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 李霄璐
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热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指导,重视日常教学与核心素养接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增强生活技能,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中地理中的许多知识点涉及文化、经济、环境等领域,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应该挖掘地理知识中所包含的人文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地理中的人文气息,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的教学为例,在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农民进城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剖析农民工进城的原因,从而理解农民工的不易。在知识的讲解中,渗透人文情怀,有利于激发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在讲解自然灾害与人类环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灾难的纪录片,让他们通过了解灾难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破坏,体会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助,让他们产生众生平等的意识,促进人文情怀的养成。
地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元素的融入,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地理能力。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实际,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北方人在冬天的时候都喜欢去三亚旅游吗?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兴安岭雪花飞舞时,而长江两岸的鲜花正在盛开吗?同一个中国,为什么同一时间会有这样的地域差异?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果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产生地域差异,那么,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吗?回想爬山的经历,在山脚和山顶的感觉一样吗?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成功地让学生了解到因为气压、气温、高度、纬度等的不同,导致了地域分布差异的存在。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培养,教师不应该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展开实践。这样,不但能巩固地理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尊重社会的情感。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为例。在讲完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并且对当地交通拥堵的地段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所学知识,给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一些治理交通拥堵的实际性建议。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化地理认知,实现全方位发展。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知识性、思考性、情景性和实践性,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感悟到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精神,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真正让学生成为高素质、高学识、高修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