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深化和学科融合:影视产业变迁视域下对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思考*

2022-11-23 14:28黄寒四川音乐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影视戏剧学科

文/黄寒(四川音乐学院)

今天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建设,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并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我们站在三个时代阶段叠加交替的历史节点,这是当下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特殊背景,也对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命题。新时代的技术条件和艺术形式,同时也影响着制作方式、制作流程和市场样态,影视行业的观念认知、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正在发生剧变。那么,影视产业的变迁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人才培养是什么关系?新时代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可能是怎样的方向?

一、我国影视产业历史变迁和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

电影从被发明那一天起,就是工业化社会生产的产物。影视作品从一种剧院的补充娱乐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发展过程,整体而言就是一个逐渐高度工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过程。影视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与产业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一)制片——发行——放映分立阶段和学科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影视产业的工业化起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各行政区域模仿苏联电影制片厂的建制,形成了国有制片厂、电视台进行生产制作,匹配国家政府部门计划调控的生产、发行、放映体制,同时也形成了专业分工明确的初级工业化生产体系。此阶段的影视产业,由于行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处在“制片——发行——放映”分立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的艺术专业教育也呈现出高度的计划性。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专业都分别成立了独立专业艺术高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几乎是电影、戏剧和广播电视学科在本科教育的唯一代表。学科教育以专科和本科层次为主,仿照苏联按照工种来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自1956 年改制开始,设立了电影编剧、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等主要专业,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中国电影工业和影视专业教育的制度基础。这种专业学科设置直接面对行业,服务行业需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戏剧、影视和广播行业培养了急需人才,但是影视分离,功能较为单一,体系较为狭窄。

(二)市场化改革阶段和学科体系的延伸发展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影视产业开始跟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以电影为例,80 年代逐渐开始探索制作部门的市场化改革;1993 年的“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电影发行进行改革;2001 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确定放映部门的“院线制”改革,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化。这个阶段我国的影视市场建设处在探索阶段,作品产出和票房数量不高,但艺术成就显著。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探索,戏剧与影视学科教育展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课程专业设置和学术理论成果引进等,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学科规模不断扩大,除专业性艺术院校外,其他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开启了影视学的教育。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学科体系的创新,让这一代的影视艺术人才建立起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美学观念。大量高超艺术品位的作品不断涌现,就是这个阶段学科建设成就的最好证明。但此阶段的学术研究过于偏好西方,学科理论与行业实践也出现脱节。

(三)电影产业一体化和全面市场化与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1.产业一体化和全面市场化

自2002 年起,随着院线制的确定和推广,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开始了“制作——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从此,影视企业通过“一体化”不断积累企业规模。从2002 年上映的首部国产“大片”《英雄》开始,到2015 年的《驯龙诀》和2019年的《流浪地球》,国产电影在玄幻、科幻、CG 动画等需要高精尖技术和规模化工业制作水平的类型中不断生产出优秀作品。“大片”的制作水平代表了行业生产力水平的上限,其投资水平和市场回报水平,则是检验影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准。

2002-2015 年期间,中国电影票房以每年平均30%的增速增长了十几年,从2002 年的9.8 亿元经过十几年时间增长到了2018 年的642.6 亿元,影院数量于2021 年达到1.24 万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6 年,中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39.77亿元,广播节目771 万小时,电视节目352 万小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88%。

在此之前,人们将影视作品视为政治宣传品或艺术品。21 世纪初,国内各种主流媒体针对电影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依然是:“电影是不是商品?”20 年后的今天,影视作品的商品性质也许才是这个时代人们心中最根深蒂固的认知。影视作品根本性质在社会普遍认知中的显著转变,正是电影市场业已形成的最好证明。

影视行业的市场化带动了工业化、产业化的升级发展,也让影视产业逐渐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制作”观念——电影不再只是“艺术创作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精细分工的工业化、产业化生产管理过程。

2.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影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也是戏剧与影视学科全面推进的阶段。影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使影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尤其是各个专业的高精尖技术型人才、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深刻理解市场规律的实践型人才等。

同时,精细的专业划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人才的规模培养,也表现在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艺术学从原来文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独立为艺术学门类,原本为二级学科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聚合成今天的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戏剧学和影视学从分离状态聚合为一体。其次,全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本科课程的高校约有700 家,形成了由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和民办院校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数目不断增长。再次,在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在重视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开始重视与本国文化、产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结合,开始探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教育、教学和理论体系。最后,专业创新也在发展,比如产生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这样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兴专业。

二、多元融合的时代境况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往往并不是线性的,不同科技发展导致不同路径相互作用,常常呈现出交融迸发的特点。影视产业飞速发展的20 年,也是中国经济全面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20 年,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进入并建立信息化时代的20 年。工业化的繁荣与信息化的建立和成熟是高度重合的,信息化的繁荣阶段和随之而来的智能时代也是高度重合的。三种生产方式在短短20 年间交融迸发,让生产力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解放。

这种生产力的解放也表现在影视行业中。从2010 开始,互联网公司开始整合,逐渐发展成以腾讯、优酷、爱奇艺为代表的三足鼎立,互联网影视平台逐渐从单一的放映平台,逐渐发展为“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融合的体系。

自2016 年起,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企业规模化,打通了“制作-发行-放映”全链条。制作门槛变低、产品迭代速度和企业变现速度加快,不仅使行业链各部门高度融合,也使荧幕空间急速拓展。影视行业的层次、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决定艺术形式变化的根本力量。新旧技术正在融合,比如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电影和新媒体的融合、三网融合、台网融合等,以及更多新科技,如5G、人工智能、云计算、VR、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技术边界,甚至模糊了“电影”的边界。

大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的重合和叠加,正是我们所面对的新的宏观时代背景。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所描述的那样,当前新环境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点。“这种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的跨越性与交叉性上,而且也是对当前技术环境、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融合趋势的一种学科回应……这种融合发展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技术融合,第二是媒介融合,第三是文化融合。”这是影视行业和戏剧影视学科建设从没有面对过的新局面和新命题。

三、专业深化和学科融合的逻辑和旨归

戏剧与影视学科经历7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但依然面对着众多不足,比如学科设置不尽规范、学术研究“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科技文化创新不足等。面对新的局势,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本文认为“专业深化”和“学科融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厘清本文中专业与学科的辩证关系。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针对社会分工,侧重特定的劳动范围或社会职业。从我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历史来看,最初只有专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重在基础,看重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科重在科研,看重研究水平,核心是知识的发展和创新。专业和学科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从专业分化到专业深化

影视行业以资金密集、人员密集、技术密集著称,电影也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制作流程最为复杂、商品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科学革命的光学研究,是电影产生的前提条件。20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好莱坞逐渐形成的大制片厂制度,其本质就是让随机、不可控且高风险的电影生产,变成一定程度上有流程、有分工、有标准、高集中度的可控的生产过程,电影制作进入到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化生产阶段。自此,以好莱坞为龙头的影视娱乐行业也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对于电影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言,专业分工和流程化生产是其底层逻辑。

18 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专业分工的作用,强调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拆分生产流程、细分生产标准等逻辑的背后,是认为生产规律、甚至世界运行的规律是确定的、标准化的机械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是可认知、可操控、可以用简洁的方式描述的。

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变化,对社会劳动力培养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7 世纪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标准化系统性教育逐渐变成主流。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法——将教育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将教育的过程和范围细分拆解,这种教育系统本身就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思维特点。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初步建立的计划经济阶段,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按照行业工种需求划分专业。改革开放之后,市场需求得到释放,以学校为单位的学科边界随之打开。虽然此时戏剧学与影视学依然分别独立,是隶属于文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但专业划分更加丰富。

专业分工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专业的深化发展则有利于人们更精准且深入地研究某个领域的专门问题,从某个视角将世界的某个局部看得更为清晰细致,使局部领域积累大规模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所以专业深化是一种必然,它天然地顺应了影视行业不断提升的技术标准、机械化程度和制作流程的复杂程度。

随着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深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重合叠加,使得对于高精尖人才“新工种”的需求和标准都越来越高。比如,可视化预演系统、云计算等技术在“大片”中的运用,预示着工程师、设计师会成为抢手的工种和专业。因此,在有着高精要求的工种和技术门类,应该不断深化专业。专业深化向高端科技领域发展,哪怕只是点状突破,也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所在。

(二)从学科分立到学科融合

信息在爆炸,信息的传播程度和速度呈几何式增长,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程度似乎同信息增长与传播的增长速度和路径并不匹配。对于人类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说,突然暴涨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生存所需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必要。并且,过去以宏观尺度去划分专业,企图针对单一问题在某个维度去划出某领域的明确边界的逻辑,在脱离特定的观察尺度之后就会失效。对处在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来说,充斥着冗余信息的世界,与工业时代所呈现的标准化和确定性相比,似乎是更加变化莫测了。所以人们变得更加倾向于基于概率论的信息论来认知和描述世界的混乱程度和不确定性。

因此,信息时代之后的智能时代,呼唤的不再是信息数量和传播速度的简单增长,无序的信息爆炸只是增加了认知世界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智能时代要求的并不是信息储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抽象出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泛化的能力。

在影视产业工业化和市场化初期,学科分立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以知识体系的边界划分学科,教育体系仅以单一学科为中心,会导致知识在学科之间的分离和箱格化,传统分科的“标准化”系统教育,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积累,阻碍了学生学习意义构建和反思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提出:“智能是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以此来看,人类和机器的本质差别,不再是宏观尺度上的“血肉之躯”的区分,而是人类可以将“自我”力量按照任一尺度对象化,因而人类拥有高度智能。目前机器被设计的目的是完成特定目标,比如摄影机拍摄照片、电脑设计图画……但都是以人类意志设立的目标。机器无法“自主”地在多元情境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但人类可以。因此人类才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拥有“认知突破”和“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演化和生存。

如果说大工业时代对劳动力的要求关键在于是否能完成在特定领域精准且规范的任务,在信息时代在于是否能高效地完成信息的连接和传播,那么在智能时代则变成了是否能在多元情境下完成复杂目标。教育的根本目标则相应变成培养和提升人在多元情境下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简而言之,智能时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智能。

因而,“专业深化”应该与“多元融合、灵活泛化的学科融合”相结合,在学科层面拓展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内涵和体系。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打破单一专业、单一技术、单一媒介的闭合式的专业瓶颈,逐步从单一、狭窄过渡到复合、融合的发展态势,提高我们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技术变革的能力。

四、结语

大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为戏剧影视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也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回顾影视行业与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变迁历程,希望未来戏剧与影视学科可以从“专业深化”和“学科融合”两个方面探索发展方向,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未来。

猜你喜欢
影视戏剧学科
学科新书架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学科新书导览】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戏剧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