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灵君
【提要】党的功能决定党的建设,党的文化功能决定党的思想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功能是劳动人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贯穿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发挥着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内文化建设和加强人民群众思想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增强文化功能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重大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功能的综合体现,展示了核心价值、责任伦理、行为标准、本质属性等构成因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增强党的文化功能,不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从此,伟大建党精神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形成了丰硕理论成果。然而,现有研究成果很少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角度观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功能入手,分析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功能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政治、组织和服务功能,当然也具有文化功能。在党的整体功能中,政治功能居于首位,发挥统领作用,其他功能则分别发挥相关作用,共同服务于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向全世界公开亮明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功能,即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由党的政治功能衍生出来的文化功能是全体劳动人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党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党内文化建设、实现步调一致的需要,是党外进行教育引领、确保团结统一和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旧式政党的文化观存在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程中,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功能的发挥,塑造了革命意识形态、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运用它武装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而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组织凝聚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观”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即全体劳动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这标志着无产阶级运动中新的文化观诞生。正如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那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
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功能体现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之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恩格斯也指出:“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5]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由无产阶级政党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因此,社会革命被赋予了终极革命的含义。如果说政治革命的目的在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人民共和国的话,那么,社会革命则是要破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革命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艰巨性,它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包含哲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文化功能,就是要在推进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推进上层建筑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首次提出“文化领导权”这一表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功能提升到了至高地位。在他看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借助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凝聚本阶级甚至其他阶级的社会成员,而要形成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首先掌握文化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也强调:“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7]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增强自我革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以中国共产党为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其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然而,一个长期执政的党的肌体不可避免会沾上各种细菌、病毒,处理不好,就会产生骄奢之气、文牍之习、腐化之风、堕落之毒。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取决于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肌体的思想成果。
当然,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功能的发挥,必须依托于它所诞生的土壤与历史文化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9]这表明,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0]毛泽东也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1]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功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运用,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与纲领决定的,扎根于一定土壤和历史文化条件,必然被赋予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功能与生俱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具有增强自身文化功能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增强文化功能具有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
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空前跌落、一筹莫展,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中国人在儒学式微的大背景下先后向西方借来基督教神学主义、社会进化论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求国家自强和民族自救,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旧中国面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催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理论指引,迫切需要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新型政治组织把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这一客观现实,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俄国新生政权以平等待我之态度,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吸引力。1920年,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体悟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邓中夏等),在长辛店向工人做革命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12]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随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新政治观、新政党观、新革命观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党的早期组织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192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3]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一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和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论战,帮助进步知识分子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流派的界限。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成为指导思想,是因为它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契合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赢得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认同,儒家的人文关怀、人性本善、社会理想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列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俄国那样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事实等。于是,中国共产党把新的文化观融入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洪流中,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各种古老文明形态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和合”文化、修身修心养德智慧、天人合一理念、大同思想、天下情结、民本传统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华文明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必然会吸吮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时俱进地弘扬“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天下大同”的理想情结、“制天命而用之”的奋进意志、“民无不为本”的民本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意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品格等,必然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陈独秀、李大钊等曾对传统文化中诸如封建礼教、旧思想、旧习俗等糟粕部分,进行过辛辣的批评,但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却大加赞赏。如陈独秀指出:“就历史上评论中国之文明,固属世界文明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儒家又属中国文明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14]“墨氏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奈均为孔孟所不容何?”[15]李大钊也强调:“俾诸子百家之说,医药卜筮之术,均有教授之自由,以助进国家之文化,所关盖甚巨也,惟议坛图之。”[16]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过程中,自觉借助中国语言、中国逻辑探寻革命新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用社会革命的理念冲击旧礼教旧思想旧观念,也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土地革命以来,党传承民本理念,把民生的重要性置于战争之上,视人民群众为“眼睛”“上帝”等。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7]1940年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向全党发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动员令。194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1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热情高涨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怀信心地推进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实现整体转型。1973年5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19]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坚决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并提出划清“三个界限”的思想,即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办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1991年7月,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20]2006年11月,胡锦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设和谐文化》的讲话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际行动重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共同实现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1]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2]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中,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内的党的精神谱系,这些都是党充分发挥文化功能的必然结果。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西湖特别会议召开之后,就决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不担心被国民党“吞并”“融化”;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提出第二次国共合作倡议,依然看重的是民族大义和大利。在党内关系中,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形成“四个服从”原则,从而确保了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由此,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规定,全体共产党员都必须对党忠诚、坚持人民立场、坚守民族大义,自觉抛弃狭隘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确保党和人民、民族的利益高度一致。
四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在一大纲领中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23]。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重视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解释世界、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自我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比如,坚持对立统一原理,使党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对立”中实现更高质量的“统一”;坚持量变质变原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滴水穿石”的革命韧劲和“温水煮青蛙”的警醒。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让党员、干部培养了人民情怀、养成了实干精神,“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在自我革命进程中通过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内文化功能、厚植党内文化土壤、丰富党内文化元素,不断推进党内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地位,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作风建设,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纪律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部活动之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功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新答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在逆境中迎来顺境,在曲折中走向胜利,在苦难中赢得辉煌,靠的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等整体功能。
202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4]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集中展示了党的文化功能的构成因子。[25]
其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示了党的文化功能的核心价值。革命理想高于天,掌握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坚持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历史、观察世界、观察大势;坚持以实践观点和斗争精神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社会革命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求党员具有无私奉献和奋斗精神,把实现远大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百年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谱写历史自信、增加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
其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示了党的文化功能的责任伦理。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不重视塑造责任伦理,关键区别在于是对绝大多数人负责,还是对少数人负责。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初心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的集中体现,具有长期性、恒定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党的使命是党的初心的历史呈现,具有具体性、阶段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内涵包括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统一、实现文化繁荣兴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等等,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历史合力论看,一切能代表并实现这个最大公约数的政治组织都会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一切背离这个最大公约数的政治组织都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党的初心使命映照和激励全体共产党员砥砺奋进的历史。
其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示了党的文化功能的行为标准。一切文化都是人的行为固化的结果,共产党人的行为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功能的外在表现,体现为党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敢于牺牲和勇于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近代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2000万,他们中许多是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人愿意为人民和民族牺牲宝贵的生命,愿意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英勇斗争,归根结底是因为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逆境顺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斗争意志体现在面对大事难事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反对等方面。
其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示了党的文化功能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由人民而立、因人民而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26]党性与人民性高度一体,对党忠诚与对人民负责高度一致。在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中,凡是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的企图注定要失败,凡是脱离实际、脱离人民需要想问题、干事情注定会失败,凡是想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党的初心使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内政治文化、党内廉洁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新概念,不断充实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内涵,把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这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然要增强党的文化功能,不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
其一,从弘扬党的核心价值入手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首先需要传播党的核心价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我国根本文化制度,就是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的根本制度安排。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7]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梦想。当前,全党同志都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笃学笃信笃行上下功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国人民中间形成学习高潮,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水平,使全党全社会真心认同党的创新理论、准确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掌握群众最终变成强大力量。
其二,从增强党的责任伦理入手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早在1991年,习近平就撰文指出:“在革命队伍中培养起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28]这些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传统作为各个时期时代精神本质的、历史的反映,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29]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精神和严以律己、自我牺牲等精神。在党内弘扬这些责任伦理,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平时捍卫中国人民的集体权利和整体利益,在关键时候应对风险考验,在危机时刻化解惊涛骇浪。在人民群众中间弘扬这些责任伦理,一方面可以克服由家庭“私德”所带来的“熟人社会”和小圈子文化的排他性弊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渗透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其三,从强化党的精神风貌入手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的,必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而需要弘扬并展示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一味退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为屈辱的境况。”[30]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越是能够展示善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就越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达到教育党员、引领群众的效果,最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其四,从铭记党的本质属性入手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文化领导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党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归纳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基本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1]从国内看,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既要当人民群众的学生,也会当人民群众的老师。当人民群众的学生,可以防止官僚主义;当人民群众的老师,不犯尾巴主义错误,还能防范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民粹主义难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度全球化时代,以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资本高度融合,极大扩张了资本和技术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力,技术统治(technocracy)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资本至上的社会,这一挑战难以应对。而在中国,党的领导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即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人民,可以确保资本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始终服务人民,防止资本和技术的任性逻辑,防止技术专制。
注释
[1][22][24][2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第2页;第8页;第11~12页。
[2][6]《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9页;第37页。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3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第66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4~605页。
[10]《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2页。
[11][1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第534页。
[12]《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86页。
[14]《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页。
[15]《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5页。
[16]《李大钊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18页。
[19]《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版,第480页。
[2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5页。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页。
[2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5]孙中山在所著《实业计划》中指出:“一切人类智识,以印刷蓄积之,故此为文明一大因子。”因子本意是指因素、元素等。上世纪80年代,许多文化学者将“因子”一词广泛运用到文化学分析之中,主要指文化构成元素、成分等。
[27][30][3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8][29]习近平:《跨世纪领导干部的历史重任及必备素质》,《理论学习》199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