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分析

2022-11-23 13:39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7期
关键词:林业部门栽种森林资源

丁 菲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管理处,北京 102100)

森林资源是具备环境调节功能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生态环境中动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为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林业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植树造林计划,完善地区林业生态整体规划与资源布局,根据不同治理地区不同生态状况需要提出具有针对性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

1.林业建设对自然环境发挥的保护作用

1.1 净化大气,吸收污染物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私家车数量逐步增加,尾气排放量随之增加,每年产生超过200 万吨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类型的有害物质,破坏了我国大气环境,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大气中臭氧物质的含量增多,酸雨、暴风等次生灾害频发。通过集中社会资源支持林业建设,推进退耕还林进程,可缓解人类活动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修复生态系统,净化大气中漂浮的颗粒物质与浮尘,吸收多数生态污染源排放的有毒物质。树木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大量氧气,净化森林周边的空气,隔绝噪音,为城市周边居民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批量栽种的速生林能够吸收热量,调节森林周边气候,隔绝日光,降低夏季森林附近地区的温度,大气中含有的水分可通过森林环境中的蒸腾效应转化为水汽,导致小规模降雨,促进大气中水分的自然循环,达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有关部门必须汇聚社会资源,推进林业建设,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组织植树造林活动,批量栽种生长速度快、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修复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扩大部分地区森林的覆盖面积,构建可循环的森林利用模式,形成保护森林资源、支持林业工程建设的社会共识。

1.2 维护生态平衡,缓解生态危机

林业发展建设能够起到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合理利用森林中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珍稀动物提供生存空间,保护自然,实现共同发展。多种动植物可在经过修复的自然环境中正常生存,重建被人类活动所破坏的生物链,控制森林资源开采范围与开发程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缓解人类文明在工业革命后开展的社会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投入最低成本,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减少恶劣天气的数量,涵养水土,让森林中包含的动植物资源参与到地球的化学循环之中,促进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林业部门管理者必须把握林业工程建设的要点,尽可能地维护生态平衡,从林区中清除出外来入侵物种,集中资源推动林业发展。可在土壤风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种植灌木类植物,达到减少自然灾害、控制土地沙漠化范围、净化大气的环境治理目标,在满足人类社会资源开发需求的同时,推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全新的林业工程建设渠道,在林业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森林资源在涵养水土、供应木材等各方面的功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有计划地对森林资源加以管理与保护,建设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重视并推进林业的发展建设,在短时间内达成净化大气、节能减排、遏制水土流失等核心。

1.3 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求

林业是介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交叉产业,具备多元复合属性,其发展建设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林业部门管理者必须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情况,制定林业发展建设规划,把握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如开垦荒地导致森林面积缩减、过度放牧造成土壤沙化等,采取合理措施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模式,批量栽种濒危树种,做好森林保护行为。森林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修复难度较高,生长周期较长,部分树种的生长速度较慢,林业部门必须制定远期计划,种植具备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樟树、榕树、银杏树等,将其用于造纸、装饰品制作、工业生产等各项活动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有节制地追求经济利润,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壤沙化严重,林业部门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正确措施,批量栽种胡杨林与沙棘草,遏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涵养水资源,促进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推进西南林业建设进程,种植具备商业价值、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 。

2.进行生态林业建设的核心原则

2.1 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为促进林业发展建设,提升新栽种的树木存活率,林业部门管理者必须集中技术资源,搭建远程探测系统与信息反馈机制,在林木带周边安装检测器与遥感设备,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树木的生长速度、营养需求、树木长势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树木栽种与后期保养维护计划。林业部门应当把握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重构管理制度,对生态林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探测林区周边的环境,还原行人与车辆的行进轨迹,搜集来自不同领域的林业信息,计算林区内部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数量,革新林业建设模式,满足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推进森林种植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测绘技术等科技,检测林区土壤或大气状况,将其实时转化为可辨识的信息与数据,为林业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林业部门管理者可基于此类信息,制定全新的生态环境修复计划,在沙化严重的地区种植生存能力较强的树种,并引入无土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强化树木的生存能力。

2.2 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林业部门必须在治理受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批量栽种具备防风固沙功能、果实可采摘的绿色植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推进林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使每个消耗社会资源的环节均能创造经济效益,准确衡量前期林业工程投入成本的回报比例,控制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的投送方式、投入规模,做好生态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选择栽种成活率较高、能够快速生长并用于工业生产的树种,加快生态环境修复速度,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种植经济作物,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降低林业项目建设成本的同时,合理利用不同形式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树种进行有机组合,合理搭配灌木植物与树木,对当地林木种植物种、林木种植产量等等进行层次综合均衡考虑,选择最具经济价值、能够在短时间内生长成形的林木品种进行搭配。

3.林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3.1 生态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部分政府经济开发部门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无节制地开采林业资源,导致部分林区的森林面积快速减少,在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个别干部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象,过度重视经济发展,未能按照国家法律要求在采伐林业资源后种植再生林与速生林。大众未能意识到在林业发展建设中投入资源的必要性,认为林业部门无法给社会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个别企业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擅自砍伐树木,不利于林业建设与森林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林业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法规不具备健全性,无法约束部分无证照企业肆意采伐森林资源,林业部门未能集中人力、物力构建防护系统,保护措施与监管制度无法对滥砍滥伐活动发挥约束作用。步入新时代以来,人工生态林的占地面积快速增加,部分企业在大规模采伐人工林后,并未按照规定组织配套的修复种植工作,导致树林在砍伐后未能得到更新与修复,多数阔叶林树种的种植效益较低,企业不愿主动配合林业部门进行树木栽种工作,导致林业发展政策在森林资源开发工程的后期得不到贯彻落实,让生态环境发生了恶化。

3.2 森料资源数量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森林资源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多分布于东北、西南等地区,华北、华中、华南等平原地区森林资源覆盖面积较小,由于森林资源的分布范围较广,所在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因此监管活动的执行难度较高,可用人力资源不足。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活动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国民消费为主,部分企业无节制地开采森林资源,导致林业资源数量快速减少,生态环境被人类生产活动所破坏。科学研究显示,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珍稀野生动物灭绝等不良后果,为达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做好生态问题治理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3 缺乏森林保护制度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存在森林面积快速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各级政府汇聚社会资源,采取了多项合理措施,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然而以林业部门为主导的生态修复活动并未获得良好的反响。在林业建设中,林地的覆盖面积会随着沙漠的逐步扩散而减少,西北与华北地区盐碱地与沙化土地的扩散速度较快,树木栽种难度较高,存活率较低,因水资源不足、树木栽种成本较高等客观条件限制,林业建设工程无法在大范围内开展,政府机关的可用林业建设资源不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现象较为常见。个别欠发达地区可用的林业建设人才较少,基层政府部门中缺乏掌握最新林木栽培技术、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的技术人才,导致部分省市林业发展建设滞后,无法把握林业工程建设的要点,不利于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活动,导致林业发展压力增加。某些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在未经系统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种植外来树种,浪费稀缺的技术资源与资金,未能批量栽种当地自然环境能够支持、具备较强生存能力的绿色植物。为提升林业建设工作的效率,工作人员必须在沙漠地带批量栽种沙棘草、白杨树等植物,使之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抵御风沙侵袭,建立覆盖较大范围的林木带,发挥森林的自然治理效能,促进国民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4.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林业发展的建设措施研究

4.1 强化大众生态保护意识,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为消除林业发展建设的阻力,汇聚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力量,林业部门必须与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制作记录我国森林资源变化轨迹的纪录片或实况录像,在当地电视台或广播节目中投放此类宣传片,提升正在进行中的林业建设工程的曝光度,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让多数民众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使之了解林业发展情况,如所在城市的森林覆盖面积大小、珍稀树种的数量与生长周期等,民众可基于此类基础性的林业知识,参与到政府牵头的林业建设活动之中,向林业部门捐款或参与野外植树活动。林业部门必须为社会志愿者提供多种工具,使之在野外种植再生林与速生林,做好环保政策宣讲工作,开办思想教育培训班,争取获得来自林区附近群众的配合。林业部门必须引导群众参与到生态工程建设活动之中,组织演讲会、知识讲座、讨论会,选择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讲解重要的林业知识。

4.2 保护森林资源,强化造林力度

为修复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必须保护天然森林,建立封闭式林场与配套的监管制度,重点保护天然林中的各类动植物,使得森林自然环境保持稳定,扭转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的趋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改造目标,及时修复受到破坏的林区。林业管理部门必须为每个地区制定相应的植树造林目标,使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树木栽种与后期保养工作,提升林业建设工程中不同区域的森林覆盖面积与林木数量,依靠先进科技,大范围种植速生树木,提升林场中的林木资源储藏量。政府必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经济补偿措施,将部分产出量较低的耕地退还为林区,扩大生态林业建设的范围,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变革,构建特色产业开发区域,进而解决退耕后农民无地可种、经济来源断绝的问题。

4.3 推动生态建设,建立森林保护制度

政府部门必须站在整体性角度评估现有的森林保护制度的合理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执法力度,做好违法必究,制定带有地方特色的林业资源保护规则,重点防治私自砍伐树木、偷运林木等违法违规行为,设计配套的奖惩措施,奖励举报违法行为的林区民众,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通过建立管理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处罚部分企业无节制开采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林业部门必须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执法队伍,吸纳掌握高层次技能的人才,使之负责林场监督管理工作,合理利用技术资源,评析所在林区的林业资源发展情况,选择种植更具生命力与经济价值的树种,发展混林经济,并基于来源于不同渠道的信息评估森林中各类林木的生长情况。

结语

地方政府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集中社会资源重点发展林业经济,提升林业工程建设质量与生态修复速度,运用生态化发展手段,从发展农林混合经济、建设地方绿色旅游景点等不同路径入手,寻找新时代的林业经济发展点,积极地利用起政府颁布的相关措施和扶持手段保护现有的天然林木资源,最大程度地促进林业发展,促进林区群众脱贫致富,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经验和路径。

猜你喜欢
林业部门栽种森林资源
北方落叶果树最佳栽种时间及栽植技术要点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凭空”栽种的绿色宠儿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关于新时代环保背景下我国地方林业部门审计工作的思考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浮世绘
咖喱岛(十)