,No.3,2013,pp.290-301.。许多研究支持“富者更富”理论,发现大学生感受到的网络社会支持和线下社会支持之间关系密切(32)Meng J., Martinez L., Holmstrom A., Chung M., Cox J. 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2004 to 2015: a narrativ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l.20,No.1,2016, pp. 44-51.。因此,线下社会支持与线上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中可能表现出相同作用模式。

1.线下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社交网站中的好友能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情感支持和陪伴(33)Wohn D. Y., Larose R. Effects of loneliness and differential usage of facebook on college adjustment of first-year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76,July,2014, pp.158-167.,而社会支持又可以提升个体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34)李白璐, 边玉芳:《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支持、自尊的影响:一项3年追踪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5期。,促进社会适应,有利于自我认同的发展(35)姜永志, 白晓丽, 刘勇等:《社会适应能力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认同与心理和谐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年第3期。。

2.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

线上积极反馈主要指个体在社交网站中进行聊天、状态更新、内容分享等自我呈现活动后获得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面的反馈。线上积极反馈已成为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线上积极反馈是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与个体心理发展结果(例如,生活满意度、自尊和积极情绪等)的中介变量,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真实的自我呈现和积极的自我呈现都会获得更高频率的点赞、评论等积极反馈,进而提升其生活满意度(39)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等:《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2016年第2期。、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40)牛更枫, 鲍娜, 范翠英, 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2015年第4期。以及积极情绪,降低孤独感(41)安容瑾,姜永志,白晓丽: 《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在线积极反馈与积极情绪的多重中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年第4期。。

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会获得线上积极反馈,进而推动其自我认同的形成(42)Walther J.B., Liang Y. J., DeAndrea D. C., et al. The effect of feedback on identity shif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edia Psychology, Vol.14,No.1,2011, pp.1-26.,而且,社交网站上的积极反馈特别有助于大学生澄清自我认同探索中的困惑,推动其更好地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43)Pempek T.A., Yermolayeva Y.A., Calvert S.L. College students’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30,No.3,2009, pp.227-238.。研究发现,真实和积极的自我呈现均正向预测线上积极反馈,进而以其为中介对自我认同产生积极影响(44)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等: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6期。。因此,线上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二)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

人格特质属于稳定的根源特质,有很强的遗传生物基础,可能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则容易受社交网站中的积极或真实自我呈现的影响,因而更可能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1.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人格使个体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中表现出一致的行为模式。“大五”人格模型包括外向性、神经质、谨慎性、开放性和宜人性五种人格特质。关于社交网站使用与“大五”人格的元分析发现,神经质和外向性与社交网站使用呈正相关,谨慎性与社交网站使用呈负相关,开放性和宜人性与社交网站使用相关不显著(45)Huang C.J. Social network site use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97,2019, pp.280-290.。此外,有研究考察了艾森克三种人格特质与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发现越外向、情绪越稳定、精神病理状态越低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在社交网站中采取真实的自我呈现策略(46)孙远,冯杏芝:《大学生人格特征、归属感与网络自我呈现关系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在对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的影响中,外向性人格是一个最活跃的人格特质(47)姚琦,马华维,阎欢等:《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0期。,外向性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喜欢在社交网络中展示自我,更多地进行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例如,乐于分享,喜欢进行个人主页建设,更新状态频率高,会上传更多照片,好友数量更多,与朋友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获得的好友帮助和支持也更多(48)Lee E., Ahn J., Kim Y.J.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presentation at facebook.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Vol. 69,2014, pp. 162-167.。而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积极和真实的自我呈现都会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49)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等: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6期。,因此,高水平的外向性人格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形成与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大五”人格在环境因素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外向性和谨慎性不仅是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作为保护性因素,在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的研究中发挥调节作用(50)王树青, 宋尚桂, 佟月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分离-个体化的关系: 人格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6期。;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恋人格调节社交网站使用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51)张永欣,丁倩, 魏华等:《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自恋人格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5期。。因此,可以推测人格特质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各种人格特质是作为保护性因素还是风险因素,其具体调节作用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

2.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领域的已有研究大多涉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社交自我效能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交领域的应用,是个体对自己参加社交任务,且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的信念。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且自我效能感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也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研究发现,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进而以一般或社交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52)陈必忠, 郑雪:《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乐商的中介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3)陈必忠: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主观幸福感:多重中介模型》,《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9期。。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获得状态存在积极联系、与扩散状态负向联系(54)Asayesh, M. A. & Vakili, M. Self-efficacy and identity statuses in students of Iran. Global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in Schools: Current Perspectives. Vol.10,No.3,2020, pp.166-109.。此外,大学生的家庭功能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自我认同获得状态、负向预测扩散状态。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中可能起中介作用,积极或真实的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一般和社交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社交网站自我呈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内部作用机制,并建构新的理论,采取多种研究设计与方法更清晰、全面地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深入揭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产生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属于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探究其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研究考察了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和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但鲜有研究直接探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中人格的调节作用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更多的未知的中介或调节变量值得研究者关注。此外,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的双重影响可能是由于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的存在导致的,因此,未来研究还需深入探究二者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从而更清晰地揭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二)建构新的理论以阐释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关于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统一假说”和“分裂假说”分别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对产生双重影响的内部机制做出明确解释。该领域的理论建构或许可以从发展系统论的几个新理论寻找突破点。发展情境论和生态系统论从人与多重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将对该领域理论构建提供有用的指导与启示。

(三)采用多种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技术考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少有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动态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随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因此,追踪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关系。问卷法和访谈法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与策略,也可以采用实验法创设情境探讨社交网站的不同自我呈现策略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四)全方位地探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已有关于社交网站自我呈现行为的研究大多属于现象描述,并且其与自我认同关系的研究也多为理论分析,缺少量化的实证研究支撑;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的研究仅从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这一角度探讨其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少有研究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信息呈现目的等。此外,已有研究大多从状态取向来考察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较少研究涉及自我认同的认知加工风格或过程。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社交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社交距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