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琪,曲 成
(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赓续民族复兴的政治宣言,是新时代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和成熟的认识。面对全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透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创新启示: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加深“两个结合”的认识;二是坚定党的领导,加深“国之大者”的认识;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深“复兴进程”的认识;四是坚守人类道义,加深“世界格局”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持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党的十八大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诞生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在中国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创造出了辉煌的实践成就。这种伟大的局面,充分反映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一种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党派的独特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危急的时刻,把马克思主义这个时代的真理和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用时代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使这一古老文明又一次释放出来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形态发生彻底的变化,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过程中,使原有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结构发生了改变。19世纪40年代中叶,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上升发展阶段,在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直接作用下,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另一方面形成了两大社会对抗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根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正是这一创新理论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使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社会运动。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点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欧美各国工人队伍得以团结在共同目标的旗帜下,为各民族国家无产阶级创立独立的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的有机结合。晚年时期的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正是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帮助各国组建了独立的工人政党,并通过第二国际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世界无产阶级共同信仰的“国际化”真理。俄国的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理论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回归,引发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等更为创新理论的诞生,促使一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和多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革命实践的伟大首创,开创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并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是这一伟大时代中最恢弘的篇章。
几千年封闭固本的中国封建王朝没能跟上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的变革,反而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畸形,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格局,形成了独特少有的社会状态,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世界上少见的,中国社会复杂的程度也是世界上少见的。正是这样的复杂性促使无数爱国志士为民族大业进行了百折不挠、殒身不恤的斗争,从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太平天国到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戊戌变法到民族意识觉醒的义和团运动,直至辛亥革命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深陷奴役的状况,相反,国家更加动荡不安,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开辟新的救国救民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伴随着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先进分子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掀起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进步性和广泛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快速传播,使中国的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使中国的工人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在思想上确立了方向,组织上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从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院,到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从陈望道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到1921年7月23日召开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族救亡图存的产物,是谋求民族复兴的结果,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人民的福祉、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理想的关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积淀,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创造与继承、丰富与发展,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参观福建武夷山的朱熹园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国的特色何在?没有中国的特色,就没有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浪潮的牢固基础。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破坏的古代文明,上至华夏原始民族,下至中国近代社会开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中法家庭为背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社会文化体系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其中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哲学思想和心理倾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革命提供滋养,用中国式的思想逻辑探索革命新路。“墨氏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2]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要靠科学理论和勇于胜利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先进文化结合起来的民族精神谱系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先进思想的高度凝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面对不同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在不断的接续奋斗中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才造就了井冈山、长征、抗战、东北抗联、老区、张思德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造就了“两弹一星”、雷锋、北大荒、塞罕坝、“两路”、老西藏(孔繁森精神)、西迁、王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造就了改革开放、特区、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载人航天、女排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带领人民自强不息、守正创新,造就了脱贫攻坚、抗疫、“三牛”、科学家、企业家、探月、新时代北斗、丝路的精神。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建党精神源头涌现出的朵朵精神浪花,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在理论上凝练,“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揭示了党的信仰带来的思想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揭示了党的本色彰显的政治自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了党的作风扎实的奋斗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揭示了党的品格高尚的道德规范。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所有精神的一条红线,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创新、文化根基、历史依据,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最真实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热情支持,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绝非偶然,它与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优良的历史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历经风雨走到今天,无不蕴藏着人类进步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社会五千年的文化体系中包涵了丰富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形态的期待,拥有着对人类向往新社会最朴素的思想价值的追求,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形成新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可能。回望历史,感悟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判断,这种认知是历史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时代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途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有着相融相通的天然联系和思想元素,汇集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马克思主义并非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这其中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天人合一”“社会和合”“天下为公”的梦想;有对安邦兴国的渴望,“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笃行精神”的社会责任感;有对自我内敛的自觉,“忠恕孝悌”“仁礼相济”“以德化人”的主张;有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法不阿贵”“民贵君轻”“任人唯贤”的态度;有对自主创新的求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有对和平理念的原则,“以和为贵”“协和万帮”“四海一家”的践行;更有今天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伟大成就。小康的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今天我们把它确立为建党百年实现的国家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同时也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于此同时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等诸多美德,也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俾诸子百家之说,医药卜筮之术,均有教授之自由,以助进国家之化。”[4]在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多内容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中华文化同人类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相向而行,不断地增加人类驾驭自然界的能力,独立自强,如此得以五千年自由发展至今,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息息相通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①无不体现着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不闪烁着辩证的智慧,在中华文明沃土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元素,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交融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适应性。重温“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律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生,就是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相融合的典范。
社会形态是标志社会历史的具体存在形式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和形态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发展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做了精辟阐述,进而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我们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这个新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世界各国所有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发展”体现着“一般规律、常规和次序”。斯大林把历史上生产关系概括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个基本类型。邓小平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道路却是曲折的。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的社会中必然形成对人类活动发挥强制调节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这个社会规范体系就是社会制度,体现着社会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社会制度的形成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
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对社会主义从认识到信仰,从实践到实现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奋斗、牺牲和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把科学的主义思想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1915年9月,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运动;1917年,十月革命把马列主义带到中国,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拥护十月革命并有了初步的共产主义观念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精神,巴黎和会的教训使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得以进一步的传播,特别是1920年的《东方杂志》刊登的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新的促进作用,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与推广已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11月,中共早期组织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其中提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建设新社会。”邓仲夏等一批知识分子在长辛店进行革命宣传并同工人建立联系,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走向了与工人群众结合的道路,这种结合对中国工人运动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论是1919年《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还是北京《晨报》的“马克思研究”专栏,都成为宣传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进步的重大事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通过革命的手段来达成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的代表,从那时起,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党的一大召开不但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思想上为党确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此有了革命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揭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本质,并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同时指出,目前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团结全国所有的革命政党,成立一个“民主联盟”,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条件。经过七年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们终于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历史进程,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庄严宣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世纪下半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世界共产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许多共产党组织纷纷解散。
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翻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取得了令世人举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使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重新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人公[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我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正是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强大的中国力量、成熟的理论指导、健全的制度保障,坚固的物质基础,积极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必然。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进行了深刻论述,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历史明确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伟大进程。从石库门的伟大信仰到井冈山的革命实践,从天安门的伟大胜利到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小岗村的特色开启到生产力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一步一步具有了自己完美的特色,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辉煌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伟大成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悠久的历史经验、卓绝的民族智慧和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强大的时代力量,使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无限的优越性。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经典巨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和治国理政的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赓续共进。
制度的前提是保障国家的统一,崇尚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从“始皇帝”创立大一统秦朝帝国到大唐太宗羁縻府州和册封制度的颁布,从元朝的土司制度到清代改土归流,大一统的社会制度成为2600多年中华历史的主体,伴随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四库全书》编纂修史的完善,促成了大一统民族精神和思想的成熟和确立,几千年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全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识。让我们能看到的是当年“多元一体”的政府管理模式为我们今天“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以及正确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经验。
制度的根本在于形成意识的合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一瑰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风险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社会发展,共筑精神支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彰显了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从中华文明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愿望到今天维护政治稳定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执政思想到今天依靠人民发展国家事业优势;从唐律“理不可疑”的立法宗旨到今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优势;从汉代“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治国道理到今天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明政策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的优势;从儒家“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最高政治理想到今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从《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国家根本理念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优势;从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强国之术到今天改革创新善于自我完善的优势;从司马光笔下“为官择人,唯才是也”的用人之道到今天选贤任能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优势,等等,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共同的意识形态。70年我们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马克思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人类社会制度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有了实事求是的中国具体实际,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一切都变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信念。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
透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性和文化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应对全球化治理挑战提供了理论的支撑,面对时代课题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开放品格,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了当今世界普遍践行的公平道义,为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人的幸福贡献了创新思想和行动指南。
注释
①此句出自《史记·管晏列传》,原文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于《管子·牧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引用时改动了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