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2022-11-24 21:58
新课程 2022年24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作业过程

毛 强

(甘肃省渭源县锹峪第二小学,甘肃 渭源)

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是指在运用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四方面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不恰当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速度快但准确率低、计算方法单一死板、脱离不了手指运算、遇到没见过的计算题手足无措等问题,表现出较低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点探索的问题。

一、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原因

不少小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认为数学知识枯燥、计算过程麻烦,导致经常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作业。很多教师往往从学生方面找原因,认为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智力发育跟不上等。其实,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当、没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规范、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评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但绝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几乎从来不看、不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要么理解不到位,要么根本不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五种情形:(1)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少数学生身上,对遵守纪律但听讲容易走神的学生关注度不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2)教学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置课程时内容比较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造成学习困难;(3)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展示个性的学习机会,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单一的考试成绩,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导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5)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限制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上述五种情形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二十年,但受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不重视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更不会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为了追求好的考试成绩,单纯地认为“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能在短时间里讲更多的知识,只有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当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也只是从主观上归因于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学生发展缓慢的智力,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改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基本是“一言堂”的时候多,给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课堂气氛沉闷无比。结果就是,教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业也没少写,师生都感到很疲惫,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计算能力止步不前。

(三)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偏重于单纯追求考试成绩的教学理念,让很多教师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作业有没有及时完成、正确率高不高上,忽视了关注学生的作业是怎样完成的。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作业量超出了心理负荷,但又害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现实中,不满12 岁的小学生晚上11 点不睡觉的人群庞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会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写作业时不动脑,要么用计算器,大量省略计算步骤,要么依靠“作业帮”App。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直接照抄其他同学的作业。在教师重考试结果、轻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学生对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和过程也缺乏自己的思考,在完成数学作业时机械地依照教师教的方法解题、计算,就会出现没有步骤或表达零乱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还会因为陷于重复、无效的枯燥劳动中,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能力。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针对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因,可以运用以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生动、新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计算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要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就要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创设生动、新奇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令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例如,进行低年级简单的数学加减法时,在导课环节可以运用角色表演情境,请两位学生上台,给甲学生6 颗糖,给乙学生4颗糖,老师提问两人:你们两人总共有多少糖?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让甲给乙2 颗糖后,问甲:你手里剩下几颗糖?问乙:你手里有多少颗糖?两人回答后,老师再把问答过程中产生的算式写在黑板上。进行简单乘法教学时,可以因地制宜,直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座位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总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用数学算式表达?座位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座位,总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用算式表达?当然,为了提高课堂的容量,教师还可以将上述的实景转化成PPT 图片或Flash 动画呈现给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充足的参与感,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在日常中更积极地应用数学知识。总之,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主动性,非常有益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学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学生听懂了,就是学会了,所以很多学生就存在“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和家长给出的解释是“孩子聪明着呢,就是有些粗心”,其实这正是计算能力欠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呢?古人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来解释,就是说,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专注于知觉某一件事时,对这件事的认知就越全面、越深刻。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接受知识信息的准确度、全面性、深刻性都高。教师讲解之前,就提醒学生讲完后会找人复述,这样即可以督促学生专心听。让学生复述时,可以集体复述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复述,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板书算式时,也要求学生动手将算式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课后小结,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结论记录在笔记本上。整个课堂里,教师要保障学生用心听讲、用眼睛观察,能口头准确表达出自己听到的内容,能和老师一起动笔体验解题的过程和步骤,能及时记录一节课所学到的过程、方法及结论,促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前所达到的计算水平,为后续计算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计算理论,增强学生学习计算的信心

有效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建构知识。哪怕是最简单的个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教师不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感知、记忆、理解,学生是很难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计算理论并加强理论的实践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公感,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计算的信心。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开始进行“1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分别以“一共是多少?”“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开始,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去数实体教具的个数、口头表达数出来的结果,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计算表达示范后,让学生动手表示,然后鼓励学生列出“10以内的加减法表”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动口、动脑。一旦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能力会飞速提升,计算能力就更不用说了。

再如,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时,教师先不要直接讲怎么计算,而是安排学生将整数加减乘除的法则清晰地表达出来,再出一些小数的加减乘除题目让学生尝试用整数的运算法则去计算,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运算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小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

(四)通过不同形式的计算训练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口算训练能促进学生由低级的直观思维转为高级的抽象思维,笔算训练能增强学生的统觉,速算训练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时,要根据计算题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下,交叉运用这三种不同的计算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天5~10 分钟的口算训练,让学生准确、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运算法则。新知识和比较复杂的计算题布置成笔算作业,训练学生计算的精准度。教师定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速算题,让学生去发现题中隐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三、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小学数学课程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只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之一。这就提醒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将教学目标囿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作业过程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业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