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怀思
(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31)
颈型颈椎病也叫局部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提升,多数主诉颈项不适、头肩背拘挛疼痛的患者会自行采取一些理疗或保健手段来改善症状,因此其病情通常不会进一步发展为相对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颈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出现急慢性损伤或颈椎间盘发生退化变性,导致颈椎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在风寒侵袭、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枕高不适宜等因素的诱导下,使颈椎过伸或过屈,导致颈部肌肉、韧带、神经等受到牵张或压迫,进而发病[1]。颈型颈椎病属于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颈椎病治疗最为有利、关键的时期。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项痹”的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素体虚弱,感受风寒湿邪,导致气滞血瘀、经气不利,不通则痛。夹脊穴的全称是华佗夹脊穴,是指沿脊柱两侧分布的腧穴,属于经外奇穴。夹脊穴最早见于《后汉书》所载的《华佗别传》一文中:“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中医治疗颈椎病常用的颈夹脊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第1 至第7 颈椎棘突下缘旁开0.5 寸处,一侧共7 个穴位。复方小活络丸是一种中成药,由川乌、草乌、川芎、白芍、当归、地龙、乳香、没药、香附、胆南星组成,具有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麻木诸症。本文主要是探讨用针刺颈夹脊穴法配合复方小活络丸治疗中老年颈型颈椎病的效果。
选择我院门诊2020 年1 月至7 月接诊的36例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得到确诊;年龄≥50 岁;存在颈部疼痛、酸胀、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症状,此类症状多在夜间、晨起出现或加重,或在持续保持同一姿势后出现或加重,且上述症状具有能够自然缓解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病史超过半年,且经口服中药或西药、外用药物、理疗等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存在舌色暗红、苔白、脉弦等舌象脉象;进行颈椎正侧位X 线平片检查提示存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轻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无颈椎间盘病理性改变;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等未见异常征象;认知功能正常、病历资料完整;对进行针刺治疗无禁忌证;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近期接受过针对颈椎病的相关治疗;对进行针刺治疗存在禁忌证或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存在认知功能异常或沟通障碍,不能配合开展本研究;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因素。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龄为50 ~65 岁,平均年龄为58 岁;其病程为6 个月~2 年,平均病程为15 个月;其中,单纯存在颈项部疼痛症状的患者有7 例,存在颈项部疼痛伴头部疼痛症状的患者有11 例,存在颈项部疼痛伴肩臂疼痛症状的患者有18 例。
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法配合复方小活络丸对本研究中36 例患者进行治疗。复方小活络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4 g,每天服2 次,共治疗6周。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是:选取其两侧的颈夹脊穴作为治疗的主穴,颈夹脊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第1 至第7 颈椎棘突下缘旁开0.5 寸处,一侧共7 个穴位。对于头部疼痛者,加刺其百会穴、风池穴、率谷穴及位于斜方肌的阿是穴;对于颈项部疼痛连及肩臂者,加刺其肩井穴、天宗穴、外劳宫穴及位于斜方肌、三角肌的阿是穴;对于头晕、失眠者,加刺其印堂穴、头维穴、神门穴;对于偶有恶心、纳食不佳者,加刺其内关穴、足三里穴;对于颈项部有凉感者,加刺其风池穴、大椎穴、命门穴。进行常规的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针刺的深度为2 ~3 cm,每个穴位均采用轻插重提泻法运针,以患者局部出现明显的酸、胀、麻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各对患者进行1 次针刺治疗,共治疗4 周。
观察本研究中36 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用治愈、好转、无效评估患者的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颈肩部的肌力恢复正常,颈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颈肩部的肌力好转,颈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颈肩部的肌力无好转,颈肩部及上肢的功能未得到改善。(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其病情复发的情况。
治疗1 周后,本研究36 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好转的患者有20 例,为治愈的患者有4 例;治疗2 周后其中治疗效果为好转的患者有27 例,为治愈的患者有6 例;治疗4 周后其中治疗效果为好转的患者有28 例,为治愈的患者有6 例,为无效的患者有2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4%(34/36)。治疗4 周后,36 例患者中除2 例患者因治疗无效中断治疗外,其余34 例患者均在主要症状消失后仍坚持口服复方小活络丸进行巩固疗效,2 周后停药。半年后对34 例患者进行随访得知,其均未再次出现颈项不适、头肩背拘挛疼痛等症状。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指患者的头、肩、颈、臂等部位有疼痛感及相应的压痛点,且存在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椎体间不稳定、轻度骨质增生等情况,但其颈椎间隙无明显退行性改变的一类颈椎病。近年来颈型颈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笔者认为,导致颈型颈椎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1)颈椎劳损。患者的颈部长期处于同一姿势或位置(如较长时间的低头学习、工作、使用手机或长期在高枕位下睡眠等),造成颈项部肌肉劳损及颈椎僵直。2)头颈部发生外伤。颈项肩背部的肌肉或软组织发生外伤,可导致颈椎失稳,引起此病。3)外感风寒湿邪。外感风寒湿邪可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使颈项肩背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淋巴液回流缓慢等情况,导致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4)年龄因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颈椎间盘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进而可导致其罹患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项痹”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虚、肾虚表现。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之气为人体正气之源泉。正气不足则易感受风寒湿邪,在内则易生痰瘀,阻滞经络,从而可引起颈项疼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夹脊穴因位于脊柱两侧而得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廿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之”[3]。可见,针刺夹脊穴很早就被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中。用针刺颈夹脊穴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起到疏风散寒、祛湿通络的作用,对于改善头项肩背部疼痛、拘挛等症状有确切的疗效。复方小活络丸是一种中成药,具有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骨科经络阻滞证的治疗中。方中的川乌、草乌药性辛温燥烈,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君药;胆南星可化痰燥湿,既可除经络中之痰湿,亦可止痛;当归、白芍可养血柔筋,配伍乳香、没药、地龙、香附、川芎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祛风除湿、通痹活络之功。《医学心悟》中强调“痹证”的病因“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复方小活络丸中的川乌、草乌具有一定的温阳补肾强骨之功效。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病情急则以针刺为主,并用药辅之,在活血通络的同时达到疏风、散寒、祛湿的目的;病情缓则以服药为主,并以针刺辅之,在活血通络的同时达到益精、濡筋、壮骨的目的。采用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费用低及副作用少等优点,适合在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笔者在观察追踪用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弊端与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评定方面,国内主要是根据患者一些自觉症状和相关体征的改善情况将其疗效划分为治愈、好转、未愈等几个等级,尚未形成相对标准化的疗效评定标准,从而造成各文献资料中所显示的疗效存在较大的偏差。2)国内关于颈型颈椎病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相关的报道大多偏重于观察针刺治疗的疗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参考一些其他医学领域的研究思路、技术与方法,例如从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调控等角度出发,开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3)一些颈型颈椎病患者对于自身的诸多轻症未予以足够重视,在对其进行临床诊疗、追踪疗效的过程中易出现研究中断、病例脱落等情况,从而导致符合要求并一直坚持治疗的病例样本偏少,观察规模较小,使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应通过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来证实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价值。
综上所述,用针刺颈夹脊穴法配合复方小活络丸对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其临床症状,预防其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