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百年演进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2-11-24 09:04李平贵胡亚兰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

李平贵,胡亚兰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就个人而言,爱国之情,是一个人立德成才的标志;就国家而言,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就政党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1]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和成长壮大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史。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回望、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百年历史演进

考察和梳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百年历程,关于历史分期的问题是不能绕开的,即如何划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百年历史进程?百年历史分期的依据是什么?这是考察时必须理清的基本线索和理路。对此,学界有多种划分方式:一种是从史学的视角,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种是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视角,可以分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一种是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视角,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划分方法都有其道理。笔者赞同第三种划分,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划分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相吻合,也是学界达成的新共识,著名党史专家曲青山教授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一文中即是将党的百年分为这四个阶段;二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创造的伟大(重大)成就时就是按这四个阶段归纳总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重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重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重大)成就。“七一”重要讲话和新的历史决议是我们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政治宣言,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纲领,也是党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据此,本文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党的百年历史大视野中,以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成就作为爱国主义的主体内容及其教育重点,把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百年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由近代以来中国“救亡图存”政治变革的主题延续生发而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遭遇了“三千年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与本国封建专制统治形成的阶级压迫,使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内涵由战前反对民族分裂和压迫、反抗封建专制统治转为战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从此,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由此,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扛起了这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深刻指出:“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2]147,“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2]150,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不同的政治主张,要建立的是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的产物。党成立初期,就十分注重开展工人运动和对工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提出党应当“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3],以此来唤醒工人群众的爱国觉悟。从1922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展现了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威力。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围绕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救国救民新生力量和新颖方式而展开。在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鼓动作用,中共六大指出:“现时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移至夺取广大工农兵群众与实施工农兵群众之政治训育”[4],致力于扩大人民群众基础、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向人们初步展示党追求的国家政权主张,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紧紧围绕抗战而展开。全民族抗战是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展开的。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5]同时,针对日本侵略者“抗日必败,再战必亡”的思想入侵,我党坚持洛川会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针,动员一切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汇聚了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爱国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由国民党将中国引向黑暗、或者由共产党将中国引向光明的两条道路的抉择,这一抉择集中表现为建立什么性质国家的斗争。对此,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一方面加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以形势与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6]。另一方面,鼓励群众参与土改、生产和支前作战,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将中国引向光明前途汇聚力量。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大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党开辟了在执政历史条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接收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7],社会各项事业都百业待兴。同时,在外部又面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封锁。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在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教育转为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与肯定,对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认同与热爱,使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一致,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8],第一次将“爱祖国”提升到国家根本大法层面的高度并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为赢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社会环境,党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民主运动以及“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运动等结合起来。仅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自1950年10月到1951年2月,短短四五个月时间,党中央先后四五次发布“关于开展抗美援朝爱国宣传的指示”,明确把“抓紧美国对台湾、朝鲜的侵略,特别是我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并获得伟大胜利的时机,扫除一部分人民(主要是城市人民)心中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确立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立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当时的重要政治任务[9]。广泛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人们纷纷以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活动、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捐献战争物资等形式参与抗美援朝活动。“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10]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教育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资本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认清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聚焦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从党的八大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二十年中,这一阶段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大规模群众性运动的方式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所迸发的“激情”“火热”“梦想”“纯真”,化作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天干劲。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又一次伟大转折点,中国社会实现了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的全面转型,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经过三十年的顽强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迈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主要内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总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需要的。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战略目标的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实践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其目的非常明确,“我们对国家的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11]。

1983年7月2日,党中央颁布《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教育的意见》,明确了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作用。这是党中央首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标题下发的专门性文件,从而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不仅仅有物质层面的指标要求,而且要有社会文明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为此,党中央于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下发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将以“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1991年党中央颁布《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利用丰富而具体化的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知》的出台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由单纯抽象的理论宣传转变为生动具象的感性认知,使人们在通过文物了解历史、赓续传统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完整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1995年3月民政部在全国设立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0月,民政部发布《关于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通知》,要求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这是落实《纲要》提出的“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之精神的重要举措。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将“爱国守法”纳入公民道德的范畴,作为公民对国家最首要的道德义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共十七大至十八大,党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这一定位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发展,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我国已踏上迈向强国之路的新征程,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使命。新时代、新使命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要求、新内容、新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这就是说,这一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强国”目标为主题,聚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中共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进一步凝练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爱国”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作为公民个人层面最根本的要求,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理论上把爱国上升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精神实质、突出特点和基本要求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精神,2016年1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各类学校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地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中央再次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聚焦青年学生。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12]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强国”目标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制度基础。同年9月,党中央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时下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中,提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光荣传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紧紧围绕“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内容、具体举措等作了全面规划。这是继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后的又一指导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相比于后者,新的纲要更加全面、细致,将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

历史事实虽是过去的存在,但过去的事实存在有其启示当前和未来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人民涵养爱国之心、育成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的历程,又是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程。百年来,党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为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构建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理论,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及其政党之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最根本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中国共产党十分明确爱国主义的目标对象,即爱什么样的国家。相比于原始社会爱“部落”、奴隶社会爱“城邦”和封建社会爱“皇权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域中的爱国指的是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家”,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还是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从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纵览我们党百年历程中颁发的各种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工作的文件,都可以看到,党以各种不同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爱国理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不同的“主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兴国”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富国”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国”。党的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主题也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坚持将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

聚焦教育重点对象是取得预期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回望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百年历程,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开展全民教育的同时,将教育重点对象全力聚焦于广大青少年群体,注重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具有教育的群众性与广泛性,又要把握教育重点对象,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与特殊性。从社会发展的延续性看,青少年群体是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3]。从个体成长的历史性看,青少年是一个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个人“三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聚焦于青少年群体,是党基于青少年之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认识的科学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诸多经典论述。列宁在谈到青年团的任务时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4]青年毛泽东曾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5]的豪言壮语。习近平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6]243。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其就是由青年学生发动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遵义会议前后,党和军队的各级负责人,大多在30岁左右。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成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文件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聚焦青少年上升到政策层面。1994年和2019年,中共中央先后出台《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次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指明了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是青少年。

将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聚焦于青少年群体的历史经验表明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是核心场域,课堂是重要阵地,课程是主要渠道。要把握青少年的特点,以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也要认真挖掘各类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协调配合,有机衔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合力。

(三)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大重要政治成果和重要法宝,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也是党的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基本经验。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的百年中,党始终不断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与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精诚合作,爱国主义教育与统一战线始终同向同行。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团体,基于爱国主义基础而聚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和建立的统一战线旗帜下,形成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巨大伟力。

历经百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党的统一战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爱国主义成为在全球化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7],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四)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高度统一的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百年历程表明: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度同构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同构关系意味着,推进和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高度统一的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关系。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爱国主义,只有具体的爱国主义。就如同国家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范畴一样。国家既包括自然的地理环境(位置)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口,也包括构成国家的政治组织、制度安排、价值体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这就是说爱国不仅仅是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山水水等自然风光和人民,也内在包含着对于国家政体的遵循与维护。著名学者亚当·斯密曾经在其名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到:“我们的爱国心,似乎含有两种不同的情操:其一是,对那个已实际确立的政体或统治形态怀有的尊敬;其二是,真心渴望尽我们所能使我们同胞过着安全、体面与幸福的生活。”[18]

作为公民与国家关系的集中表达的核心范畴——爱国主义,是与现代国家建构逻辑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必备条件就是聚集起内部的支持力量,即获得国家内部民众认可的、支持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资源。而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通常需要三方面的必要资源:一是政治权威供给;二是意识形态供给;三是体制制度供给[19]。因此,将爱国与爱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党组织分离开来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上一度流行“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的错误言论,这种错误论调的要害在于割裂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辩证关系,实质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义正词严地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20]

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6]244这一本质指明了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爱国,是指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党是爱国的本质体现,没有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责任与使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是我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对国家的归属感、对党的拥戴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都是爱国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坚持三者高度统一,有利于将爱党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使人民增添对党的拥戴感;有利于人们认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增强人们爱国情感的理性与方向性,增强爱国信念。

(五)坚持宽广的历史视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学习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聚合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的根本力量,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宽广的历史视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学习教育之中。

所谓宽广的历史视野,就是指在我们的历史视野中,既要熟悉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又要了解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也要牢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的180多年的斗争史,更要铭记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还要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成长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从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中,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汲取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养分,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讲明白、讲清楚爱国的道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深刻明白历史学习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既自觉将历史学习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又将其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中。基于宽广的历史视野,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体会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气节,可以感知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愁绪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豪情。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历史、重温历史,我们心中就会增加许多正能量,就会积累深厚的爱国情感。

2021年3月开始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形式,是党的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最重要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

百年奋斗光辉历史波澜壮阔,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初心不变。在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时代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过程,书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汇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历程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奋斗探索的历史主动精神,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创造重大成就的成功密码。

回望历史,意在前瞻。梳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是回应“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怎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千秋伟业前景可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民族复兴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青年赓续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党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呼唤和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