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现状及保障机制研究
张志明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校企合作便是其重要产物。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进一步延伸至校地合作层面,使其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彰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研究以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总结了当前校地合作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认为在推进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需要密切统筹行动者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利益,并从校地合作行动者网络的异议预警和舒缓机制、行动者协商机制、沟通机制和匹配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机制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至10年的时间,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在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被广泛采纳,并推动着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索逐步下沉发展,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所在区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校地合作可以视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延伸,凸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校地合作逐渐成为院校、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教师与学生等利益主体的整体性网络,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地,为社会输送岗位所需的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校地合作既能发挥高校作为地方智库的优势,地方又能够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在新的时代机遇下,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校地合作模式多停留在校企合作层面,较少下沉至院校与地方更为宽泛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现有关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更广泛的地方服务功能发挥方面较为有限,为了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的功能,需要从校企合作层面进一步深入至校地合作方面,以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现有的合作方式依旧是校企合作为主,较少延伸至校地合作层面,在发挥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后疫情时代,诸多旅游导向型的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更需要快速振兴旅游产业,因此需要借助于旅游人才提振旅游目的地的恢复与发展。而强化校地合作则有助于使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国外关于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校地合作的意义与成效、校地合作开展的渠道与路径等方面。Scott[2]指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两个方面极大了实现了知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高校作为地方智库,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Petter等[3]以挪威和芬兰为例,比较了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了巨大帮助,相关科研成果在解决企业现实困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Harvey等[4]则关注高等院校在推动地方与区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大学生在参与地方建设方面提供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才能。Bezerra等[5]研究指出,高校对地方企业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高校在推动社区环境改善和地方生态系统修复等的重要作用。
国内关于校地合作的研究较晚,近年来这一议题备受关注,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校地合作的现状与意义、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校地合作机制等方面。在校地合作现状与意义方面,申亚楠[6]指出当前高校在校地合作中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够、自身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合作形式单一等现实问题;吴小珍[7]提出立足于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高校智库建设,此举有助于推动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田坤明等[8]认为校地合作是扩宽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科技人才与师资,特色产业、优质农副产品培育等对于实现校地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方面,何根海等[9]以池州学院为例,从学科与产业发展工程、开放式办学、校地融合与社会服务工程、校企联合与科技创新工程等方面探索校地合作的实践路径;而熊惠平[10]从宏观层面研究了高职院校校地合作办学战略,并指出镇校合作是高职院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PPP模式则是校地合作的创新举措。校地合作机制方面,单佳平[11]从平台搭建、学科调整与专业重构、多学科交叉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高校推进服务地方的协同一体化机制;杨光祥等[12]提出以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工程项目研发为主线的校地合作联动机制。
综合国内外关于校地合作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对高职院校校地合作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不够,较少涉及深入探究校地合作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内在关联,以广西高校作为案例地的校地合作研究也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研究从宏观层面探讨校企合作的成果居多,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地合作的针对性研究较少,立足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究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的研究是相对缺乏的;此外,现有研究所运用的学科理论方法较为单一;理论研究较多,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极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谋求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广西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过程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几乎成为所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各院校立足于区域间互动合作、行业协同合作、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教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发展还不成熟,现有发展模式依然以校企合作为主,近年来部分院校开始将校企合作进一步下沉至校地合作层面,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因此,各高校当前的校企合作发展基础和模式,为校地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未来将校企单一合作层面扩展到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层面。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关于校地合作的项目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模式,但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从校企合作过渡到校地合作的实践探索也越来越多。从桂林旅游业发展实际和现实成绩来看,政府高度重视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推动桂林乃至广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牵头了一系列的校地合作项目,突破了以往单一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其他院校与地区开展校地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借鉴。贺州、梧州、百色等地院校所在地方政府开始越发重视院校与本土旅游企业的合作,其中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与本土的旅游企业所开展的合作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贺州学院及黄姚古镇开展了较密切的合作,从最初的校企合作逐步下沉至更广泛更具深度的校地合作,通过依托地方政府在其中的统筹能力和桥梁作用,使原有校企合作项目成效更为显著。即在校地合作框架下,突破了原有校企合作单一式、短期性等局限,使合作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到为企业培养内生式动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在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一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相关旅游企业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经由地方政府统筹和引导,迈入了校地合作更为密切的协作发展阶段。由于地方政府从宏观层面介入与引领,双方的合作也进入更深层次发展进程。地方政府采取行政号召影响力,自上而下地推动地方企业现实需求和院校专业能力供给之间在供需层面的匹配性,通过编制相应的校地合作框架和更细致的服务清单,为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在校地合作过程中便开始探索并编制了相应的服务清单,为后续推动校地合作纵深发展发挥了较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做法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和地方政府所开展的校地合作项目提供良好的借鉴。依托企业和院校双方的服务清单,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现实难题和困境。同时,行业所需要的技能也是指引相关专业发展的现实依据,而服务清单模式也可以为校地合作发展模式提供思路借鉴。
当前校地合作模式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依托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亟待在合作程度和范围等方面进一步下沉。从现有广西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模式的主要表现来看,校地合作开始陆续在院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中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受行政命令式思维影响,部分校地合作存在着只是签订一纸合约就了事的情况,没有真正突破原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影响力也局限在校企双方较为单一的层面,影响了校地合作的进一步推广。比如,为了体现校地合作的形式,部分合作项目存在着传统的“拉郎配”形式,或者是签订一些战略性合作协议,但是没有深入至校地合作更为广泛的层面,其合作成效也定格在校企层面,从校地合作的影响力和合作成效来看,显现出了重形式轻质量的外在特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尤其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视校地合作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现实困境以及合作的成效,是今后校地合作中需要重视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校地合作要切实发挥不同利益主体在合作中的协商机制,通过改革破除校地合作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避免重形式轻质量的问题。现有的校地合作模式尚不成熟,存在着合作过程中沟通与协商不畅等问题。比如,在编制校地合作服务清单的过程中,企业主体和学校主体之间关于彼此的需求和供给缺乏充分协商,存在单方面制定清单的情况,缺乏对服务清单详细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由此也导致在后期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容易存在项目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即相关项目在初期的可行性未被论证,在实践环节难以开展,且有可能造成部分资源浪费的现实问题。此外,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相关细节,如学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必要费用、安全问题、课程衔接与企业需求的衔接与吻合性等问题都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协商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校地合作的协商机制,在各利益主体之间采取充分协商的方式推进合作项目实施,通过具体可持续的项目来带动校地合作深入推进,以保障校地合作的成效更显著。
校地合作要想取得突出且有实际的成效,需要建立起系统性的合作平台和机制,破解仅仅停留在单一层面的项目合作问题。从系统性理论出发,要保障校地合作项目持续运行,需要在校地合作中建立相应的平台,在合作中的运行、管理、协商等层面建立相对完备的服务体系,以保障合作在确有成效的同时可以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现有校地合作项目主要表现为提出单一性项目,当项目结束或完成之后,可能导致合作就此终结的情况,没有针对相应的后续项目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维持着单一项目化的形式,没有在相互关联甚至是不同企业或项目之间达成配合,使相关项目或服务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地限制了合作成效的进一步扩散,尤其是从职业教育的知识性学习与技能实践教学相长方面,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
校地合作可以视为院校与地方合作过程中,所有关联行动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各行动者在网络中因关联利益而协同发展。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推进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需要密切统筹行动者网络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利益,重视关键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当行动者之间出现异议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行动者,及时协商避免分歧。具体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行动者视角出发,以各行动者视角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在宏观层面全面统筹,进而构建相对完备的校地合作行动者网络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作为校地合作的关键行动者,在联络院校与地方企业及相关合作项目时,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基于地方政府层面,首先应该全面了解辖区内与旅游服务行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文化服务项目等的切实需求,摸清企业实际需求,编制相关企业或服务项目的需求清单。与此同时,合作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与培养模式,全面审视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需求清单,本着培养学生与服务社会的双向职能,从教学安排、实践需求、合作成效等层面对需求清单中的相应项目进行调整,确保合作需求清单能够服务本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确定校地合作项目清单框架之后,也应该注意进一步细化校地合作服务清单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校地合作企业业务部门负责人、专任教师、学生群体等针对合作项目清单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研究,确保合作项目最终具备现实落地性,其中地方旅游主管部分应该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协调作用。概括而言,校地合作服务项目清单应该具有现实可行性,应该从不同行动者诉求出发,在平等协商中寻求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以确保校地合作项目能发挥其实际效用和价值。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之间的异议若得不到有效的调解,部分行动者将有可能直接退出该网络,并制约其他行动者利益诉求的实现。因此,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行动者追随的视角,在校地合作行动者网络中,需要密切重视关键行动者的异议,当其在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等环节表现出异议时,需要院校和地方政府及时介入,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找到能够协调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策略,以确保行动者在共同利益中获得得以均衡。总之,针对不同行动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异议,应提前设置相应的预警方案,从可能出现的分歧相关环节中及早甄别潜在的问题。针对已经表露出来的异议时,应该从协商角度出发,缓解主要行动者之间的分歧,避免双方异议不可调和。例如,在校地合作项目中,当企业需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项目出现分歧时,需要及时从问题出发,从行动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出发,尽早的商议出相关措施。
为确保校地合作行动者网络中不同行动者之间能够维持共同利益,需要重视并提升校地合作质量和效果,关注合作条件、内容、方式等问题。因此,应从校地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中的具体环节思考与提升,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校地合作项目与服务和现实需求密切相关。从实践需求导向出发,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岗位应用技能,密切关注行业需求是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的关键。及时与本行业相关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有助于院校在第一时间掌握行业需求与动态。针对当前校地合作项目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应该从深度游、个性化、体验性等方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人才能够适宜新时期旅游发展行业需求。比如,案例地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实际,已经在智慧旅游景区、研学旅游等层面开展了相应的课程调整,以契合行业需求。未来,也应该继续本着为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和追求,更好地为校地合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为了扩大校地合作项目与服务的范围,保障相关合作项目的水准和质量,同时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需要着力提升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并尽可能使设施设备与岗位实践需求相匹配。调研中发现,在校地合作探索方面,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自身能力基础上,积极提升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其建设的桂南民俗博物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这些能力与相关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广西本土相关民族类博物馆、传统文化村落等地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该博物馆的建成也成为扶绥县中小学生了解桂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也促成了扶绥县多所中小学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认知与学习的校地合作项目。未来,应该继续扩展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教学成效以及发挥校地合作服务基地支撑等提供更好的支撑。
校地合作是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功能的重要体现。研究以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探究校地合作发展进程中相关行动者之间的利益联结,基于该理论提出的校地合作保障机制,对于实现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周建松,郑亚莉,刘淑娟,等. 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M].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
[2] Scott J, Jabbar H. The hub and the spokes: Foundations,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centivist reforms,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arch evidence[J]. Educational Policy, 2014, 28(2): 233-257.
[3] Petter W, Sachi H, Martin G, et al.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strengthening local capabilities for innovation--A comparative case study[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9, 22 (4): 483-503.
[4] Harvey A.G, Karin 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actors in the governance of 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2, 37(2): 158-174.
[5] Bezerra É D, Borges C, Andreassi T. Universities, local partnerships and the promotion of youth entrepreneurship[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017, 63(5): 703-724.
[6] 申亚楠. 地方高校校地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1): 174-175.
[7] 吴小珍. 创新驱动校地合作共建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探析——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的调研[J]. 特区经济,2019(2): 7-9.
[8] 田坤明,廖中新.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 校地合作——以四川省珙县开展校地合作为例[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2): 89-92.
[9] 何根海,刘国庆.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 113-117.
[10] 熊惠平. 高职院校校地合作办学“二次下移”战略[J]. 职教论坛,2018(8): 21-26.
[11] 单佳平.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54-56.
[12] 杨光祥,杨峰,屈建华. 校地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 269-27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chanism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Guangx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valued,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i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rther extends to the level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so that it can bett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osely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actor network,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s from the aspects of objection early warning and mitigation mechanism, actor negotiation mechanism,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matching mechanism of the 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actor network.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G717
A
1008-1151(2022)09-0188-04
2022-06-30
2019年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地合作研究”(2019LYHZWY006)。
张志明(1988-),男,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