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伦来, 刘鑫蕾
(合肥工业大学 a.经济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随着工业化的飞速推进,自然生态正日益遭受破坏,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挑战。印度学者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目睹这些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诸多危害,认为西方父权制发展模式的老路和赶超式发展道路都是不可行的,提出了生存必需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人们抑制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重视精神文化需求,解决生态危机与女性问题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男性与女性关系、发展与需求关系、物质与文化需求关系等方面阐释席瓦的生存必需理论的丰富内涵,并联系实际论述该理论的时代价值,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席瓦认为生存必需就是指“能够用最基本(最低)必需品,并以自己的力量维持自我生活”[1]315。她进一步阐述,人类必须立足这一生存必需,努力从“包围的、过分发展的工业社会寻找一条出路”[1]315。席瓦的生存必需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席瓦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对立,而应该和谐共生。自然为人们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必需之物,同样地,人们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其实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肆意地破坏自然,人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也是同样,不能因为单纯地发展工业而破坏生态规律。她提及得了疯牛病的牛:牛原本是食草动物,但由于工业化生产的推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牛奶产量、牛肉产出等,人们在牛的饲料里添加了病死动物的肉和骨头的混合物,牛在长期服用后,就容易得疯牛病。这就是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否定了牛的主体性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不应该只注重经济利益,试图去主导、强行改变自然规律,而忽视自然界其它生物的主体性。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破坏自然环境去得到自身的利益。
在席瓦看来,“女性会比男性更关心生存的资源。女性对发展或货币经济不抱任何期望。她们只想保持对她们生存基础的自主控制,她们的共同财产资源:土地、水、森林和山丘。”[1]303森林的资源是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所需去获得。但由于工业化的进程,森林在被过度开采后变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原本印度加瓦尔的妇女只需要花几个小时去森林就可以收集到水、饲料和燃料,但后来就只能坐很久的卡车去收集这些生活必需品。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影响到了她们的生活。她们知道生存以及自由和尊严——所有生存的必需品,只有在她们控制这些资源的情况下才能维持生存,而不是依靠政府或实业家提供的资金来生存。对于她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保护好生存必需的资源,以供未来可持续地生活下去。而男性对此并不认同,他们更关心的是经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权力等。他们相信只要科技进步,在未来就能解决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生态问题。
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就需要付出代价,通常受害者是女性。发展可能会极大程度地破坏人们的生活,摧毁女性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并不允许女性参与工作,女性只能在家照顾孩子、老人,从而导致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在席瓦看来,男性与女性应共同承担生存必需的劳动。
在生存必需这一理论下,发展的定义不再只是单纯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是人们在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撑就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才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也是人们出于需要的原则从而自主保护生态环境。
席瓦提及了马哈拉施特拉邦桑利区卡纳普尔水坝运动。卡纳普尔在20世纪80年代后长期面临严重干旱、作物歉收等问题,但在之前并未出现如此现象,究其原因,是私人承包商从干涸的河床中采沙,并将其出售给城市中的建筑公司,因此水的渗漏减少,水资源流失。于是卡纳普尔居民希望政府能停止商业采沙,并允许他们建造大坝。1990年大坝得以竣工,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这就是人们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助的表现。
席瓦认为未来的生产发展应该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而非无限增长的物质贪欲上。“不是为了利润去剥削自然,而是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治愈资本主义对自然造成的损害。”[1]319这也正如米都斯在《增长的极限》中指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3]。Goldsmith和Allen在《生存的蓝图》中也指出“这个世界无法承受生态需求上这种持续不断的增长”[4]。席瓦在《生态女性主义》一书中提及了反对印度纳尔马达山谷项目运动。纳尔马达山谷项目主要包括在纳尔马达河上建造数座大坝,大坝的设计用途是提供灌溉、生产电力和供应饮用水,但代价是近20万人会因土地被洪水淹没而流离失所,生态环境也会遭受破坏[1]307。席瓦认为这实际是利用自然资源为现代工业发展服务,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在席瓦的生存必需理论中,生存必需并不仅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有精神层面的内涵。“把精明的生存生活方式看作贫困的文化感知,为将发展进程当作一个消灭贫困的方案提供了一种合法性。不过,这种文化上有偏见的方案,破坏了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制造了真实的贫困或物质贫困,否认了生存需求本身,强调通过资源的多样性和资源的集中进行商品生产。”[5]在父权制发展观念中,对于贫困有两种层面的认知,一是物质上的贫困,二是文化感知上的贫困。当你不消费市场上的商品,而是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这将被认定为贫困。在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往往面临着这两种贫困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生活物质缺乏、经济收入低微,同时也存在文化知识缺乏、自身权利无法保障等问题。席瓦认为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都应该被重视,这是所有人的生活需要。只有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人们生活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同时,席瓦和其他生态女性主义一样,注重关怀原则,并将它运用于生态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在《不同的声音》中提出,“男性会追求明确的道德原则和公式并运用它们,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而女性则更强调人际关系重要性,尤其是爱、同理心这些关怀性质的情感。”[6]在生存必需下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人们生活在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下,能享受到干净的水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应该“积极提倡关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以相互依赖模式取代以往的等级制关系模式,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尤其要提倡社会公正”[7],在工作中,文化也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工作息息相关。她认为文化等精神需求应该成为人们争取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会感受到空虚、孤独,这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忽视了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态女性主义主张重新整合物质和精神,这会让人们能够幸福充实地工作,每天都充满干劲。在人们的生活中,爱和关怀是至关重要的,这将能拯救生态环境的危机,也将影响到人们未来的生存方式。
席瓦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她也代表女性进行发声,虽然她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激进色彩,但她一直以第三世界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研究印度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对于我们思考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也日益膨胀。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8]而这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里也包括了人们虚假的生活需求,这已经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写道:“单向度的人就是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9]这是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人们开始沉浸在物质享受中。而这同时导致了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迫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席瓦所提出的生存必需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不再是只关注于发展生产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是将目光转向发展生产力的源头——需求上,重新审视物质的需求是否是生存的基础。在控制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未来也需要考虑是否能在源头上去控制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贪欲和遏制为了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但为了全人类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在观念上对人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西方大多数生态女性主义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实践活动,难以造成深远的影响。但席瓦在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她参加了“抱树运动”,撰写文章等对抱树运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抱树运动,知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创办了九种种子基金会(Navdanya),目前该基金会已经在印度17个邦建立了111个社区种子银行,成功保护了5 000多种作物,并围绕种子主权、粮食主权和可持续农业等主题培训了50多万名农业生产者,帮助建立了印度最大的公平贸易有机直销网络[10]。这些年来,九种种子基金会的努力对印度农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保护作用。
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种子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保护种子其实就是在保护大自然的一部分。席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了表率。注意理论结合实际,不应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而应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保护好大自然。目前,世界各地的种子库都在收集并存储各种植物种子,以防因全球物种迅速缩减而造成物种灭绝。对未来生存必需资源的保护是很有效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减少因生产、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保护生态,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雾霾、沙尘暴等,这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席瓦在生存必需理论中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发展中国家是否可能通过赶超式发展战略成功地在经济等方面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否可能一直凭着“掠夺”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源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希望经济能早日赶超发达国家,从而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占据了大部分资源,当前依然在不断地消耗各种资源。但当未来的某天,地球上的生态资源不足以维持人们的经济发展,这又将何去何从呢?
席瓦所提出的生存必需理论并不仅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如果仅仅让发展中国家考虑生存必需理论,这必然是不现实的。这会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公平。生存必需理论不仅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适时考虑资源问题,也是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在维持经济发展过程中抑制自身日渐膨胀的物质贪欲。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要遵守自然规律,摒弃无止境地开采自然资源的做法,从生存必需的需求上来思考可持续之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再无休止地追求利润,才能共同地保护好地球,实现全人类的长远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各国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这对于女性来说更是一次转折。据联合国妇女署最新的全球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可能会让他们为之努力的性别平等工作倒退25年[11]。联合国妇女署副总干事安妮塔·巴蒂亚说,“仅在9月份(2020年),美国就有约86.5万名女性退出劳动市场,而男性只有20万。其中大部分原因是护理负担重,没有其他人可分担”[11]。这也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女性丧失就业和教育机会,从而造成女性在物质上的贫困和文化感知上的贫困。在社会分工上,女性多专注于家庭,男性多专注于事业,因此,女性的收入水平往往低于男性,进而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低于男性。
一直以来,席瓦在提高女性地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经常能看到九种种子基金会成员的身影。该基金会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平台,并通过相互交流、国际合作的方式来扩大女性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提高女性的地位。席瓦希望女性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进而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同样的社会地位。
席瓦的生存必需理论展现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但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在生存必需理论中,席瓦没有对基本生活需求范围给出限定。各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并不相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于生活最基本必需品的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对基本生活需求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像以往只是为了活下去,更是为了活得舒适。想要让人们完全改变目前已有的生活方式,一切从简地生存,这难以实现。假设真的可以设立一个基本生活需求范围标准,强制人们去遵循这一标准,对于生活水平较高的群体而言,其中也存在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总的来说,虽然席瓦的思想在实践方面或许带有乌托邦色彩,可能难以真正实现,但她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思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各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