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徐乃文 陆 浩
宝山区立足村庄分布特点,实行“创建的一体申报、建设的整体规划、产业的统一运营”,在全市率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目前,宝山长江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成为全市少有的乡村振兴集中连片示范区域。
一是生态基底是先天基础。宝山第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片里的罗泾镇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个保留保护村,沿江连片分布,均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各村生态肌理良好、乡村风貌协调、地域文化趋同,为片区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二是发展需要是现实推力。如何把优渥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一直是郊区乡村待解的共性难题。对上述五村而言,各村都有发展的局限性,3个村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商业开发受到制约。2个村腹地有限,承载力不足。各村都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跨越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差距,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
三是片区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作为都市后花园的乡村,城市功能外溢强劲,单村承载能级不够,须打破村村界限,实施片区化建设、组团式发展。同时,片区化也是解决产业同质化、建设重复化等的客观需要。全区创造性提出示范片区作为新阶段乡村建设的基层单元,整合各村资源,统筹推进区域连片发展。
一是规划坚持全域一体。坚持把村民留在村里,区级层面紧扣村民集中的保留保护村相对成片的特点,形成“一脉五花”的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整合各条线资源聚焦片区建设。镇层面改变“一村一规”为镇域郊野单元规划。先后形成罗泾镇长江口五村联动、月浦镇三村联动、跨镇域的两镇八村等片区建设方案。各片统筹把握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推动全域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建设紧扣市场导向。片区乡村建设既秉持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的先后逻辑,又与建成后、再招商的思路不同。在策划之初,即让后期运营方提前介入,客户需求融入乡村建设,增加双方互信,避免公共资源的闲置,做到投入一处,就产出一片。如长江口五村联动片,按照康养产业项目落地需求,建设针对性的配套设施。月浦片运营团队全程介入乡村建设,按照企业构想开展建设。
三是风貌集聚美学价值。片区对接市级设计团队,又吸纳本土匠人,设计方案既有都市审美气质,又有宝山乡土特质。格外要求村庄设计彰显文化自信,片区内宝山乡村建筑自成一体的海派特色更加彰显。各村恪守乡村原味,微调村庄布局,带头拆墙透绿,设计属于自己的样子。同时,合理规划公共区域,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像什么,民宅与设施风貌保持协调。
一是产业组团发展。与远郊乡村产业规模化不同,近郊乡村产业体量小,又易同质竞争。小体量、精品化、组团式是宝山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特点和主要路径。目前,两大片区里,长江口五村联动片,康养、研学、农旅三大业态组团,形成以“大生态、大健康、泛教育”的示范片区。两镇八村示范片,都市农业、特色花卉、乡村旅游、体育文创等业态富集。各大功能板块之间内容互通、功能互补,形成了产业升级的团队效应。
二是功能错位布局。编成乡村康养产业片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都市农业放在乡村产业中统筹谋划,建立与主产业所需的农产品供应和农业农村功能拓展体系。确定主产业、核心区后,各村围绕主产业进行功能布局。如核心区的塘湾以母婴康养为特色,其他区的海星千亩蟹塘、打造长江口生态渔村,花红千亩良田、耕织传家,新陆千亩蔬菜、研学拓展,洋桥打造宝山米食加工、体验中心。
三是方式灵活多样。片区既通过抱团发展、整合资金、盘活资源等壮大集体经济,又更加开放包容,招来一个驻村企业,就用活一片闲置农房。同时,点对点帮扶村民创业,示范村建到哪里,精致家宴、精品民宿等业态就开到哪里。将片区资源纳入镇级平台一体招商,搭建销售和引流渠道,与落地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乡村建设资金与社会重大投资绑定,为产业落地做好环境提升和设施配套。
一是统筹片区运营。片区化打破了迟滞发展的体制障碍。在村里,因地制宜,通过“党建+经济、环境、民生”的不同组合,增强支部引力。在片区,组建联村党委,设第一书记,牵头片区内重大事务共商、项目共建、设施共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决策共商机制,各村事务纳入片区内统筹考虑,以联动发展决议的形式确定重大事项安排。
二是突出村民参与。全区清理规范村规民约,将不宜干预的村级治理难题,纳入村规民约进行规范。紧扣主要的共性问题,推行“一事一约”。如出租户管理,明确了出租户数、承租人数的上限。如维护环境卫生,约定了享受出租收益的同时,需履行环境维护责任。各村将守约情况与享受村级福利、各级奖励挂钩。如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考核大幅提升村民参与要求,从制度安排上奖励出现更多优美庭院。
三是强化治理保障。优先将一网统管向片区延伸,实施“雪亮工程”,推进wifi全覆盖。乡村应急事项处理和常态化维护得到实时技术支持。根据乡村用户特点,做活社区通,壮大线上村务公开、网上议事等功能,网上晒账本、议事协商成为常态。建立了乡村设计师、乡村建筑师、乡村治理师数据库,各路大咖集结乡村。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积分化运用,村级治理效能增强。
一是产业实现联动。乡村产业一体布局,解决了以往产业同质、资源分散等问题。塘湾村的母婴康养作为片区主产业运营,海星村凭借特色养殖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花红村精品稻米获中国绿博会金奖,收购价高出市场20%,正大景瑞等健康产业入驻新陆村,凸显了组团效应。片区吸引游客同比增长86%,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
二是村落空间联通。片区内物理界限全面打开,打通了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断头河。按照片区设计规划,根据乡村美学要求,进行了重要节点的桥梁、道路等设施的填充。对村与村的关键连接处,遇河架桥、封堵开路,全面串联片区内各资源点,隔壁邻里实现跨村协同发展。
三是乡村风貌协调。既借鉴集中居住对总体风貌的管控,又基于村民留在村子里的特点,重视“小三园”的细节,村民的美丽庭院扮靓集体的美丽乡村。片区内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路成环、宅成景,为申报星级旅游景区、发展新业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罗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四是资源集约高效。片区内坚持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把共建共享的和各村必备的区分开来,避免重复建设,既提档了建设水平,又提供了优质服务。如共用游客服务中心、宴会厅、大礼堂、农机服务。在统筹中,降低了设施的运维成本、共享了收益,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