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笑寒
(兰州市七里河区上西园小学,甘肃 兰州)
在核心素养下,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小学课堂散漫无纪律、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在当前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任务,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指导策略,借助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受益于当前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其中涉及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当前新课改的重点和要点,同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会、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培养新时期高端信息化人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实践操作、演练再配合学生实际的操作、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为教学过程增加更多的教学乐趣,使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具备较强的探索欲和学习欲。因此,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总体方向。
在当今生活物资充裕的时代,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计算机,因此小学生从小便具备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但是当前学生的父母普遍是新生代人群,休闲娱乐方式相对较多,其中,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占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沉迷于电子游戏,从而形成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即计算机等于游戏机。
此外,不少小学生将计算机用作看动画片、玩游戏以及日常的社会交际,缺乏对计算机总体功能的有效认知和了解。而在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地认知到计算机多元化功能的实际作用,并且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身学习时间以及游玩时间,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机,纠正原有错误的学习理念,促进学生更加全面、长远地发展。
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具备相应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操作。此外,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给予学生大量自主发挥的时间以及空间,从而导致课堂纪律相对较为散漫。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计算机操作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一到上课环节便急于操作,而没有正确地领悟教师在课前以及课堂上所做出的教学讲解,整个小学计算机课堂呈现出混乱的状况,学生之间交头接耳、相互影响,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很难稳定、高效地开展。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时代,大部分家庭购置了计算机,并且大部分学生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此类学生往往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开关机并且运行各种软件,因此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信息素养。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受到父母严格管控,从小未接触计算机,由于其父母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缺乏对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知,单方面认为网络计算机会影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效率,因此从小便将学生与网络计算机相隔离,此类学生在信息课堂上初次接触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时往往怯于操作,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小学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从而也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开展定向化的教学指导。除此之外,在现有的小学计算机信息化课堂上,当教师完成基础的教学讲解之后,学生往往会利用计算机玩游戏,而之前未曾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会模仿其他学生进行玩耍,从而导致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上文讲到,在当前小学信息化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操作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在相应的学习环境中保持着较为轻松、愉悦的心情,难免会出现忽视课堂纪律的状况,如大声喧哗。同时由于相应的信息化课程未受到合理排配、管控,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很难正确有效地引导,而具备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过多听教师讲解,从而导致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往往不是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而是教师在完成课程讲解之后给予学生额外的课堂放松时间,而学生通常利用课堂放松时间来进行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从而缺乏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需要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前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对应的学习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考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相应的教学考核来了解并掌握当前班级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之后再针对每一位学生所存在的学习差异制订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现有课堂纪律的管理、维护,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风气,禁止学生之间私自交流。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控,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电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电脑与教师的主机进行连接,以防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私自玩耍。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有效管控课程难度,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指导,使得每一位学生均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信息技术的教学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具体来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全新的教学策略,分析当前小学生群体的实际心理发展状况,投其所好,为其设置定向化的教学课堂。如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往往对游戏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技术学习,以此来提高对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效率。如为了加快学生的打字速度,教师可以利用打字游戏来提升学生打字速度,使计算机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小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为其设置精细化、定向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通过对过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热衷于实践操作,但是却不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接触到计算机便盲目操作,而未充分重视课本上所讲解的知识内容。针对此类状况,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模块,首先是纯理论的教学模块,此模块往往不需要学生打开计算机,而需要理解课本上所讲解的理论内容;第二个模块则是参照理论内容来进行模仿学习,此时需要结合计算机辅助来完成探索学习;第三部分则是让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操作来检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因此,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教育进行完美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印象,以此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总体来说,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相较于初中生,小学生往往学习压力较小;类比于高中学生,小学生又具备更多课外学习的时间,因此小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了解新事物。此外,在当今双减政策的精神指示下,小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活动,并且小学生也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在此阶段对其实施计算机教学往往具备良好的内外环境,同时也能够尽早地发现学生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充盈小学生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