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天博(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云南地区革命年代所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在云南红土大地的独特体现,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地点,充分利用好本土的红色资源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既是迫切的实践需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红色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凝结着无数先辈的奋斗结晶,经历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和精神升华,其表现形式更加广泛,文化特征更加厚重。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包含着知识、风俗、物质、观念、行为等内容的复杂集合体。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次;二是制度文化层次,这些制度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文献与政策法规中;三是精神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是红色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1]。云南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云南红色文化物质文化层面
云南红色文化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遗址、艺术作品、标语、纪念馆等。红军长征先后两次经过云南,途经17个县城,历时28 天,并且建立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云南省内集中活动于镇雄、威信一带。红军长征在云南留下的遗址,如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会泽水城红军扩军旧址等,都是云南红色文化珍贵的物质载体,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资源,也印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先辈们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云南红色文化精神层面
云南红色文化精神层面包括长征精神、西南联大精神、老山精神、西畴精神和杨善洲精神等红色精神,它们集中体现了云南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爱国主义、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文学、艺术、电影、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如长篇小说《铁轮》、歌曲《渡金沙江歌》、电影《金沙水暖》等。部分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其精神内核能为一代代人的成长提供指引。
3.云南红色文化的制度层面
云南红色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传承、引导、教化、发展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的精神[2]。红色制度文化以规范性的约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严明的纪律操守和廉洁的政治品行,为当前高校开展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1.先进性
先进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各个历史阶段,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云南红色文化承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意蕴在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的特征。云南历代各个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云南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为云南人民敢为人先、为民族解放奋不顾身敢于牺牲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云南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
2.民族性
民族性是红色文化对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的实践超越。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红色文化充分体现着各民族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而敢于牺牲、敢于斗争的执着追求。红色文化广义上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我国的红色文化在其形成的开始阶段就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展,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爱好和平、艰苦奋斗等精神,也汲取了国际主义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气的独特文化。
3.开放性
开放性是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决定了党的使命和任务也会及时调整,云南红色文化资源始终适应时代发展诉求,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征。云南红色文化在各历史阶段表现出来的精神,证明云南红色文化是一个开放吸收、兼容并蓄的系统,这是云南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时代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3]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广度”
红色文化是优质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其保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天然素材。云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西南联大旧址、聂耳故居等,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学习资源。以本土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教学,对本地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生更容易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生动的呈现方式,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特殊的价值。
2.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对其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提起兴趣,对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认同,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教育实效。红色文化中的歌曲、故事、文学作品等,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近距离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追寻先辈们留下的红色足迹、继承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在认知方面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继而转化为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充分利用如VR 技术等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江西理工大学建设的“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将其列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个经典实景,借助新技术,让学生更加爱上思政课。
3. 提升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纯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红色文化历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着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红色人物成长故事,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指引成长的线索,对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感悟不同时期的红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投身时代建设,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使命动力。云南红色文化展现出云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理想而矢志不渝奋斗的崇高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其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1.教育者角度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俗套、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对思政课教师的主题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照搬层面,还需要主动挖掘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反映部分教师上课就是念稿子、读PPT,且课件内容早已过时,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的敷衍和消极教学态度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脱节,严重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性。
2.教育对象角度
新媒体时代丰富了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环境不再局限于红色景点和课堂,网络空间也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传播特征遮蔽了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未起到良好的育人实效。大学阶段是青年从稚嫩向成熟过渡的时期,青年学生的心智尚未稳定成熟,对样式繁多的信息内容缺乏辩证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价值判断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3.社会角度
通过对当前红色文化研究的梳理发现,社会方面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层面倾向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家层面出台的红色旅游远景规划、各地公布的红色旅游路线及地方政府对当地红色文化产业的扶持,都是注重经济效益的表现,而对红色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的研究和宣传尚显不足。
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学者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究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研究特点,各地域的红色文化研究各自为战,虽然研究各有特色,但是缺乏系统的整合,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1.目标取向趋同
红色文化传承目标就是要让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就是要让人们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要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不朽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国人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4]。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包括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外化为个人行为的取向,这也奠定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
2.内容要素契合
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集中体现着中华儿女在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征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遗址遗迹、制度和文艺作品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散发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五个部分的基本要素,红色文化的构成要素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要素相互契合。红色文化是承载着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结合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发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这也是对红色文化最好的利用和传承。
在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要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形成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深入挖掘云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令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不仅要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要搭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如成立云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云南红色文化陈列馆等举措,使学生在所见所闻又所感所思中,体悟红色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作用,担当起运用红色文化教书育人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传承红色文化、讲述经典故事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新媒体技术的加持将给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带来划时代的新体验。云直播、5G 全息投影、虚拟仿真等技术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性变革,这些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因素限制,还能以其新颖的形式和全新的观赏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氛围。因此,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平衡关系,两者互为补充,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万不可厚此薄彼,两相结合、配合出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实效。
“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顾名思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人极其重要。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以及准确掌握学生受教育的主体特征,奏响红色文化育人的主旋律。高校可以通过歌唱比赛、校园广播、社团研讨和校园自媒体平台等各种渠道,营造红色文化学习环境,宣讲红色故事,分享红色经典歌曲,传播红色话语,不仅使整个校园都形成积极向上的红色氛围,还使整个校园都充满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悟红色经典。
云南地域辽阔,共有八个地级市和八个自治州,其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省内大部分地州,其中昆明市区及其周边地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尤为多样,高校可以依托临近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与相关单位定向协商的方式,如卢汉公馆、云南省博物馆等,适时、适度、适量与这些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双向联动,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开展面对面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现实氛围中受到洗礼,并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后,深入思考并交流体验感想。与此同时,学校要以“第二课堂”渠道作为切入点,丰富学生获取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引导大学生举办和参与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其活动可包括红色演讲、红色讲座、红色社团、红色旅游和红色绘画等多样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云南红色文化的熏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动力。云南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内容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育价值逐渐得到相关人士的认同和重视。高校要充分运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让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