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与当代学术话语的创新
——《新文学评论》创刊十周年纪

2022-11-24 18:45:40赵学勇
新文学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办刊刊物

□ 赵学勇

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创办的会刊《新文学评论》(季刊),自2012年3月创刊于武汉后,不觉间已走过了整整十年之久。在我看来,十年间,《新文学评论》以知人论世式的办刊视野,积极打造文学话语多元化的学术平台,积极推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话语创新。作为一个不断追求和创建自身特色的刊物,《新文学评论》以自由、稳健、鲜活、动态的办刊思路在当代众多刊物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自成一家,实现了学术刊物与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家研究、文学奖项研究、文化思潮研究等方面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个刊物的特色的体现,首先在于办刊者的理念和思路,而其理念和思路的具体实现,则在于其刊物栏目的设置。整体上来看,《新文学评论》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现当代文学的文献研究”“作家研究专辑”“批评前沿”“湖北文学专栏”“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等各栏目间的联动设置。通过作家自述、访谈实录、主持人语以及作品评论相结合的方式,这些栏目对当下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性、立体化的开掘,借鉴知人论世式的办刊路径,突破了以往学科研究在作家自述、文本批评及文学理论等板块的界限,进一步丰富了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知识资源。而这一办刊思路所体现的,是重视把作家经历及其生命体验的研究视为其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对其个体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文学评价。比如在该刊2020年第4期有关诗人张远伦的讨论中,主编在“诗人档案”栏目中分别安排了如下几个板块:首先是“主持人语”中评论家张清华对诗人的整体评价,他通过对诗人前三个创作阶段的整体性回顾,引发了对于诗人在第四阶段该往何处去的思考;其次是诗人张远伦的自述作品《寻找诗歌的美学气质》,主要讲述了自己在创作道路上不断突破、不停借鉴,不断地追寻独属于自身的诗歌气质的历时性经过;再次,编辑又设置了张二棍与张远伦的访谈《诗歌是诗人的寻人启事》,在对谈中流露出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作为乡村老师、作为诗学爱好者以及作为杂志社编辑的不同身份,如何带给诗人以多维度的创作灵感与体验;最终,栏目结尾刘清泉的文本批评《从乡村到城市,而后无限长……——张远伦诗歌风貌溯源》,论述了诗人以“乡土术士”“外科医师”“灵魂按摩师”的不同面向,如何走向了在日常生活中开掘神性的整体诗歌风貌,并具备了何种辨识度和持续性的特质,从而最终共同完成了围绕张远伦诗人诗作的一整套论述过程。与之相似,在《郝景芳、姜振宇文学对话录》(郝景芳,姜振宇)、《科幻文学的女性书写——评郝景芳创作》(刘媛)、《我的生活与写作》(张楚)、《小镇·望远镜·宇宙——论张楚小说宇宙学的建构》(李晓禺,张昱)等系列文章中,这样的讨论路径不仅运用于郝景芳、张楚、宋小词、铁凝等作家的研究之中,还兼及祝立根、白玛、符力、武强华等当代诗人群体研究之中。这样由不同身份的参与者绘就成的当代作家群像的心灵画卷,以及从整体性审美意识和生命观照出发的作家作品研究方式,重新塑造了作家、评论家与刊物之间全方位互动的关系,这对于本学科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拓展,无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与借鉴意义。

从刊物与学科间的互动关联性出发,《新文学评论》中对于“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等学人研究栏目的设置,也形成了该刊在学科布局结构中守正出新的整体风格。在我看来,作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推动力量,学人研究本身就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此,《新文学评论》开创性地设置了“新文学史家访谈录”栏目,通过一期一家一谈的形式,以实证主义的态度,以拉近与当代学人近距离对话的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众多知名学者的教育背景、学术经历、研究方法及学术感悟和经验进行自白式的呈述,将他们的学脉加以记录与保存,从中体现出了本刊物与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发生良性互动的意愿。这其中,既有《“严”上加“严”求学问,赤子痴心待文学》中从以个人生活见证历史转折与文学变革的严家炎,《思考与漫游》中从一段年少经历、一位启蒙老师、一本学术专著走向文学理论研究的林岗等学人,还有《钩沉辑佚,以小见大》中从阅读、感悟鲁迅进而走向现当代文学史料方向的陈子善,《文学史的纵贯与学术精神的融合》中从现代文学逐步溯回至古典文学研究的杨义等著名学者。面对每位学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师承谱系以及学术选择,《新文学评论》兼容并包地为每位学人分别画像,忠实地呈现了数位优秀学者延续至今的探索心路和学术造诣,从而还原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文学学科的代际间的传承及研究谱系。这一对于新文学史家的专题型研究的呈现,对于加强与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互动关系、厘清及延续现当代文学学脉,以及深化20世纪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史而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科意义。

此外,《新文学评论》的另一突出特色体现在“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刘醒龙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是作为“编者话语”的重要表述平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编辑风格,使得这些栏目能够在当代众多刊物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其实众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学革命开始,现代文学及学术刊物就成为知识分子表达自身观点与学术立场的最佳平台。且不说由五四先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极具特色,即便是由当时所谓守正派杜亚泉所主编的《东方杂志》《亚泉杂志》等刊物也携带着鲜明的个人话语色彩和风格,从而进一步促成了当时文坛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而《新文学评论》由于依托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办刊,因此其编辑特色主要也相应地表现为:首先,依托主编个人研究专长及所属团体特色的设置栏目,以彰显出刊物自身设计的别树一帜。譬如以执行主编李遇春的现代旧体诗词研究而衍生的“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栏目,发表了《鲁迅旧体诗研究媒介论》(李聪聪)、《文体代偿:旧体诗之于鲁迅的特殊意义》(张宁)、《嵌入与浑融——漫议旧体诗使用新词语之门径》(段维)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使得现代旧体诗词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又如《走向天门口:刘醒龙1984—1995小说的成长肌理》(鲁微)、《“拨乱反正”宏大叙事的大合唱——我看首届茅盾文学奖》(贺绍俊)等依托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而设置的“刘醒龙研究”以及“重审茅盾文学奖”栏目及其相关研究。其次,凭借刊物自身所携带的地域特质,立足于湖北文学的历史进程与当下发展,为进一步指导并促成湖北文学的全面繁荣而助力。对此,《新文学评论》以“面向湖北、面向当代、面向世界”为办刊宗旨,并相应地设置了《湖北文学微观察》等栏目,刊载了《以大胆的想象实现语言的“陌生化”》(邹茜)、《山河行走中的中国讲述》(周会凌)等对李修文、车延高等在地作家创作进行追踪与宣传的评论文章,从而综合地勾勒出了当代湖北重要作家作品的区域性特质,从地域文学出发为当代文学研究版图添砖加瓦。

还可以看到,该刊的“文学新势力”“批评前沿”等栏目还格外注重对于文学新人的发掘与扶持计划,对当下所涌现的新现象、新思潮起到了学界引领的作用。回望1920年代,由茅盾、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文学阵地,为壮大新文学阵营不断招兵买马,在邀请巴金、朱自清、叶圣陶等作为撰稿人的同时,还积极发掘了臧克家、靳以、艾芜、张天翼等文学新人,凭借包容的气量与先锋的视野推出了《超人》(冰心)、《缀网劳蛛》(许地山)、《春雨之夜》(王统照)等日后在文学史留名的作品。由此可见,文学刊物在新人新作发掘方面具有相当的组织力与引导力的重要意义。《新文学评论》即依循此特质,在新人新作的发掘与培养方面极具特色。其中,在“批评前沿”“北大论坛”等常设的栏目中,徐则臣、石一枫、鲁敏、乔叶、魏微、笛安等70后、80后身份各异的青年作家身影不断涌现,其中既包括已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纯文学作家,也有受到网络文学市场热捧的文学明星,甚至还有以往所谓青春疼痛文学作家的身影。《从“穿越”小说看新世纪网络文学》(刘小源)、《属于都市的日常经验与情感模式》(孟令欢)、《浅论耽美写作中的“恶女”形象》(吴仕媛)、《道家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中国应用》(王侃瑜)等对他们创作的相关讨论,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严肃体裁写作,常常涉及“致青春”写作、私人写作、网络文学、商业写作、科幻文学及非虚构写作等领域,并在这些尚具争议性的、行走在前沿的文学议题中敢于率先探索并发声,可以说高度符合了其“思想性、学术性、批判性、前沿性”的办刊理念。这些在文学方面的积极探索和试验,进一步拓宽了当下文学学科研究的文化视野,为刊物增添了较强的学术前瞻性,也让刊物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果从过往的文学经验来看,在当下,面对创作多样、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的文学及学术格局,学术刊物既要显示出它的自由弹性的一面,主动建构起兼容并包的文学话语空间;但同时也不能被各类看似炫目的新名词、新方法所迷惑,而放弃了本属于文学自身的精神高地。这样才能肩负起文学最本质的责任与功能,从而长久地在当代众多刊物竞争的格局中作为一面高扬的旗帜。因此,《新文学评论》在坚守自身办刊理念及特色栏目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如学术精品意识的强化和提升;兼容学术性、批评性、前沿性、现场性于一体的办刊活力;在自由办刊与评价体系间突显自身刊物的影响力。相信《新文学评论》在已有十年成绩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定会把刊物打造成为参与及构建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学术体系的重要话语场域。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办刊刊物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