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提升
——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2022-11-24 21:11南天星
新课程 2022年29期
关键词:摩擦力高中物理物理

南天星

(银川市第三十一中,宁夏 银川)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对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教师依托教材知识点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运用问题情境、小组交流、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未知的事物一探究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揭开高中物理这层神秘的面纱。

一、理论结合实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翻开高中物理教材,不难发现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验部分。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更加直观地将物理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除了将实验带到课堂中,教师还应及时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实验,让其自由组合,通过改变实验环境和要素观察实验变化,与课上的内容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做好相关记录,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索。在这次活动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两个分力的合力问题,让学生分别用一只手和双手一起拿书桌上的同一物体,感受等效替代的理论思想。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找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并画出平行四边形,分析力的合成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根据活动进度适当提示学生:(1)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合力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如何确定合力的方向?(3)合力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4)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如何求出众多力的合力?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从而对物理知识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观地见证知识的形成过程。总之,实验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眼见为实,才能信以为真。

二、开展小组合作,发散学生探究思维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遇到重难点问题时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概念理解不清等问题,因此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表达,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让清晰、合理的建议得到支持,模糊、错误的建议得到改正,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没有教师的干预,小组交流更易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应当适当地参与,针对各个小组的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发现不愿意交流的学生,鼓励其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有疑问的小组及时帮助其解答,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定的表达和提升空间。例如,在“向心力”教学中,教师让全体学生到操场集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开,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拴住物体分发给各小组,接着演示用手抓住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的物体做近似匀速圆周运动,感受向心力的大小。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和绳子的长短,体会向心力的来源,其方向、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教师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小组内逐一模仿操作,充分体会向心力的大小,才能对后面的问题有感而发。学生对向心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互相论证得出理性的结论。最后将小组内交流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全面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不断发散其探究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和分数,学生没有对物理形成全面、立体的认识,对重难点更是难以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收效甚微,更不用说提起对物理的学习探究兴趣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钻研发现,结合课本知识,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自觉地去探究未知,进而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由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比较复杂,学生很难通过以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教师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并且拉力逐渐增大,让学生观察木块和拉力的变化,刚开始木块不动,设置问题:木块不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摩擦力,那么它在什么方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它的方向。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新知识。随着拉力的逐渐增大,木块动了,让学生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相对难一些,除了教师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与大小。先让学生将尺子拿出来,夹在课本里,然后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抽出尺子,体会此时手用力的大小,再让学生将尺子放回课本中合上,一只手对课本施加压力,另一只手抽出尺子。对比两次用力的大小,最后得出结论:相同条件情况下,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加了物理课程的趣味性,又带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易于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四、贴近实际生活,增强学生探究动力

高中物理知识比较复杂,很多学生认为它既复杂又没什么用处,学起来还很吃力,进而忽视了物理这门学科。殊不知,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解释很多自然现象,看似抽象的物理其实非常接地气,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其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断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让其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在开展“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很多汽车正在公路上行驶,在经过弯道时,大部分司机都减速行驶安全通过,只有一位司机没有减速,出现了侧滑情况。播放短片后提出问题:如何能使汽车在过弯道时不减速也能安全通过?教师运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伊始,教师运用短片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教师不仅在课程导入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在课程中间环节穿插名人小故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物理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仿佛有神奇的魔法,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物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苹果落在地上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它落在了牛顿的头上,却引发了牛顿的一场头脑风暴,如为什么月球不掉在地上?为什么雨滴会下落?……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学习的万有引力。教师将与知识相关的名人故事穿插到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指甲刀、钳子、镊子以及开瓶器都运用了杠杆原理。总之,物理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它是自然学科中的一种,它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应充分运用生活中这些宝贵资源,为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增添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开展必要的小组交流活动,释放探究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进而引导学生爱上物理这门学科,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摩擦力高中物理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自不量力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