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彪,张玉霞
宿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作为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肩负着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活动开展中融入一些具有意识性、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文化的教学课堂相融合,这对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爱国主义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将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资源挖掘出来。同时,分析教材中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的内容,在后续的工作中开展一系列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国家的发展历程,正确的认识到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积淀,感悟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且意识到不同爱国人士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深入的感悟爱国主义情怀的内涵所在,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1]。在进行高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思政教育工作的章节内容与主题思想,具有针对性的与一些教材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相融合,借助案例教学法、微课等多样化的方式,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课件,继而引导其展开内部讨论,将自身对于爱国事件的态度与看法展现出来。或者定期在高校中开展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低文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或者是在高校的不断发展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借助思政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继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节假日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主要的载体和有效的工作途径。高校定期举办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将活动的主题设定为中国的节日,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中,同时将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想法与态度引导其表现出来,深入的展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分析,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促使其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在开展端午节相关节日的庆祝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中,收集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小故事,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屈原的故事。通过阅读屈原的诗词歌赋转变自身的发展思维,对屈原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追求加以分析,同时学习屈原自身所具有的品质与情怀[2]。或者是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进行扫墓活动,对革命先辈进行吊唁,当学生进入到爱国主义基地或者是革命纪念馆时,通过对入党誓词的重温,将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激发出来。又或者是在中秋节期间,则是将活动开展的重点放在家庭团圆中,通过多元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并且引导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理想信念,进而树立起坚定的“四个自信”。
在开展高校的爱国主义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将爱国主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使用人文思想构建的方式,将爱国元素渗透在教学中。也就说在文化长廊、教室以及宣传告示墙等位置,张贴一系的爱国主义仁人志士、名言警句等内容,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有效的熏陶。同时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比如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与认知。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领悟,并正确的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对个人,所起到的一种促进作用[3]。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中的爱国主义网站,立足于大学生价值观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媒体平台,创新教学工作开展手段与途径,在开展线上教学时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最终促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以提升。最后,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等盛大的节日中,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演唱活动,借助屈原、杜甫等名人志士,开展多种诗词朗诵活动,最终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促使其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断提升。
在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基地在教育中使用图片、雕塑以及绘画等多种方式,将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进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将一些沉寂了千百年的优秀文化沉淀发扬出来,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于历史发展的好奇心。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教学工作开展的吸引力。从高校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其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的场所,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以及历史博物馆等地的参观学习。并借助大学生入党、党组织活动以及党员干部培训等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感受到民族发展中的艰辛与辉煌时刻[4]。还需要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时,深入挖掘当地的一些红色资源,能够站立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需求角度上,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激发出来,开展更有深度的红歌演唱比赛,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一系列爱国活动中去,并且将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转换成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融合发展。
教育作为我国的百年发展大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成效。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主动地提升自身对传统思想文化内涵的学习能力,强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从历史、文学以及艺术等多个角度,认知传统文化发展体系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将二者加以对比,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全面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设计出更多可以体现大学生实际要求的教育目标,使用多种方法与载体,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力度,强化思政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摄入,或者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在学校召开讲座,为学生宣讲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聘请更多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进入到高校中承担起教学重任,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打造出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对人的生活更是呈现出多方面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工作有着革命性的影响,需要各方加强重视。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相融合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基础之上,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教育工作开展的吸引力。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等公众平台上,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并将新型传播媒体在舆论宣传方面所展现的优势彰显出来,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例如,在校园内部开展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网络版书画展,激发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或者是设置传统文化节日、文学以及艺术等板块,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严格控制各类消极文化的侵入,加强学生对互联网信息意识与能力的辨别,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可以融入动漫、游戏以及音乐等因素,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自觉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一些虚拟的空间游戏开展中,添加一些历史上经典的爱国人物场景,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更多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且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爱国主义情感体验,需要优化学校、社会、网络等环境,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至于优化社会环境,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国家颁布了有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纳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并且鼓励高校深入研究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支持传承以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内容中,指导以及规划高校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有要适当提升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频率,因为每个地区的特色各不相同,因此要整合各个部门的社会力量,集体开展工作。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招募社会上研究传统文化的专业学者、权威专家,将当地的文化传统内容以及形式分类梳理,然后充分挖掘这些文学作品以及遗迹中包含的爱国思想,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进行丰富的诠释。其次重点宣传中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当地有关部门要有与高校合作的意识,并且采取定期向大学生免费开放的措施,定期举办一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爱国教育展览活动,推动大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将其与思政教学课堂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爱国主义,并且借鉴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强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在后续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借助丰富的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