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2022-11-24 19:10蒯正明张子怡
关键词:诚信现代化文明

蒯正明, 张子怡

何谓文明?“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1)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0.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主要指人类经过教化后,摆脱蛮荒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明一词又被引申为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准。人类社会文明是一个多元复合的历史总体,具有非线性的有机构成模式,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并以系统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尤其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境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那么,如何理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着力点包括哪些?这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一、 新征程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意蕴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明确指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即现代化不仅要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还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党的十二大在指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并强调“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中。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明确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中来安排、来把握”(6)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4.,“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实的具体化”(7)同⑤:225.。2006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中还特别提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8)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30.。在这里,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概念。之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在总结十六大至十七大间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时指出,五年间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表现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9)同⑦:6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0.。“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1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求党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就强调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诚信教育,倡导契约精神、科学精神,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23.。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作为党的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并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

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来的历史和思想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境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在内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社会文明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广,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则主要指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侧重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四史”教育等。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三是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四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五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党在“推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等方面付诸的努力。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现代化开始于西方,其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从西方现代化发展来看,现代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思想领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冷漠、人的生存的片面化问题等等。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7.。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稳步推进提供了根本保证;三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从当前来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会越发重要,尤其需要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更加协调,真正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主体是人,能否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这是检验现代化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明白,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人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只有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高层次迈进。总之,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推进的保障,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实践,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推进提供人才保证。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第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状况、人们的文明素养决定着社会风尚的状况,反过来,一定的社会风尚又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社会风尚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着一个社会的精神塑造,蕴含着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力量。当然,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二、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之基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应将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要求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因为: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关乎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二是新征程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挑战。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2.要战胜新征程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奋斗精神。三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然要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养成文明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明确其具体内容,总的来说,主要包括:(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点。(2) “四史”教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属性、党的优良传统,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坚定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3)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成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4) 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8)同①:64.。在党的精神谱系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源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又形成了一系列精神,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孔繁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犹如历史的链条,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光荣传统,对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征程上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是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奠基工程。因为只有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队伍才会不断壮大,这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以及整个意识形态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党内尤其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使广大党员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三是加强理想信念宣传。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要重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尤其需要注重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同时要鼓励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的创作,打造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传播正能量,讴歌革命英雄和时代道德楷模,弘扬奋斗精神,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效果。

三、 深化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专门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规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意见》要求在全国选定 50 个县(市、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之后,全国多地相继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截止到2021年11月,“全国500个试点县(市、区)普遍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郑海鸥.聚焦服务群众 弘扬时代新风[N].人民日报,2021-11-23(6).。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存在人力资源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志愿服务开展难等问题。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新征程上,深化文明创建工程,需要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即在原有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当前来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宣讲队伍。包括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进中心(所站)带头示范宣讲制度;建立健全中心(所站)与理论专家对接机制;注重培养百姓宣讲员、组建百姓说唱团等途径,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理论宣讲队伍。二是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了壮大志愿者队伍,一方面要注重拓宽志愿者选用渠道,构建县、镇、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和小队,促进志愿服务队伍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对于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来说,需要注重身边资源的挖掘,积极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

第二,突出效果导向,创新工作方式。文明实践中心要成为传播科学理论、开展志愿服务、凝聚人心的重要平台,就必须着力提高工作成效,努力做到:一是理论宣传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和精神需求。理论宣传必须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落到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关注人们的思想实际,注重将理论宣讲与人们的所需、所想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人们身边、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事情,以生动的故事引导人们分清好坏对错、善恶美丑,弘扬文明新风。二是开发利用好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即要求文明实践中心的各种活动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活动,既倡导文明新风,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如山西省运城市利用闻喜县裴氏家族家风家训资源,开展“家规家训在运城”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传承弘扬“家”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孝顺父母、居家勤俭、读书明德、讲求公德等思想观念。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尤其在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利用现代移动网络,包括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现代文明理念。利用网络实现城乡志愿服务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等。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运行就必须注重完善相应的机制。从当前来看,尤其要注重:一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好财政专项资金这一杠杆,加强对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投入,优化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才、场地能够满足实践需求,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健全文明实践中心督查考核机制。即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纳入党政部门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范围,纳入创建文明单位测评体系,明确考核标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场所、服务队伍、理论宣传等,同时建立定期考核结果通报机制等。三是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在宣传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思想宣传的任务、内容、纪律要求等。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建设上,要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强化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等。四要建立长效跟踪反馈机制。即要求各地文明实践中心定期分析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

四、 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诚信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社会诚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诚信意识得到极大提高,诚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不过,也应该看到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不诚信的问题,诚信制度化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还不相适应。

培养公民的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都要求我们应加大社会诚信建设力度,采取更加系统化的举措,把诚实守信的精神理念切实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营造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加强诚信理念宣传,开展诚信守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市场、进机关”活动,加强诚信人物评选,大力弘扬诚信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尤其要注重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力度,鼓励支持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并为其监督提供条件。政府也需要定期发布“红黑榜”,约束社会成员的失信行为,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诚信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人崇尚的社会风气。

第二,加快诚信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诚信数据共享、互通。十八大以来,诚信数据化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各地区都加快了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步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信息具有种类多、发布广、整合难的特点,且各地、各部分信息系统分散,诚信信息在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都存在“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的现象,数据归集难、数据共享难、系统整合难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深化诚信建设,要求我们按照统筹规划、统分结合的原则,构建以互通共享为特征的信用平台系统。尤其要深化“信用中国”网站建设,在纵向上,实现中央和地方信息的对接;在横向上,实现工商、公安、质监、税务等部门业务系统的自动对接。通过这一平台可“一站式”查询各类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为强化诚信监督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社会各主体树立诚信意识。

第三,完善诚信制度体系。十八大以来,诚信制度化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都作了系统的规定。当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一是完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制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使每个自然人、每个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有利于诚信信息的采集、查询、共享,对于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已开始实施。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保证统一代码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效、完整可靠地推行。同时明确伪造、变造、冒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处罚措施等等。二是完善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依法依规对自然人和法人等社会主体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更容易形成“合力”,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从当前来看,尤其要从制度层面上对“严重失信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并规定各单位、部门对不同行为主体“严重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完善失信行为分类管理机制,依法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三是探索建立信用修复制度。信用修复指的是失信主体在彻底纠正失信行为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前提下,依法依规退出“黑名单”并解除失信联合惩戒的措施和过程。当前完善信息修复制度尤其需要制定不同主体失信行为的信用修复指导目录,按照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明确相关主体能否修复信用以及信用修复的方式、程序和期限等。

五、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家庭文明水平

小家联大家,大家联国家。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家庭文明建设,小而言之,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大而言之,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2016年8月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中央文明办启动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工作,2020年8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当然,家庭文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对于文明养成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新征程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通过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家庭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等多种举措,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制度。在领导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应将家庭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争取将文明家庭创建指标体系列入省级文明市、文明县(城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等测评体系。同时,注重强化公共政策的保障力度,把促进家庭和谐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政策中,体现到各类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中,通过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符合家庭文明建设的行为,约束违背家庭文明建设的做法。

第二,强化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伦理教育。应该看到,当前一些家长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诸多与家庭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一些家长信奉“学习至上”的理念,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视道德教育。为此,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各种媒介、公益广告、宣传栏等宣传现代家庭文明理念;通过开展优秀家风家训主题道德讲堂、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家庭教育咨询活动等,引导家长摒弃“重智轻德”的观念;通过推出具有震撼力、感染力的电视电影作品,提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宣传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学先进、创先进的浓郁家庭文化建设氛围;通过运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孝老爱亲优秀文化传统,展现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引导人民群众提高家庭文明意识。当然,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取得切实成效,还必须注重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引导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形成家庭参与、家庭快乐、家庭受益的生动局面,让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走进百姓生活中。

六、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人。“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社会不仅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而且正在迈向智能社会。可以预见,未来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各项举措中,网络文明建设的地位也会越来越凸显。在笔者看来,当前深化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尤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尤其需要做到:一是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现实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网络社会特点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将爱国、诚信等现实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网络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同时要把“网德”的培养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中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荣辱观,提高网络道德素养,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网上行为,自觉抵制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的行为,让低俗信息和垃圾信息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以此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二,强化网络“立法”,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社会需要像现实社会一样建立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这个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实际上,近年来国家已经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努力,如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为推进网络法治化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不过总的来说,网络社会是新兴领域,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必然会造成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问题。如当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互联网直播营销法律法规。那么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对于直播营销平台出现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应如何处罚?再比如在网络监督方面,目前也还缺乏《网络监督法》《网络举报法》等法律法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网络“立法”,尤其要加快构建网络文明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监管既要注重强化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又要注重强化对网民个人的监管,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是强化对各网络平台的监督。网络平台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转载者,本身具有依法运营、规范平台信息的义务。应该看到,当前有的网络平台还存在与网络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部分网络账号为获取流量和广告进行恶意营销;有的无中生有造热点;有的冒用权威人士名义,发布谣言误导公众;有的恶意篡改党史国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等等。为此,包括网信部门等网络监督机关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督促网络平台履行好自身的主体责任,始终保持平台的“干净”状态。二是完善对网民个人的监督。对网络上发布的一些不良信息、不实言论以及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有效地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让他们明白:作为网络主体他们享有权利,但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违法必定会受到追究。三是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机制;畅通网络举报途径,规范网络举报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管理程序;开展网络专项整治行动等途径,通过多方努力,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络秩序。

猜你喜欢
诚信现代化文明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请文明演绎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