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云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独店镇吊街中心小学,甘肃 平凉)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逻辑能力锻炼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终身学习为核心。而传统教学理念无法达到该教学效果,且实现终身学习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自我阅读、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解答问题,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通过良好引导,使学生进行自学,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传统课堂采用灌输教学方式,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后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但每位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不同,掌握程度也有所差异。长期“灌输式”教学无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课堂的枯燥乏味还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数学学科抽象严谨,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认知程度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转变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活跃度。传统课堂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低沉,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而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与公式知识点的复杂性会使其感到困难,可能会出现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若注意力无法集中,则开展自主学习难度更甚。
数学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门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若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其将会产生畏难心理,导致数学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数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练运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但小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重视理论教育而非实践教学,学生难以理解公式原理与推导过程,应用公式解题较困难,且课堂传授的固定解题模板大大限制学生思维,使其对教师、家长依赖性更强,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学生已逐渐开始接触数学课程,而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智力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智力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认为小学阶段数学难度不大,因此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导致课堂效率较低。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如超市购物,智力的开发,灵感的启蒙,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需重视选择数学教学方式,以达到高效课堂。此外,农村地区小学生可能存在父母外出工作现象,家中老人对学生管教不严,不重视其学习,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生活懒散,约束能力弱。
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发智力水平,发散思维,在自我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学习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课堂上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完成作业,不依赖父母指导,主动预习、复习,加深印象,大大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帮助其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自学可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端正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对数学学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自学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进程与其他个人技能的提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学习惯能促使学生在不依靠他人引导、完全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知识研究探索,根据自身学习水平与欠缺制定学习方法,对所需提升的知识层面开展研究。
自学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还能使其形成自律的生活习惯和优良品德,逐渐形成正确价值观,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自学习惯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社会的技能与品格,有助于其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自学习惯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断创新进步,取得相应成就。
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在刚开始的自学过程中,若只布置相应学习内容,没有教师引导与方法传授,要使学生自己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未免过于困难烦琐,可能出现翻开书本随便阅读两页以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共同制订自学目标,教授自学方法与步骤,帮助其慢慢掌握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初始过程中,教师需使学生掌握每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课堂讲授重点,在关键知识讲解过程中记笔记、圈要点,对该知识点的概念与公式发出提问,如何推导该过程或为什么这样定义?多次重复练习,使其形成一种固定记忆与探究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学内容尝试解答课本后习题,并通过解题过程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学生能掌握自学能力,再加以训练培养,可完全掌握。后期训练过程中,要将课堂上的自学环节放在课前,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学生运用自学方法进行自主预习,圈画需要重点听讲的知识点或个人无法吸收的难点,并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该平行四边形得到一个长方形?并布置动手实践活动:裁剪四条宽度较小、长度较大的线条,将其拼凑成一个长方形,再将线条交汇点固定,如何拉拽线条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长方形变化得到平行四边形后,二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在解决上述问题后,学生可通过个人实践,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在该自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到满足,获得一定学习成果,自信心有所增强,从而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本例题展开探究。在阅读例题题干与解题步骤后,回答:该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点?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若有无法理解的部分,暂时用记号笔标记,并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在完成了重难点探究与自主预习后,带着疑问认真听课,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最后,尝试发现身边的数学。例如,在购物时使用数学运算中的加法;计算上学的路线,通过建立坐标系的方式,找出最省时、距离最近的线路;骑自行车时,用脚蹬转一周后,不同大小的车轮前进了多少米呢?身边的数学案例较多,找寻生活中的数学并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可探寻新知与生活的联系,尝试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将二者距离拉近,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点的概念。
合作交流是实现自我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从中进行指导。
首先,需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坐标表示位置”时,以全班学生为基准建立坐标轴,以某位学生为坐标原点,计算出小组每位学生的具体坐标位置。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一人难以完成,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完成此项任务是最佳选择。可以让一名学生数出每一列的人数与每行的人数,一位学生画坐标轴,然后分工合作,将指定小组学生的坐标在该坐标轴上标记出来。在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同学情谊,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
其次,帮助学生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开展讨论。在学习“圆锥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中心旋转一周,再以长方形的宽为轴中心旋转一周,得到圆锥(无底面)与圆柱(无底面),观察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即为长方形,那么该圆柱的计算公式为底面周长乘以圆柱的高;圆锥的侧面展开为直角三角形,观察直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数值,可得到相应推导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合作交流的愉快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难点,提升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探究的自学能力,可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教学是师生交流和信息传达的过程,教师应重视自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习惯,经反复训练、引导后使其掌握固定的自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自我探究、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过程解答问题,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综合提高个人能力,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