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水治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江华 425500)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我国对于农产品需求和出口贸易量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农产品高产目标,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优化、创新,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另外还要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做好农作物各生长阶段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创建条件,因此本文对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研究意义。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虽然化学防治在短期内具有很好的治理成效,但如果长期使用还是会或多或少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农作物正常生长、生产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病虫害本身的抗药性也会提升[1]。基于以上原因,农作物种植户应积极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一些环保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环保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减少因病虫害问题对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
现阶段我国正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以往所采用的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出的需求。基于上述农业的发展背景,农作物种植者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积极应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这两种防治技术在当前农作物生产中已经取得很好的应用成效,对提升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提出的需求 。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随之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颁发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其中农作物生产中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符合国家现行理念,将其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业中,一方面能够减少农作物表面的药品残留,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正式开展农作物种植作业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选择栽培品种,所选品种质量对最终农作物生产产量有直接决定的影响,因此科学选择农作物栽培品种是整个农作物种植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2]。我国地大物博,各大地区之间在地域性、气候性、土壤酸碱度等多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特征,在选择农作物栽培品种时,应对农作物种植所处区域的气候、土壤、温湿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还要分析所选农作物的茬口和季节衔接等情况,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开展栽培作业,为后续农作物健康生长做准备。为避免影响农作物种植的连续性,若茬口相对比较早,所选择的农作物应具备一定的耐寒性特征,且适用于早期栽培的品种;相反,若茬口比较晚,应选择晚播种类的农作物品种,这样才能最大化保证农作物在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其种植产量和质量。除以上因素之外,还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土地贫瘠程度、病虫害发生率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品种选择。
要想提升农作物栽植质量和产量,做好农作物轮作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农作物种植人员在进行轮作时,应结合农作物所在区域的种植土地、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条件来确定轮作年限,科学开展农作物的轮作活动,这样才能提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免疫力,从而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几率,有效保证农作物的出苗率。
但对于农作物轮作种植模式的应用,应根据当前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通常来讲,种植人员会选择年限相对比较短的轮作模式,能够起到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的作用[3]。在正式开展播种作业前,要求农作物种植人员进行土地翻耕整治作业,所谓翻耕就是对种植区域中的表层土进行翻耕、蹚地、破碎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障种植区域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效控制农作物的发芽率,根据农作物生长习性确定播种深度。另外,对于种植区域中的排水沟设置,应选择在低洼区域进行设置。若农作物所在种植地区为半干旱性地区时,需要进行土质疏松处理,避免出现跑墒问题;若农作物所在种植地区偏寒凉时,可采取土壤做垄的方式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的温度条件。
农作物种植时间的选择对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种植户自身经济收入具有直接性关联和影响,且与农作物品种选择以及地区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农作物所处种植地区、品种不同,其播种的具体时间也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这就要求种植人员根据农作物所处生长地区的土壤、温度、农作物生长习性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种植时间。避免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侵害影响,以此从根本上提升农作物生产产量[4]。
以水稻这一农作物为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稻播种时的气候条件,只有保证阳光、降水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水稻播种和育秧时间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之间,另外还要做好夜间灌溉工作,避免因夜间气温下降,导致秧苗出现霜冻而影响其生长。因此,科学选择农作物播种时间,能够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如果所选时间不符合农作物本身生长习性,其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病虫害等因素的侵扰影响,对其最终生产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农作物在生长期间,还需要做好灌溉、施肥方面的工作,科学开展水肥管理工作,满足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在正式进行农作物水肥管理作业时,要求相关种植人员将种植所处区域的土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其中,以此为基础进行灌溉、施肥作业的计划安排。
对于农作物灌溉,要求农作物种植人员严控灌溉量,如果灌溉量过少,无法满足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提出需求,会导致农作物生长速度因此减缓;相反如果灌溉量过多,很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几率加大。因农作物所处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对灌溉量的需求也因此存在一定差别[5]。这就需要种植人员掌控好农作物所处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各生长阶段灌溉工作的具体时间、水量等等。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对于雨水量相对比较多的季节,还要做好相应的排水作业,防止因积水问题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讲,施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作物提供生长养分,是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一项重要因素。对于农作物施肥,农作物种植人员首先应该选择农家肥,其次为高效低污染的化学肥料,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控化肥使用量,避免因化肥使用量过多对土壤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本身的生长品质。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生长周期等因素,决定其施肥量和具体时间,掌握农作物生长各阶段对肥力提出的使用需求,科学搭配肥料,以此强化施肥作业成效。
做好中耕松土作业,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生长中的土壤疏松度,更好地对土壤中的养分、水分进行协调,有利于提升农作物根系发育速度。从整体上来看,中耕松土作业主要是清除当前农作物种植区域中存在的残留病菌,避免因病株本身存在的病原体对正常生长状态下的农作物带来威胁影响,导致农作物本身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一般通过腐熟或深翻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起到对病原体抑制作用。中耕松土作业还要将农作物种植田地中的杂草清除处理,避免杂草与农作物争抢养分,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除草作业方式主要有人工和机械两种类型,也可借助除草药剂的作用,根据具体除草的实际情况,清除田间中的杂草。以玉米这一农作物为例,当玉米已经生长出3~5片叶时,杂草对玉米正常生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清除杂草的最佳时期,种植人员可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相应的除草剂,为玉米生长创建健康环境,实现玉米高产目标。
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成效,就需要针对农作物病虫害构建全面的防治系统,同时这也是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朝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的基础所在。基于此,农作物种植人员应针对当前所种植的农作物生长中可能产生的病虫害进行分析,总结病虫害类型,分析各类病虫害可能产生的危害,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明确防治所采用的手段,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其对农作物生产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而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益[6]。
要想确保农作物生产产量,关键在于科学选种,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病虫害等情况,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从根本上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正常生产造成的侵扰影响,提升农作物本身对病虫的抵抗力,确保农作物健康稳定生长,在此基础上增加生产产量。地区农业部门还可针对病虫害防治,向种植户推广一些高性价比的农作物品种,严格根据“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有了很大进步,当前研发的各种新型杀虫剂、杀菌剂等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有效防治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杀虫剂、杀菌剂的本质为化学类物品,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要求使用,就会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农作物种植人员在采用化学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结合农作物所处的生长阶段、病虫害类型选择化学药物,严格控制喷洒药量,减少因化学药剂喷洒后的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最大化地起到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7]。举例来讲,对蛾类病虫害的化学防治,通常将马拉磷硫与鱼藤精进行混合,对农作物进行喷洒作业,以此对农作物中的蛾类病虫害进行防治处理,为农作物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
所谓物理防治,就是将机械、人力结合起来共同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以此对害虫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破坏,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总体上来说物理防治技术不会对农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应用效果非常好,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如在农作物生长田地内,通过设置捕鼠器、黏虫网等一些器具,以此来捕杀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害虫;还有些害虫具有趋光性特征,种植人员可以基于害虫这一特征,通过运用特殊光源来诱杀害虫;还可在农作物田地内设置屏障,以此隔离农作物生长与害虫活动区域,减少害虫对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应用当前推行的覆膜种植技术,该技术能够起到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作用,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
生物防治就是以自然界相生相克这一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应用生物、代谢物的原理来起到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具体来讲:其一,通过生物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当前应用比较普遍的生物农药主要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等,一方面能够改善农作物生长中的病虫害问题,另一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性意义;其二,通过植物抗性诱导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这类生物防治虽然无法直接消除细菌,但可通过激发农作物本身具有的抗性,以此起到激发农作物免疫机制,从而避免病虫害问题发生。例如植物激活蛋白能够起到提升农作物抗病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8];其三,将害虫天敌引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中,也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针对当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玉米螟虫害,可通过引入松毛虫赤眼蜂对虫害进行防治,以此减少虫害对农作物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讲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不仅仅与社会群众的收益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朝绿色、有机、生态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农作物种植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科学的栽培技术,并跟踪农作物全过程生长阶段,积极应用现代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从根本上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