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Шостакович Д.Д.1906—1975),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久负盛名,诸多的音乐特征与创作手法可以证明他的“交响音乐作曲家”身份。此外,他的歌剧、电影音乐、革命歌曲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人以及我国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是那个时代最真诚、最无畏的艺术家,拥有个性,极具创新精神。虽然他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和世俗的打击,但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在社会活动中的奉献精神,都会带给人们很多思考。
20年前,笔者开始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感觉到他的作品具有神秘感。当时国内对他的研究集中在他的15首交响曲和现代复调音乐的经典之作《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1952)方面,可参考的资料很少。而在俄罗斯,肖斯塔科维奇研究专家Л.А.马泽尔在肖斯塔科维奇离世不久就提出:“必须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更要研究肖斯塔科维奇对其他作曲家的影响”;“在民族性与政论性上,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可与贝多芬相比;而在音乐语言的发展上,就其音乐的综合成就来看可与巴赫相提并论。”肖斯塔科维奇在钢琴音乐方面的创作不容小觑,俄罗斯很多学者的研究明确揭示出他的钢琴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作为钢琴演奏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他师承俄罗斯彼得堡钢琴学派代表人物Л.В.尼古拉耶夫,代表苏联参加过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起,肖斯塔科维奇只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钢琴创作方面继续前行。近年来,中国学界对他的作品研究明显多了一些。对我们而言,他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作曲家,既充满魅力又深奥难懂。
肖斯塔科维奇与钢琴相关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钢琴作品,一部分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合作的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纯钢琴作品创作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作品出现。能够看得出来,他大多采用相对传统的体裁。他的纯钢琴作品如下:(1932—1933);《第一钢琴协奏曲》4个乐章,Op.35(1933);《钢琴前奏曲8首》Op.2 (1919—1920);《为钢琴而作的3首幻想曲》Op.5(1926);《双钢琴组曲》Op.6,4首(1922);《第一钢琴奏鸣曲》Op.12 (1927);《格言》10首,Op.13(1927);《为钢琴而作的24首前奏曲》Op.34《第二钢琴奏鸣曲》3个乐章,Op.61(1942);《儿童纪念册》6首,Op.69(1945—1946);《为钢琴而作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1950—1951);《为双钢琴而作的小协奏曲》单乐章,Op.94(1953);《第二钢琴协奏曲》3个乐章,Op.102(1957)。
上述作品中,有2部奏鸣曲、2部协奏曲、2部双钢琴;还有他早期创作的8首前奏曲、中期的24首前奏曲和晚期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另有幻想曲和一些小品似的成套乐曲。“他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当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快速而剧烈的运动、‘托卡塔曲的风格’、轰鸣的钢琴声、突然的打击乐和弦、第二主题中‘多刺的’旋律。”[1]肖斯塔科维奇的性格是幽默和俏皮的,其作品中经常出现幽默和讽刺的意味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纯钢琴音乐,肖斯塔科维奇的部分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合作的作品也很有代表性。这些作品数量更多,体裁和内容也更加丰富。作品具体如下:《钢琴三重奏》(为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Op.8(1923);《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乐曲》3首,Op.9(1923—1924);《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4个乐章,Op.40(1934);《根据普希金的诗歌为男低音与钢琴而做的4首浪漫曲》Op.46(1936);《钢琴五重奏》(为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Op.57(1940);《为男低音与钢琴而作的6首浪漫曲》Op.62(1942);《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67(1944);《为歌唱与钢琴而作的2首歌曲》Op.72(1945);《为歌唱与钢琴而作的4首歌曲》Op.86(1951);《根据普希金的诗歌为男低音与钢琴谱写的4首独唱曲》Op.91(1952);《为男低音与钢琴而作的5首浪漫曲》Op.98(1954);《为女高音与钢琴谱写的6首西班牙歌曲》Op.100(1956);《根据萨沙·乔尔内的诗歌为女高音与钢琴而作的〈讽刺作品〉》Op.109(1960);《为男低音与钢琴而作的〈我作品全集及我对前言思考的前言〉》Op.123(1965);《根据A.勃洛克的诗歌为女高音、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7首浪漫曲》Op.127(1967);《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3个乐章,Op.134(1968);《根据马林娜·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为女中音与钢琴谱写的6首歌曲》Op.143(1971);《根据米开朗琪罗的诗歌为男低音与钢琴谱写的组曲》Op.145(1974);《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3个乐章,Op.147(1975)。
上述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合作的协奏曲;独唱作品的钢琴伴奏曲;钢琴三重奏、五重奏的室内乐作品。室内乐是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领域,他与俄罗斯最棒的格拉祖诺夫重奏乐队和贝多芬四重奏乐队合作密切,这激发了他连续不断的创作热情。专门为男低音、女中音、女高音独唱作品创作的钢琴曲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十分引人注目的音乐体裁,这些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都极具独创性。这部分作品创意新颖、技法纯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样貌,对近现代俄罗斯钢琴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风格源于其整体创作传统。他的创作传统蕴含着悲剧哲学和特殊的形象性,这是以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一系列作曲家所具有的重要特点。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主题与旋律
乐曲主题通常由音乐动机与节奏音型等材料共同组成,它是音乐创作的核心,也是乐思发展的动力。由一连串音符或几个乐句构成的主题在作品中具有题旨性意义,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会影响音乐的形式与风格的倾向。从肖斯塔科维奇不同时期所作的各种音乐体裁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始终以凸显主题为首要创作原则。“有一次,当肖斯塔科维奇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旋律(主题)与旋律的发展相比,究竟哪个显得更重要?”虽然学生举了各种理由充分的例子说明“最重要的并不是音乐的主题,而是这一主题的发展,但肖斯塔科维奇依然证实,在音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定是主题思想和音乐旋律。”[2]389-390
旋律是体现音乐风格的根本要素。肖斯塔科维奇使“歌唱性”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而且极为重视古老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应用与深加工。很多悲情因素来源于深沉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基调,浑然天成,如《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出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哭泣曲和送别曲旋律。[2]391肖斯塔科维奇不仅创作歌剧,还写了大量的浪漫曲和歌曲,所以他的旋律表现中总会有咏叹调、宣叙调和朗诵调的某些特征。“肖斯塔科维奇的器乐旋律因素有时具有鲜明的表现力,有时则会变成动感性极强、近似于‘机械化’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与激情饱满的音调截然相反”[2]393。
肖斯塔科维奇有时力求非对称结构的旋律发展动力,在最初的音调基础上强调旋律延长,对旋律的整体结构有独特的思考。丰富的创作技法使得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如乐句的呼吸、节奏与节拍的变换、重音的表达、音调的暗示与引用。肖斯塔科维奇在改革形象与调性的基础上不脱离钢琴表达的传统诠释方式,也不排斥其它作曲手法;纵向和声垂直过程之上的横向旋律仍具有优先权,在主题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内心独白占主导地位,旋律走向大幅度横向延伸。
2.1.2 复调性
复调性首先表现在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典型复调作品之中,这完全不同于巴赫。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看似简练,弹起来却很难。复调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中随时运用的技术手段,其复杂的对位法决定了音乐结构的起伏变化,多声部的主题模仿势必影响整体创作。
大规模的多声部模式和套曲形式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奏鸣曲作品时惯用的音乐表现手法,他的两部奏鸣曲展示了这一体裁的两种发展道路:第一种道路建立在更新主旋律和从根本上改变奏鸣曲戏剧性的基础上;第二种道路正相反,在主旋律、结构、形成上,甚至在特殊的诠释上有意保留了经典。肖斯塔科维奇的奏鸣曲,无论单部的还是多部的,都以复调对位为音乐发展方式,在展开部加以复杂的变奏,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奏鸣曲中的Allegro(快板)在展开部主部中积极发展并占据主要地位,戏剧性在展开部的描写中得到反复强调,把具有表现力的高潮部分转移到再现部分,并在反复部分继续积极发展主旋律,直到再现主题旋律,展现出来源于贝多芬传统的慢结局的戏剧能力。
多种多样的复调思维方式是肖斯塔科维奇典型的传统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简洁的乐章与线条性的旋律;非常规的节奏型组合;特殊形式的曲式结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强调再现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的音乐体裁及结构;丰富的复调形式和广泛运用的复调技法等。
2.1.3 音色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将钢琴的发声原理与各种意味深长的音色相结合,在音色表现方面体现了多音色性,既有乐队性质的音响,又有声乐合唱性质的声音。他对声音的创造力更加具体化,就像各种风格的想象得以实现,形成的独特性使人感动振奋,因而轰动一时。这些想象常常带有讽刺性模拟,甚至是对某种美的否定,和我们习惯的声音概念有所不同。开始人们并不习惯,甚至不知所措,这要求听者结合和声织体来理解、体验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色之美。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的风格是理性而抒情的,音色的表现更加柔和,敲打式触键增强了音色的饱满度与丰富色彩。因此,演奏者需具备高超的技巧、丰富而优雅的音色表现力,在“静态”原则优先的前提下,把传统的钢琴技术综合化,使所有结构的层次和线条具有鲜明性。
2.1.4 高艺术性的慢节奏
以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非常注重高艺术性的慢节奏和慢板部分的应用。Г.В.斯维里多夫、О.А.叶夫拉霍夫、Г.Г.奥库涅夫、Б.А.柴科夫斯基、Б.И.季先科、В.Л.纳戈维岑等人在奏鸣曲中都有这样的部分。在乌斯特沃里斯卡雅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沉着速度占优势的奏鸣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奏鸣曲展开部的慢板最令人难忘,比以往作曲家展示的艺术性给人带来的冲击更加强烈。
2.1.5 理性的心理与美学特征
理性的抒情源于理性的心理,源于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传统。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形象能够体现心理学的本质,并服从理智。音乐结构的紧凑和线条的层次在风格的表现中并未显得十分华丽、高超。与普罗科菲耶夫或斯特拉文斯基相比,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少了一些生动的节奏和声音的装饰。这种特点在乌斯特沃里斯卡雅的《前奏曲》、Б.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奏鸣曲》第二部分、季先科的《第四奏鸣曲》《第六奏鸣曲》《第九奏鸣曲》和斯维里多夫的《f小调组曲》的宣叙调中都有所表现。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在美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抒情悲剧所反射的形象性。其音乐结构内容的充实性,情感表达初期的严肃性,矜持、含蓄的抒情主义,皆彰显出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审美态度与美学范式。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正处于20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流行之时,虽然他的音乐中也有一些特殊表现,但任何一种学派或方向都没有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中占主流,其中包括起源于德国和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趋势一直有反浪漫主义倾向,因此,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作为一种讽刺性的模拟继续存在,而他的创作体现了音乐最高水准的综合风格。在这种风格中,“前卫的”非浪漫主义特点似乎是他固有的天性,与此同时,“回归”浪漫主义这一主线又贯穿其整个创作过程。甚至在向“现代性”转变时,肖斯塔科维奇也有自己的选择性。他没有关注钢琴音乐创作的根本方式,而是保持对传统乐器音色和古典技术的忠实与坚守。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中对经典钢琴体裁和内容进行了革新。无论是钢琴音乐还是整个艺术创作,都充满着揭示性热情,带有深沉的情感。痛苦与庄严的形象被沉着地表达出来,成为他独特的音乐精神现象。从整体上看,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表现有三个传统层次:德奥学派传统——巴赫、维也纳古典乐派,他在巴赫和贝多芬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交响曲和《前奏曲与赋格》;俄罗斯的古典传统学派传统,受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塔涅耶夫、格拉祖诺夫等人的影响,他很好地继承了穆索尔斯基的歌剧和室内乐创作传统,也发扬了柴科夫斯基的抒情式交响曲原则;俄罗斯民间创作和现代日常音乐传统,包含现代城市生活的创作等。这些成为肖斯塔科维奇及其追随者们的综合特征,都是其艺术美学和风格的缩影。
20世纪下半叶,在俄罗斯音乐创作领域,以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作曲家们的创作和表演活动非常活跃,他们传承并发展了俄罗斯音乐学派的传统。著名音乐学家、艺术学博士、教育学博士根纳季·莫·齐平教授,曾任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音乐学部主任。他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列夫·欧柏林(Lev Oborin,1907—1974,1927年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是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批评家和教育家之一。齐平教授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俄罗斯钢琴学派:一方面是俄罗斯的钢琴作品创作,有格林卡、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一大批作曲家;另一方面指的是钢琴演奏学派,有从事演奏的优秀钢琴家,当然也包括既能弹又能教的伟大钢琴教育家们[3]。他们的共性是民族性的体现、发展与传承。
从作曲角度看,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下,汇集了大批天才作曲家。如:Г.И.乌斯特沃里斯卡雅,О.А.叶夫拉霍夫,Г.Г.奥库涅夫,Г.В.斯维里多夫,Б.А.柴可夫斯基,Г.Г.别洛夫,В.Л.纳戈维岑,Д.А.托尔斯泰,Б.И.季先科,К.А.卡拉耶夫。他们在性格与才能方面迥然不同,代表着多样的风格。这些人在青年时代就与肖斯塔科维奇结识,在不同时期跟随肖斯塔科维奇学习,近距离受到这位伟大作曲家在创作与个性方面的双重影响。他们的风格在心理学和美学方面与肖斯塔科维奇是相似的,有着厚重的情感、纯洁善良的音乐形象、脆弱而随意的抒情性等。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都善于运用理性-抒情、形象-概念的表现手法。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能充分展现最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个作曲家都曾渴望在钢琴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渴望在钢琴音乐中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风格由此产生,并包含很多维度。肖斯塔科维奇带有特殊性的理性—抒情风格,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卓越的动感风格相对立的。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舍曼诺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极其富有个性,而且带有鲜明的标签。在20世纪上半叶多层次的音乐画面中,兴德米特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与肖斯塔科维奇非常相似。特别是在为钢琴而作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Oр.87,莫斯科,国家音乐出版社,1952)中,我们会发现极其少见的与柴科夫斯基、斯维里多夫和乌斯特沃利斯卡雅创作的相似之处。如Oр.87中的b小调前奏曲的复调变奏与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奏鸣曲的第二部分相似;在降e小调前奏曲中可以看到与乌斯特沃利斯卡雅的单音音乐的关系;Oр.87与斯维里多夫的组曲有多种多样的联系。虽然当时的斯维里多夫已不再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但他总是把自己的作品给肖斯塔科维奇看。“肖斯塔科维奇之所以借用‘他人’的音乐元素,一定是他们的创作构思与音乐内容相互暗合”[4]。
肖斯塔科维奇与追随他的作曲家们都发挥了这些特点,并善于用他人的优势丰富自己的创作。他们不采用折中主义,而是寻求突破,开创新的音乐形象。在这些作曲家们的创作历程中,起作用的是“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的相近”原则,模仿、盲目跟随或所谓的“标准”都无法在这里得以确认。复调音乐元素在这些作曲家的创作中成为音乐思维的基础,有古典的和非浪漫的赋格曲、赋格乐段,连续不断的赋格化形式广泛体现在卡拉耶夫的前奏曲和赋格、斯维里多夫的组曲、托尔斯泰的创意曲和第四、十一、二十八、二十九奏鸣曲、纳格维岑的第三奏鸣曲等作品中,创意曲和复调形式的音乐得到了很大发展。
肖斯塔科维奇是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被肖斯塔科维奇影响的作曲家们创作风格具有多样性,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分支:哲学-戏剧分支(在伍斯特沃利斯卡雅、季先科和纳格维岑的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体裁特性分支(在卡拉耶夫、叶弗拉霍夫、奥古涅夫、斯维里多夫和别洛夫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抒情-浪漫主义分支(在Б.А.柴科夫斯基、Д.А.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伍斯特沃利斯卡雅、季先科、Д.А.托尔斯泰以钢琴体裁的创作为主;而其他一些人,如叶弗拉霍夫、斯维里多夫、Б.А.柴科夫斯基、别洛夫、纳格维岑的钢琴创作较少。上述作曲家们的创作都为20世纪下半叶钢琴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